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承認,孔祥熙在抗戰中為了適應對日作戰,對機構進行調整,對財政進行改革,為抗戰做了一些事情。但他所以這樣做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維護蔣家王朝及自己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從主觀上考慮人民的需要、尊重經濟規律。1942年後,大後方工業呈日益衰敗之勢,就是證明。
一般經濟學家認為,大後方工業之所以能有所發展,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抗戰初期工業內遷和技術力量的內流,如前麵所說的那樣。同時,沿海地區的大量資金內流,也為大後方工業發展提供了所需要的資金保證。由於抗戰激發起來的人民的愛國熱忱和堅決支持抗戰的決心,也是大後方工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在共渡難關、打敗日寇的精神鼓舞下,近2萬名工程技術人員和高級知識分子不講條件,不計報酬,日夜工作在生產第一線。除領導工業生產外,還大膽革新,努力創造,作出了不少特殊的貢獻。如水利專家們在西南地區先後勘查了40多條河流,最後在四川的桃花溪、清淵河,青海的漢水,貴州的修文河,甘肅的天水,西康的東河等地建起了多座水電站。地質學家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荒涼的高原找到了石油,並成功地將石油開採出來。化學專家先後研製出了酸鹼、橡膠、水泥、甲醇等戰時急需的化工產品等,所有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整個工業的發展。
再一是有相對獨立的市場。抗戰全麵爆發後,特別是沿海地區被日軍占領後,大後方和海外市場的聯繫幾乎被全部切斷。內地各省工業基礎薄弱,工業品原來主要靠外國進口和沿海各省供應。抗戰以後西方各國對華輸出大幅度削減,沿海各省的民族工業產品的內銷幾乎中斷。與此同時,由於淪陷區人口的大量移人後方對工業品需要的增大,正在進行的戰事對軍需品及藥品、交通工具等需求的增多;供應的減少和需求的增加,就刺激了生產的發展,並為大後方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大市場。
同時也應當承認,在抗戰前期國民黨政府採取的一些扶持工業發展的措施,在政策上對大後方的傾斜,對大後方工業發展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如支持沿海工廠內遷。沿海工廠內遷是上海愛國工商界人士發起的,國民黨政府在政策上給予支持,並投款56萬元做為拆遷補助費,而且所經車站、碼頭、關卡一律免驗免檢放行。工廠拆遷到內地後,在征地建廠中,又給了很多支持,如提供低息貸款,免收附加稅等等。
當時實施的“行業專賣”政策,亦是孔祥熙為了維持國民黨政府財政正常運轉的又一重要舉措。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第五個年頭。國民黨政府的財政已越來越捉襟見肘,孔祥熙在抗戰初期所採取的種種辦法,其弊端也日益暴露,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物資供應也愈來愈緊張。
國民黨在重慶召開五屆八中全會時,雖然蔣介石對孔祥熙的經濟工作還是肯定的,但來自其他方麵的不滿卻使他不安起來。特別是宋子文,雖然在位置上宋子文不能與他抗衡,但宋子文深通經濟。孔祥熙的那些所謂“改革”把戲經不住宋子文一駁,加上宋子文是“國舅”,哪天到宋美齡那裏吹吹風,揭揭他的老底,他也會吃不了兜著走。因此,孔祥熙在大刀闊斧地進行田賦改革的同時,就琢磨著怎麽能想出點新招,維持日益虧空的國庫。
孔祥熙的辦法,就是要對重要的四種商品進行政府專營,由政府賺這幾種商品的錢,而不再讓別人賺。這四種商品分別就是當時銷量最大、日常生活又最離不開的鹽、糖、捲菸和火柴。
其實,這還真不是什麽新玩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對鹽進行過專營。而後的封建王朝,都對一些重要的商品進行專營,如秦朝的鹽、鐵等。
食糖專賣是從1942年2月開始的,緊接著是鹽類專賣、煙類專賣,然後就是火柴專賣。
食糖專賣一開始就出現了麻煩。按照所謂的《食糖專賣條例》,應對食糖實行實物收購。但要全部收購則需要大量資金。1942年夏,當各地政府部門紛紛向孔祥熙伸手要錢時,孔祥熙才發現這樣劃不來。大量資金撥下去,自己手頭緊張不說,誰知下麵這些貪官汙吏拿這些錢幹什麽。到時候食糖收購不上來,你還能砍他的腦袋?
當下孔祥熙又規定了一條辦法。他對各省官員說,食糖原則上按條例全部收購,但具體操作的方法是,食糖中央暫不收購,隻按照收購價格的30%徵收“專賣利益”,其中15%為代征統稅;收購價格的30%人專賣利益帳。
這裏我們不必在經濟學的術語上兜圈子。他的這個辦法簡單說來,就是收購資金由地方應繳中央的稅款中支付,等於孔祥熙一分錢不往外掏卻照樣能獲利。
“食糖專賣”一實施,糖價立即大幅度上漲,社會各界議論紛紛。消息傳到蔣介石那裏,蔣也頗為不滿。原來說的實行專賣是為了平抑物價,防止投機,怎麽適得其反呢?
於是蔣介石一個電話打到孔祥熙那裏,孔祥熙連忙採取對策。即採取行政規定糖價,各商業網點的經銷單位一律不許漲價。但孔祥熙沒有弄明白,食糖生產主要在民間,他們出售給收購者的價格並不多。都是一些中間盤剝商從中哄抬物價,牟取暴利。如不調整收購價,就會影響生產,供應失調,專賣收入也會隨之減少。但孔祥熙當時已經感到了蔣介石的壓力,不敢再提高收購價格。他隻能強行命令甘蔗和食糖照舊價出售。而蔗農售出後都不夠成本,又不能不售,因甘蔗屬於時令產品,不易保存和貯藏,結果種甘蔗的老百姓受到很大損失。
一般經濟學家認為,大後方工業之所以能有所發展,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抗戰初期工業內遷和技術力量的內流,如前麵所說的那樣。同時,沿海地區的大量資金內流,也為大後方工業發展提供了所需要的資金保證。由於抗戰激發起來的人民的愛國熱忱和堅決支持抗戰的決心,也是大後方工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在共渡難關、打敗日寇的精神鼓舞下,近2萬名工程技術人員和高級知識分子不講條件,不計報酬,日夜工作在生產第一線。除領導工業生產外,還大膽革新,努力創造,作出了不少特殊的貢獻。如水利專家們在西南地區先後勘查了40多條河流,最後在四川的桃花溪、清淵河,青海的漢水,貴州的修文河,甘肅的天水,西康的東河等地建起了多座水電站。地質學家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在荒涼的高原找到了石油,並成功地將石油開採出來。化學專家先後研製出了酸鹼、橡膠、水泥、甲醇等戰時急需的化工產品等,所有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整個工業的發展。
再一是有相對獨立的市場。抗戰全麵爆發後,特別是沿海地區被日軍占領後,大後方和海外市場的聯繫幾乎被全部切斷。內地各省工業基礎薄弱,工業品原來主要靠外國進口和沿海各省供應。抗戰以後西方各國對華輸出大幅度削減,沿海各省的民族工業產品的內銷幾乎中斷。與此同時,由於淪陷區人口的大量移人後方對工業品需要的增大,正在進行的戰事對軍需品及藥品、交通工具等需求的增多;供應的減少和需求的增加,就刺激了生產的發展,並為大後方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大市場。
同時也應當承認,在抗戰前期國民黨政府採取的一些扶持工業發展的措施,在政策上對大後方的傾斜,對大後方工業發展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如支持沿海工廠內遷。沿海工廠內遷是上海愛國工商界人士發起的,國民黨政府在政策上給予支持,並投款56萬元做為拆遷補助費,而且所經車站、碼頭、關卡一律免驗免檢放行。工廠拆遷到內地後,在征地建廠中,又給了很多支持,如提供低息貸款,免收附加稅等等。
當時實施的“行業專賣”政策,亦是孔祥熙為了維持國民黨政府財政正常運轉的又一重要舉措。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第五個年頭。國民黨政府的財政已越來越捉襟見肘,孔祥熙在抗戰初期所採取的種種辦法,其弊端也日益暴露,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物資供應也愈來愈緊張。
國民黨在重慶召開五屆八中全會時,雖然蔣介石對孔祥熙的經濟工作還是肯定的,但來自其他方麵的不滿卻使他不安起來。特別是宋子文,雖然在位置上宋子文不能與他抗衡,但宋子文深通經濟。孔祥熙的那些所謂“改革”把戲經不住宋子文一駁,加上宋子文是“國舅”,哪天到宋美齡那裏吹吹風,揭揭他的老底,他也會吃不了兜著走。因此,孔祥熙在大刀闊斧地進行田賦改革的同時,就琢磨著怎麽能想出點新招,維持日益虧空的國庫。
孔祥熙的辦法,就是要對重要的四種商品進行政府專營,由政府賺這幾種商品的錢,而不再讓別人賺。這四種商品分別就是當時銷量最大、日常生活又最離不開的鹽、糖、捲菸和火柴。
其實,這還真不是什麽新玩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對鹽進行過專營。而後的封建王朝,都對一些重要的商品進行專營,如秦朝的鹽、鐵等。
食糖專賣是從1942年2月開始的,緊接著是鹽類專賣、煙類專賣,然後就是火柴專賣。
食糖專賣一開始就出現了麻煩。按照所謂的《食糖專賣條例》,應對食糖實行實物收購。但要全部收購則需要大量資金。1942年夏,當各地政府部門紛紛向孔祥熙伸手要錢時,孔祥熙才發現這樣劃不來。大量資金撥下去,自己手頭緊張不說,誰知下麵這些貪官汙吏拿這些錢幹什麽。到時候食糖收購不上來,你還能砍他的腦袋?
當下孔祥熙又規定了一條辦法。他對各省官員說,食糖原則上按條例全部收購,但具體操作的方法是,食糖中央暫不收購,隻按照收購價格的30%徵收“專賣利益”,其中15%為代征統稅;收購價格的30%人專賣利益帳。
這裏我們不必在經濟學的術語上兜圈子。他的這個辦法簡單說來,就是收購資金由地方應繳中央的稅款中支付,等於孔祥熙一分錢不往外掏卻照樣能獲利。
“食糖專賣”一實施,糖價立即大幅度上漲,社會各界議論紛紛。消息傳到蔣介石那裏,蔣也頗為不滿。原來說的實行專賣是為了平抑物價,防止投機,怎麽適得其反呢?
於是蔣介石一個電話打到孔祥熙那裏,孔祥熙連忙採取對策。即採取行政規定糖價,各商業網點的經銷單位一律不許漲價。但孔祥熙沒有弄明白,食糖生產主要在民間,他們出售給收購者的價格並不多。都是一些中間盤剝商從中哄抬物價,牟取暴利。如不調整收購價,就會影響生產,供應失調,專賣收入也會隨之減少。但孔祥熙當時已經感到了蔣介石的壓力,不敢再提高收購價格。他隻能強行命令甘蔗和食糖照舊價出售。而蔗農售出後都不夠成本,又不能不售,因甘蔗屬於時令產品,不易保存和貯藏,結果種甘蔗的老百姓受到很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