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嶺南震撼:南越王墓發現之謎 作者:嶽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越族是中國境內一個少數民族,據史書記載,越族的祖先可能是華夏族、(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曾有“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後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的記載。春秋戰國之際,著名的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後,曾“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昨,命為伯”。從此句可見,勾踐自認與周的關係是“君臣”的關係。戰國早期,楚悼王用昊起曾一度“南平百越”,而到了戰國晚期,楚威王打敗越王無疆後,越族開始“服朝於楚”,成為楚國的一部分。到公元前223年,秦國軍隊滅楚後,於第二年由大將王剪率軍繼續南進,奪取了越地一部分,建立了會稽郡。當秦王朝建立後,越人主要分布在今廣東、廣西、雲南、福建一帶。由於越人沒有形成國家,隻有部落或部落聯盟,且族類甚多,故中原人習慣上把他們統稱為百越。將百越中居住在今廣東、廣西一帶的越族稱為南越和西皿,福建一帶的稱閩越。南越以番禺(今廣州)為活動中心,西甄以廣西貴縣為活動中心。由於兩廣地區位於南嶺山脈之南,又稱嶺南。越人的主要特點是斷髮文身,錯臂左枉,部落之間好相攻擊,多為穴居,從事漁業和簡單的農業生產,整體處於尚未開化的野蠻狀態。
就越人和匈奴比較而言,越族對中原的威脅要小一些,其主要原因是,越族多習水戰,不喜陸戰,加之居住地區與中原之間又有大庚、騎田、都龐、萌諸、越城等險峻的五嶺阻隔,即使對中原用兵也沒有匈奴那樣便捷和迅速,所以在短時間內不會對中原造成太大的威脅。另外,嶺南越族雖然人數眾多,但農業經濟不發達,多數尚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沒有充足的物質條件作為用兵和大規模戰爭的補給。而且越人分為眾多部落,分居於中國南部縱橫幾千裏的山嶺叢林之中,缺乏統一的領導,在軍事上沒有形成一個核心力量,部落之間又不斷地相互征伐,近似一盤散沙,難以形成強勁的一致對外的政治、軍事同盟。這一切都決定了其威脅力要遠遠小於北方的匈奴。
盡管越人因上述地理環境、經濟、生活方式等局限,在政治、軍事上對中原的威脅遠小於匈奴,但越族畢竟是一個具有共同宗教信仰的龐大群體,且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相互攻伐和對外戰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漸漸形成了勇猛無畏的作戰傳統。在春秋、戰國之際,越人曾多次與中原諸國交戰,使中原諸國吃了不少苦頭。
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民族,勢必對剛剛建立的秦王朝具有相當大的威脅力。這種威脅力,對雄心勃勃、意氣風發的鐵血人物秦始皇以及整個秦帝國而’言都是無法避而不見的,要想保持帝國的強大和牢固,就必須對外來的威脅力量進行打擊。
於是,秦帝國對嶺南越人的征伐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關於這場戰爭的經過,史書《淮南子·人間訓》曾作了這樣的描述:
秦皇挾錄圖,見其傳日:“亡秦者,胡也。”因發卒五十萬,使蒙公、楊翁子將,築修城,西屬流沙,北擊遼水,東結朝鮮,中國內郡輓車而晌之。又……使尉屠唯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譚城之領,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晌,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萊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唯,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迪戍以備之。
從以上寥寥數語中,可以看出戰爭的酷烈程度以及秦軍攻伐的艱難。這場戰爭最終於公元前214年結束,著名的史書(史記》、《漢書》都曾作了明確的記載。但這場戰爭開始於何年何月,不隻是成書較早的《淮南子·人間訓》沒有記載,即使以後成書的《史記》、《漢書》也未作補充說明。於是,繼《史記》、(漢書》之後的中外學者圍繞秦平嶺南到底始於何時的問題,展開了無休止的論爭,並漸漸形成’了四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這場戰爭開始於秦王贏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持這種說法的代表人物是清代史學家仇池石,他在其編著的《羊城古鈔》一書中認為:“始皇二十五年,遣王剪南征百粵,略定陸梁地,以為南海、桂林、象郡。”由此仇池石認為秦統一嶺南的戰爭是從公元前222年開始,於此年結束並設嶺南三郡的。
第二種說法認為開始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持此種說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明代人郭輩和法國人鄂盧梭,其中郭輩明確地把秦設南海等三郡的時間定於公元前221年。鄂盧梭則根據《淮南子4人間訓》中有關秦派出5o萬大軍的說法,認為:“似乎《淮南子》所言之役,應在公元前221年。”
第三種說法認為開始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廣東學者餘天熾即持此說。
第四種說法認為開始於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越南史學家陶維英即持此說。他在其所著的名著《越南古代史》一書中,明確表示“秦朝發兵應在公元前218年”。
以上四種說法,其時間跨度從公元前222年到公元前2i8年,這些說法雖然各有各的論據和理由,但又有不盡完善和推理的成分。按照史學家、考古學家張榮芳、黃淼章的推斷和論證,以上四種說法,前三種離歷史史實較遠,隻有越南史學家陶維英提出的第四種,也就是公元前218年一說比較符合史實,其主要理由是:
就越人和匈奴比較而言,越族對中原的威脅要小一些,其主要原因是,越族多習水戰,不喜陸戰,加之居住地區與中原之間又有大庚、騎田、都龐、萌諸、越城等險峻的五嶺阻隔,即使對中原用兵也沒有匈奴那樣便捷和迅速,所以在短時間內不會對中原造成太大的威脅。另外,嶺南越族雖然人數眾多,但農業經濟不發達,多數尚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沒有充足的物質條件作為用兵和大規模戰爭的補給。而且越人分為眾多部落,分居於中國南部縱橫幾千裏的山嶺叢林之中,缺乏統一的領導,在軍事上沒有形成一個核心力量,部落之間又不斷地相互征伐,近似一盤散沙,難以形成強勁的一致對外的政治、軍事同盟。這一切都決定了其威脅力要遠遠小於北方的匈奴。
盡管越人因上述地理環境、經濟、生活方式等局限,在政治、軍事上對中原的威脅遠小於匈奴,但越族畢竟是一個具有共同宗教信仰的龐大群體,且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相互攻伐和對外戰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漸漸形成了勇猛無畏的作戰傳統。在春秋、戰國之際,越人曾多次與中原諸國交戰,使中原諸國吃了不少苦頭。
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民族,勢必對剛剛建立的秦王朝具有相當大的威脅力。這種威脅力,對雄心勃勃、意氣風發的鐵血人物秦始皇以及整個秦帝國而’言都是無法避而不見的,要想保持帝國的強大和牢固,就必須對外來的威脅力量進行打擊。
於是,秦帝國對嶺南越人的征伐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關於這場戰爭的經過,史書《淮南子·人間訓》曾作了這樣的描述:
秦皇挾錄圖,見其傳日:“亡秦者,胡也。”因發卒五十萬,使蒙公、楊翁子將,築修城,西屬流沙,北擊遼水,東結朝鮮,中國內郡輓車而晌之。又……使尉屠唯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譚城之領,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晌,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萊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唯,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迪戍以備之。
從以上寥寥數語中,可以看出戰爭的酷烈程度以及秦軍攻伐的艱難。這場戰爭最終於公元前214年結束,著名的史書(史記》、《漢書》都曾作了明確的記載。但這場戰爭開始於何年何月,不隻是成書較早的《淮南子·人間訓》沒有記載,即使以後成書的《史記》、《漢書》也未作補充說明。於是,繼《史記》、(漢書》之後的中外學者圍繞秦平嶺南到底始於何時的問題,展開了無休止的論爭,並漸漸形成’了四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這場戰爭開始於秦王贏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持這種說法的代表人物是清代史學家仇池石,他在其編著的《羊城古鈔》一書中認為:“始皇二十五年,遣王剪南征百粵,略定陸梁地,以為南海、桂林、象郡。”由此仇池石認為秦統一嶺南的戰爭是從公元前222年開始,於此年結束並設嶺南三郡的。
第二種說法認為開始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持此種說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明代人郭輩和法國人鄂盧梭,其中郭輩明確地把秦設南海等三郡的時間定於公元前221年。鄂盧梭則根據《淮南子4人間訓》中有關秦派出5o萬大軍的說法,認為:“似乎《淮南子》所言之役,應在公元前221年。”
第三種說法認為開始於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廣東學者餘天熾即持此說。
第四種說法認為開始於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越南史學家陶維英即持此說。他在其所著的名著《越南古代史》一書中,明確表示“秦朝發兵應在公元前218年”。
以上四種說法,其時間跨度從公元前222年到公元前2i8年,這些說法雖然各有各的論據和理由,但又有不盡完善和推理的成分。按照史學家、考古學家張榮芳、黃淼章的推斷和論證,以上四種說法,前三種離歷史史實較遠,隻有越南史學家陶維英提出的第四種,也就是公元前218年一說比較符合史實,其主要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