十七世紀下半葉,對政廳的這些缺陷開始進行試驗性改革。有時幾個政廳的權限集於一人之手。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的嶽父、領主米洛斯拉夫斯基就領導四個政廳的工作。改善政廳製度的另一途徑是削減政廳的數目,合併若幹重疊的機構。不過,這一措施的實際效果不大,到十七世紀末,國家尚保留四十個以上的政廳。當然,這些改革嚐試還是有意義的,因為它多少也反用了純專製政體的統治權集中的富有時代特徵的過程。


    政廳製度和領主杜馬的變革是緩慢的,而且幾乎是可有可無的。與此相反,建立世俗政權對宗教政權的優勢這場尖銳鬥爭充滿了戲劇性事件。尼康案件使世俗權力和宗教權力的角逐達到了白熱化。


    尼康,是個好弄權術的飛揚跋扈的人,1652年當了大主教。在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在世時他就大權獨攬。他的權力不僅擴大到宗教界,而且侵入了世俗事務。他和沙皇共享“至尊”的稱號。沙皇不在莫斯科的時候,尼康管理領主杜馬,並獨立處理軍事和民政問題。尼康大主教把宗教的權力比作太陽,而沙皇政權——比作太陽反射下的黑夜裏的星體。尼康的異端行為無論宗教界還是在有權勢的領主中,都招來了物議。


    沙皇和大主教之間日趨自熱化的衝突最後以決裂而告終。尼康於1666年被射擊軍押送到費拉龐托夫修道院,在那裏象個普通僧侶恬淡度日,了此餘生。


    彼得的正規軍也不是憑空締造的。武裝力量的陳舊組織形式早在他的列祖列宗時代就得到了根本改造。那種在有軍事行動時召之即來,一俟軍事行動停止後即各奔他鄉的地方部隊的作用已大大降低了。常備武裝力量射擊部隊參與戰事的機會也大大減少。射擊軍首先完成警察的職責,用來警衛沙皇宮邱,在聖駕出巡時保護沙皇及皇室成員,同時鎮壓市民的反抗。


    在武裝部隊中,代替古老貴族非常後備軍和特種常備軍的所謂新編作戰團隊——僱傭騎兵團、龍騎兵團和步兵團,具有越來越重大的意義。這些團隊的混合編製使人想到由彼得建立的未來的新兵體係。這種體製是通過吸收農民和一定數量的市民終身服役的方式建立起來的。


    在新編作戰團隊裏可以看出正規軍的某些特點。武裝力量組織所發生的變化反映了國家製度的進化——向專製政體的過渡。正規軍就是這種國家體製的代表。但這種新編部隊的組建在十七世紀未能完成,因為國家沒有發達的工業,不能保證提供統一型號的武器、裝備和服裝。


    最後尚未考慮建立海軍。在莫斯科郊外德迪諾沃村的造船廠,按照1667年沙皇的上諭,隻造了幾艘海船,以保護俄國商人在裏海的通商利益。停泊在阿斯特拉罕的裝備尚未齊全的戰艦“鷹”號,1670年拉辛起義軍給焚毀了。


    時代要求在文化領域進行改革。宗教的意識形態在市民生活的一切領域都保持著統治地位,但與此同時,後者也對世俗文化發生了興趣。受教育的市民和貴族階層已經不滿足於掌握神學知識,不滿足於領聽聖經英雄的豐功偉績,而表現出對科學知識、對描寫普通人生活的文學作品的渴望。在繪畫方麵,現實主義流派已初具雛形;在建築學中,打開了通往世俗生活之路。在整個社會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麵,通常被稱為“玷汙文化”的現象已屢見不鮮,這就是說,世俗的意識在文化中已見端倪。


    這樣一來,彼得在社會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麵綜合地繼承了帶有創舉性的思想文化遺產。人們一般把這種遺產叫作彼得進行改革的先決條件。


    彼得是生活在現實世界的人,因此他一直思索著一個問題:如何衝到海上去,通過剛剛結束的科茹霍沃軍事演習,他相信俄國軍隊訓練有素,並且已具備占有沿海一帶的能力。於是他決定首先打開通向南部海域的道路。


    1695年1 月,開始準備遠征。


    冬季的幾個月中,沙皇和親信們討論了遠征計劃。這個計劃同俄國軍隊抗擊克裏米亞人的傳統行動方案是有原則區別的。當時,軍隊集結在別爾戈羅德和塞夫斯克,並被龐大的輜重所累,一邊忍受著韃靼騎兵的不斷騷擾所造成的損失,一邊向南方運動,奔向克裏米亞。等到和韃靼主力部隊遭遇時,俄國軍隊的實力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削弱。軍隊沿著燒光的無水草原移動著,人無食糧,馬無草料,疲憊不堪。軍隊攻占彼列科普應向半島挺進,但卻麵臨著被吃掉的危險。俄軍首領不顧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隻好丟盔棄甲,準備撤退但還師又遭重創。


    克裏米亞韃靼的後台是當時的強國上耳其,它擊敗了地處歐洲東南部的鄰國。俄國先修好於波蘭和奧地利,旋即又同威尼斯結盟。從此,長期同土耳其處於戰爭狀態,但它隻限於自己向克裏米亞進軍。這些進軍一方麵牽製住了克裏米亞人的力量,同時也為盟國反對土耳其的共同鬥爭作出了貢獻,但最終結局卻難以逆料。


    在準備新的進軍時,決定不去碰土耳其的附庸國——克裏米亞韃靼,而是直接打擊土耳其人,進攻他們的要塞——亞速。與俄軍進軍克裏米亞的道路相比,通往亞速的路具有極大的優越條件。在這裏,軍隊能夠在人煙稠密的土地上活動,而且毋需累贅的輜重,避免了令人疲勞的徒步跋涉,因為兵員和給養都可利用船隻在頓河溯流而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彼得大帝傳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俄]尼·伊·帕普連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俄]尼·伊·帕普連科並收藏彼得大帝傳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