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之綽號,也無法將其說服。楊度的政治才幹和雄辯能力很快就贏得了中國留學生的膺服,湖南二百餘學子投票選舉同鄉會會長,楊度得票八十二張,僅比公認的革命黨首領黃興少五張。日後,他又當選為留日學生總會館幹事長(相當於會長),可見人氣之旺。因悉心研究各國憲法及政體,楊度成了“憲政”的權威詮釋人,名聲遠播帝都北京。清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906年1月21日),隨五位考察各國憲政大臣出訪的湖南老鄉熊希齡找到他,請他代五大臣撰寫東西洋各國憲政情況的文章。楊度遂將自己的政治主張與超眾文采一併傾於紙上,寫下《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方各國之所長》和《實施憲政程序》兩篇綱領性文章。“答卷”上交後,得到了五大臣的讚賞,其精華悉收入“考察報告”中。對楊度來說,這是一次更能展示思想鋒芒與非凡文采的“殿試”,以致連住在養心殿裏的那位老婦人也暗暗饒恕了他——慈禧太後同意光緒皇帝於是年七月十三(9月1日)下詔“預備仿行憲政”,兩年後,又接受了張之洞和袁世凱的聯名保薦,傳諭:
市井有誰知國士(3)
候選郎中楊度著四品京堂候補,在憲政編查館行走。
憲政編查館,是清廷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立的“政治體製改革研究室”,初名“考察政治館”,由軍務處的王大臣管理,至宣統年,竟由總理大臣親兼一把手。所以說,此機構雖為新設,且是以編譯和製訂新法為主要工作的務虛部門,但級別很高,算是正部級編製吶!在內憂不止、外患不已的困境中,滿清政府終於小心翼翼地走上憲政的道路。而楊度也應運而生,成為近代中華倡言憲政第一人。為籌建憲政黨,他曾與熊希齡趕往神戶,與梁啓超“熟商三日夜”,由他本人出任憲政黨幹事長。所謂立憲,亦可謂政黨政治。無多黨,何來競爭?無競爭,何談監督?無監督,何能不腐敗?因內部人事糾紛,憲政黨沒能搭建起來,他又一鼓作氣創建了“憲政講習所”,後改稱“憲政公會”,他任常務委員長,明確提出以“設立民選議院”為中心目標。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秋,楊度回到湖南為伯父楊瑞生奔喪,仍念念不忘憲政大事,他發動湘省士民入京開展國會請願運動,起草了《湖南全體人民民選議院請願書》。今天,距這篇“憲政倡議書”問世近百年之後,我認真讀著楊氏的激揚的文字,猶能感受到一股強烈的衝擊力(標點與段落由筆者所加):
……國家者,由人民集合而成。國家之強弱,恆與人民之義務心為比例,斷未有人民不負責任而國家可以生存,亦未有人民不負責任而國家尚可立憲者也。中國人民數千年來,屈伏於專製政體之下,幾不知國家為何物,政治為何事!即其當兵、納稅,亦純出於強力之壓迫,並不知人民對於國家之職務應如是也。東西各國,人思自救,舉國一心,其忠君愛國之忱,我國人民實多遜色。然彼何以至此而我獨不然者?即純以民選議院之有無為之關鍵也!蓋有民選議院,則國家對於人民,既付以參政之權利,故政治之得失,上下同負其責,而彼此無復隔膜,且利害與共,意誌自通,關係既深,觀念自切。……今惟有利用代議製度,使人民與國家發生關係,以培養其國家觀念而喚起政治思想。俾上下一心,君臣一德,然後憲政之基礎確立,富強之功效可期。否則,政府獨裁於上,人民漠視於下,國家成為孤立,君主視若路人,雖日言“立憲”亦安有濟乎?
多麽發人深省的思想啟蒙課本!與今人想像不同的是,被一個三十三歲的“執不同政見者”指著鼻子數落了一
通,並具體地教導了一頓,清王朝卻並沒惱羞成怒,反倒將這廝直接調入朝廷,讓他專管憲政的普及和實施了!國運式微,當國者首先著急啊!然而,調入中央機關的楊度,依然像流亡在異國的“反對黨”幹將一樣的不“老實”,而且,利用職務之便公然“以權謀私”,到處傳播他那套憲政理論。同樣認定中國必須走憲政道路的袁世凱,曾在頤和園的外務部公所召集會議期間,請楊度前來回答官僚們的相關質詢。現在看來,這顯然是足智多謀的袁氏為楊度擺下的一個挺不錯的講壇,要讓朝中那班守舊的王公大臣們明白,“憲政”到底是怎麽回事。楊度不慌不忙地當堂回答質問,越說越勇,至後來,竟膽大包天地宣稱:
政府如不允開設民選議院,(本人)則不能為利祿羈縻,仍當出京運動各省人民專辦要求開設民選議院之事,生死禍福皆所不計,即以此拿交法部,仍當主張到底!
真是擲地有聲,響遏行雲!近百年前,楊度即有如許之見解,並有如許之勇氣,實在令人肅然起敬!楊度的政治設計方案是,盡早召開國民會議,即由國民代表們參與表決國家大事,而不再是靠紫禁城裏的極少數王公大臣跪在地上唯唯諾諾地稱“皇上聖明”來決定國運。顯然,這是資產階級國會的雛形。清末民初,不知多少精英認定“國民會議”為靈丹妙藥,仿佛這個會一開,南北就統一了,各方就同心了,中國就民主了,列強就知足了。從清末楊度開了頭,直到整個北洋時代,此“會”成了朝野人士的一個心病,無論在朝的黎元洪,還是段祺瑞;也無論是在野的孫中山,還是李大釗,當然更包括位於朝野之間的楊度,都一直在為開這麽個會而孜孜不倦地奔走,結果直到“北洋”像老嫗一樣被兇悍的新婦國民黨趕下台來,這個難產的“會”也沒能降生。雖然楊度的政治理想一直未得實現,但他的才幹卻贏得了那個時代幾位想改天民國三年(1914年),楊度著西式禮服留影。是年袁世凱任命他為參政院參政,並親授勳四位。
市井有誰知國士(3)
候選郎中楊度著四品京堂候補,在憲政編查館行走。
憲政編查館,是清廷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立的“政治體製改革研究室”,初名“考察政治館”,由軍務處的王大臣管理,至宣統年,竟由總理大臣親兼一把手。所以說,此機構雖為新設,且是以編譯和製訂新法為主要工作的務虛部門,但級別很高,算是正部級編製吶!在內憂不止、外患不已的困境中,滿清政府終於小心翼翼地走上憲政的道路。而楊度也應運而生,成為近代中華倡言憲政第一人。為籌建憲政黨,他曾與熊希齡趕往神戶,與梁啓超“熟商三日夜”,由他本人出任憲政黨幹事長。所謂立憲,亦可謂政黨政治。無多黨,何來競爭?無競爭,何談監督?無監督,何能不腐敗?因內部人事糾紛,憲政黨沒能搭建起來,他又一鼓作氣創建了“憲政講習所”,後改稱“憲政公會”,他任常務委員長,明確提出以“設立民選議院”為中心目標。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秋,楊度回到湖南為伯父楊瑞生奔喪,仍念念不忘憲政大事,他發動湘省士民入京開展國會請願運動,起草了《湖南全體人民民選議院請願書》。今天,距這篇“憲政倡議書”問世近百年之後,我認真讀著楊氏的激揚的文字,猶能感受到一股強烈的衝擊力(標點與段落由筆者所加):
……國家者,由人民集合而成。國家之強弱,恆與人民之義務心為比例,斷未有人民不負責任而國家可以生存,亦未有人民不負責任而國家尚可立憲者也。中國人民數千年來,屈伏於專製政體之下,幾不知國家為何物,政治為何事!即其當兵、納稅,亦純出於強力之壓迫,並不知人民對於國家之職務應如是也。東西各國,人思自救,舉國一心,其忠君愛國之忱,我國人民實多遜色。然彼何以至此而我獨不然者?即純以民選議院之有無為之關鍵也!蓋有民選議院,則國家對於人民,既付以參政之權利,故政治之得失,上下同負其責,而彼此無復隔膜,且利害與共,意誌自通,關係既深,觀念自切。……今惟有利用代議製度,使人民與國家發生關係,以培養其國家觀念而喚起政治思想。俾上下一心,君臣一德,然後憲政之基礎確立,富強之功效可期。否則,政府獨裁於上,人民漠視於下,國家成為孤立,君主視若路人,雖日言“立憲”亦安有濟乎?
多麽發人深省的思想啟蒙課本!與今人想像不同的是,被一個三十三歲的“執不同政見者”指著鼻子數落了一
通,並具體地教導了一頓,清王朝卻並沒惱羞成怒,反倒將這廝直接調入朝廷,讓他專管憲政的普及和實施了!國運式微,當國者首先著急啊!然而,調入中央機關的楊度,依然像流亡在異國的“反對黨”幹將一樣的不“老實”,而且,利用職務之便公然“以權謀私”,到處傳播他那套憲政理論。同樣認定中國必須走憲政道路的袁世凱,曾在頤和園的外務部公所召集會議期間,請楊度前來回答官僚們的相關質詢。現在看來,這顯然是足智多謀的袁氏為楊度擺下的一個挺不錯的講壇,要讓朝中那班守舊的王公大臣們明白,“憲政”到底是怎麽回事。楊度不慌不忙地當堂回答質問,越說越勇,至後來,竟膽大包天地宣稱:
政府如不允開設民選議院,(本人)則不能為利祿羈縻,仍當出京運動各省人民專辦要求開設民選議院之事,生死禍福皆所不計,即以此拿交法部,仍當主張到底!
真是擲地有聲,響遏行雲!近百年前,楊度即有如許之見解,並有如許之勇氣,實在令人肅然起敬!楊度的政治設計方案是,盡早召開國民會議,即由國民代表們參與表決國家大事,而不再是靠紫禁城裏的極少數王公大臣跪在地上唯唯諾諾地稱“皇上聖明”來決定國運。顯然,這是資產階級國會的雛形。清末民初,不知多少精英認定“國民會議”為靈丹妙藥,仿佛這個會一開,南北就統一了,各方就同心了,中國就民主了,列強就知足了。從清末楊度開了頭,直到整個北洋時代,此“會”成了朝野人士的一個心病,無論在朝的黎元洪,還是段祺瑞;也無論是在野的孫中山,還是李大釗,當然更包括位於朝野之間的楊度,都一直在為開這麽個會而孜孜不倦地奔走,結果直到“北洋”像老嫗一樣被兇悍的新婦國民黨趕下台來,這個難產的“會”也沒能降生。雖然楊度的政治理想一直未得實現,但他的才幹卻贏得了那個時代幾位想改天民國三年(1914年),楊度著西式禮服留影。是年袁世凱任命他為參政院參政,並親授勳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