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其古老,更為蒼涼古邁之鄂東增添一絲秀色,亦為遊旅生就一分引人之情味。
陳月琴出家前,其祖姑陳蘭君釋玄子,曾把她帶到雷池遊覽。雷池五寺、六庵、十觀、十一宮,計三十二座寺院及其遺址,她都遊覽過了。最後相中了木魚庵。木魚庵又是她祖姑住持的地方。所以,待她後來剃度為尼、削髮出家時,便將木魚庵做為自己住持的地方了。
話說陳月琴與帥承瀛在雷池接觸、久別重逢後,便往來不斷。有時,月琴扮成男裝以學友名義前來幽會帥承瀛;有時,帥承瀛著成女衣以尼友身份前去尋找月琴。月琴前來龍泉寺,不是在吐符應生石下或獅子峰石下談心,就是在西閣書房傾吐;帥承瀛前去木魚庵,不是在睡貓石邊或木魚石上交臂,就是在羅漢洞裏相歡。雷池山石莽莽,草木森森,景致幽幽,自是情侶的好去處。他倆自然也是歡快無比。
乍開始的一段時間裏,元空方丈並不覺。
一日,他來到西閣書房省視課業,忽見那個書生模樣的“學友”又來了。待再看時,發現這個書生的形樣有些不對。又看看帥承瀛,則有些窘困和忸怩。待那人離席搭後眼一望時,他不覺大吃一驚,這還了得!
乍開始的一個時期裏,釋玄子禪師並不知。
一日,她來到羅漢洞裏進香火,忽見那個女尼模樣的“道友”又來了。待再看時,發現這個道友的行為有些紮眼。又看看陳月琴,則有些慌恐和不安。待那人離洞用後眼一瞄時,她不覺大吃一驚,非同小可!
於是,她派身邊女尼釋綠了隨後前去盯視。
於是,他派身邊和尚釋晉丘隨後前去探察。
綠了和普丘途中,在中會寺相遇了。
他倆本來相識,將所見到的情況一說,便又都各自地返回到各自的廟裏去了。
元空方丈聽了,並未立即發火,而是將帥承瀛叫到龍泉寺講經堂,向他講述起一個古老而悠遠的故事。
他說,尋陽南的鄂南一帶,有一座山名叫望兒山。那座山,當人們從南麵去眺望時,就會發現它像一個老母親立在那裏向南瞭望。望什麽呢?望她的遠出未歸的兒子。
傳說,很早以前在望兒山下這個地方,住著母子二人,相依為命,過著清苦貧寒的生活。老母日耕夜織,省吃儉用,供兒讀書;兒子刻苦攻讀,又很孝順,隻盼望能夠科場取中。後來,逢科考之年,兒子乘船跨海進京赴試。不幸途中遇險,船沉人亡。在家中的老母並不知道此事,隻是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登山眺望。
也許是由於望久了吧。在眺望時,竟幻化出一些圖景來。
一次,她竟然地望到她的兒子歸來了。那是在茫茫的大海中,揚起了一片白帆。風浪中,她的兒子向她奔來了。
她驚喜地向兒子問道:“兒啊,咋回來了?”
兒子答道:“遇到了風險,不能前行了。”
她又問道:“那麽,功名呢?”
兒子答道:“暫時不取了,先在家陪伴老母。”
她不滿意了,說道:“進取向上,豈能半途而廢!”
兒子見母親不悅,便退去了,旋即不見。
又一次,她竟然地又望到她的兒子歸來了。還是在那茫茫的大海中,又是揚起了一片白帆。風浪中,她的兒子向她奔來了。
她再次驚喜地問道:“兒啊,這回可是真地回來了?”
兒子答道:“不,你的真兒子並未有回來。”
她聽了,問道:“那麽,你是誰?”
兒子答道:“我是你兒子的魂靈啊。”
她大驚,問道:“那麽,我真正的兒子呢?”
兒子答道:“他已經落海淹死,永遠也回不來了。”
母親有些悽然,蒼茫中,兒子又不見了。
第三次相見,那是在一個日出的早晨。還是在那茫茫的大海中,又是一片白帆揚起。風浪中,她見到她的兒子了。
此時,她的兒子身著錦袍,腰紮玉帶,頭戴紗帽,滿麵春風地來到了她的麵前。
她又是欣喜地問道:“兒啊,你咋才回來呢?”
兒子答道:“我已經考中,獨占鰲頭,奪得狀元,並且在外麵作官了。”
她聽了,說道:“這麽說,是你沒時間回來看媽了。”兒子答道:“是的。我這回是來接你的,咱好永遠在一起,以享天倫之東。”
母親聽了,滿心歡喜,不由得嗬嗬大笑起來。
哪想,她的這一聲大笑,竟然將她驚醒了。這時她才發現,此乃是個南柯一夢。待她睜眼再去望時,眼前又什麽也都沒有了。隻是有著那迢迢的大地,茫茫的海洋。
此後,老母親照樣地登山望著,一次又一次,隻將荒坡都踩成了道。
隨著她一次次地登山眺望,她也一天天地變得年邁了。
一日,她又艱難地登上了山頂。
這是她最後一次登上山頂了。待她爬上山頂時,竟閉上了雙眼。說來也奇,老人死後,身子並未有倒下,而是直直地站立著。日久,便化作了這山。
從此,這山便被喚作望兒山。
世上的事情無獨有偶。在此山南還有一山名叫“饅首山”。因為它長得像一個圓圓的饅首而得名。人們都說,那是給這位老母敬獻的供品,以體量她做母親思兒的一片心。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是用來說明此種情況的。民謠雲:
陳月琴出家前,其祖姑陳蘭君釋玄子,曾把她帶到雷池遊覽。雷池五寺、六庵、十觀、十一宮,計三十二座寺院及其遺址,她都遊覽過了。最後相中了木魚庵。木魚庵又是她祖姑住持的地方。所以,待她後來剃度為尼、削髮出家時,便將木魚庵做為自己住持的地方了。
話說陳月琴與帥承瀛在雷池接觸、久別重逢後,便往來不斷。有時,月琴扮成男裝以學友名義前來幽會帥承瀛;有時,帥承瀛著成女衣以尼友身份前去尋找月琴。月琴前來龍泉寺,不是在吐符應生石下或獅子峰石下談心,就是在西閣書房傾吐;帥承瀛前去木魚庵,不是在睡貓石邊或木魚石上交臂,就是在羅漢洞裏相歡。雷池山石莽莽,草木森森,景致幽幽,自是情侶的好去處。他倆自然也是歡快無比。
乍開始的一段時間裏,元空方丈並不覺。
一日,他來到西閣書房省視課業,忽見那個書生模樣的“學友”又來了。待再看時,發現這個書生的形樣有些不對。又看看帥承瀛,則有些窘困和忸怩。待那人離席搭後眼一望時,他不覺大吃一驚,這還了得!
乍開始的一個時期裏,釋玄子禪師並不知。
一日,她來到羅漢洞裏進香火,忽見那個女尼模樣的“道友”又來了。待再看時,發現這個道友的行為有些紮眼。又看看陳月琴,則有些慌恐和不安。待那人離洞用後眼一瞄時,她不覺大吃一驚,非同小可!
於是,她派身邊女尼釋綠了隨後前去盯視。
於是,他派身邊和尚釋晉丘隨後前去探察。
綠了和普丘途中,在中會寺相遇了。
他倆本來相識,將所見到的情況一說,便又都各自地返回到各自的廟裏去了。
元空方丈聽了,並未立即發火,而是將帥承瀛叫到龍泉寺講經堂,向他講述起一個古老而悠遠的故事。
他說,尋陽南的鄂南一帶,有一座山名叫望兒山。那座山,當人們從南麵去眺望時,就會發現它像一個老母親立在那裏向南瞭望。望什麽呢?望她的遠出未歸的兒子。
傳說,很早以前在望兒山下這個地方,住著母子二人,相依為命,過著清苦貧寒的生活。老母日耕夜織,省吃儉用,供兒讀書;兒子刻苦攻讀,又很孝順,隻盼望能夠科場取中。後來,逢科考之年,兒子乘船跨海進京赴試。不幸途中遇險,船沉人亡。在家中的老母並不知道此事,隻是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登山眺望。
也許是由於望久了吧。在眺望時,竟幻化出一些圖景來。
一次,她竟然地望到她的兒子歸來了。那是在茫茫的大海中,揚起了一片白帆。風浪中,她的兒子向她奔來了。
她驚喜地向兒子問道:“兒啊,咋回來了?”
兒子答道:“遇到了風險,不能前行了。”
她又問道:“那麽,功名呢?”
兒子答道:“暫時不取了,先在家陪伴老母。”
她不滿意了,說道:“進取向上,豈能半途而廢!”
兒子見母親不悅,便退去了,旋即不見。
又一次,她竟然地又望到她的兒子歸來了。還是在那茫茫的大海中,又是揚起了一片白帆。風浪中,她的兒子向她奔來了。
她再次驚喜地問道:“兒啊,這回可是真地回來了?”
兒子答道:“不,你的真兒子並未有回來。”
她聽了,問道:“那麽,你是誰?”
兒子答道:“我是你兒子的魂靈啊。”
她大驚,問道:“那麽,我真正的兒子呢?”
兒子答道:“他已經落海淹死,永遠也回不來了。”
母親有些悽然,蒼茫中,兒子又不見了。
第三次相見,那是在一個日出的早晨。還是在那茫茫的大海中,又是一片白帆揚起。風浪中,她見到她的兒子了。
此時,她的兒子身著錦袍,腰紮玉帶,頭戴紗帽,滿麵春風地來到了她的麵前。
她又是欣喜地問道:“兒啊,你咋才回來呢?”
兒子答道:“我已經考中,獨占鰲頭,奪得狀元,並且在外麵作官了。”
她聽了,說道:“這麽說,是你沒時間回來看媽了。”兒子答道:“是的。我這回是來接你的,咱好永遠在一起,以享天倫之東。”
母親聽了,滿心歡喜,不由得嗬嗬大笑起來。
哪想,她的這一聲大笑,竟然將她驚醒了。這時她才發現,此乃是個南柯一夢。待她睜眼再去望時,眼前又什麽也都沒有了。隻是有著那迢迢的大地,茫茫的海洋。
此後,老母親照樣地登山望著,一次又一次,隻將荒坡都踩成了道。
隨著她一次次地登山眺望,她也一天天地變得年邁了。
一日,她又艱難地登上了山頂。
這是她最後一次登上山頂了。待她爬上山頂時,竟閉上了雙眼。說來也奇,老人死後,身子並未有倒下,而是直直地站立著。日久,便化作了這山。
從此,這山便被喚作望兒山。
世上的事情無獨有偶。在此山南還有一山名叫“饅首山”。因為它長得像一個圓圓的饅首而得名。人們都說,那是給這位老母敬獻的供品,以體量她做母親思兒的一片心。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是用來說明此種情況的。民謠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