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過多地過問瑣事,勢必會分散抓大事的精力。因為人的精力畢竟有限,總要有所不為然後才有所為,想小事多了,想大事必然會受影響。
第二,事必躬親對諸葛亮的健康也十分不利。諸葛亮逝世的年紀並不大,僅五十四歲。劉備逝世時六十三歲,孫權逝世時七十一歲,曹操逝世時六十六歲,比起他們,諸葛亮就算是英年早逝。諸葛亮就是過度勞累,嚴重地損害了身體健康而致早逝的。因為從史書記載看,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前沒有身體不適的跡象,在北伐中他還命令士兵屯田,作好了與司馬懿長期相持的準備。唐人尚馳說:"以人事而論,使武侯長存,殷若一敵國,勝於本朝百萬之師,北向爭衡,司馬懿復惕息而不敢戰,足明中原非曹丕所有也。"這當然是一種假設,但如果諸葛亮真的再多活十多年,這種假設也有變成事實的可能。從這個意義上講,諸葛亮的事必躬親,危害的就不僅僅是他的健康了。
對於諸葛亮的這個缺點,當時就有人對他提出批評勸告,最典型的就是丞相主簿楊顒。他發現諸葛亮親自校閱簿書,便走過去對他說:
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請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執耕稼,婢典炊爨,雞主司晨,犬主吠盜,牛負重載,馬涉遠路,私業無曠,所求皆是,雍容高枕,飲食而已。忽一旦盡欲以身親其役,不復付任,勞其體力,為此碎務,形疲神困,終無一成。豈其智之不如奴婢雞狗哉?失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稱坐而論道謂之三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故邴吉不問橫道死人而憂牛喘,陳平不肯知錢穀之數,雲自有主者,彼誠達於位分之體也。今明公為治,乃躬自校簿書,流汗竟日,不亦勞乎!
諸葛亮聽了,大為感動,連忙起身承認錯誤。但長期形成的工作作風要改也難,直至他病逝於五丈原之前,罰二十人以上的事情還要親自處理,忙得夙興夜寐,所啖食不至數升,就說明他雖然接受了楊顒的批評,但卻沒有改正。這也很好理解。諸葛亮的這個缺點,是與他公忠體國,唯恐"託付不效"的高度責任心相關的,要想改正,也是很難的。
諸葛亮一生為蜀漢做了許多事情。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因此,在一些具體事情上犯錯誤或失誤也是難免的。
諸葛亮的重大失誤有以下幾個。
……
第83節:第十二章源遠流長(1)
第十二章源遠流長
第一節鍾靈毓秀
廣袤的齊魯大地是一個山雄水闊、物產富饒的地方。
齊地臨海。古人曾這樣描寫大海: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茫茫大海,不僅供給濱海之人以魚鹽之饒,也激起了濱海之人無邊的遐想,給了他們想像的天賦和智慧。有這樣一個傳說,足見古人想像的豐富與浪漫:
在茫茫渤海的東麵,不知幾億萬裏的地方,有一個大穀,其深無底,名叫歸墟。天下所有的水,最終都流入這個地方。水日夜不停地注入,穀日以繼夜地泄走,所以這裏的水始終無增無減,一片汪洋。在這眾水所歸之處,有五座山:一座叫岱輿,一座叫員嶠,一座叫方壺,一座叫瀛洲,一座叫蓬萊。這五座山都高萬裏,其頂平處有九千裏。山與山之間相隔七萬裏。山上的建築物都由金玉構成,這裏的禽獸皆披輕紗。到處都長著珠玕之樹,其果實芳香,吃了以後長生不老。山上所居之人全都是仙聖,他們常在這五座山之間飛相往來。但這五座山是浮在海上的,常隨潮波上下往來,漂忽不定。仙聖們深以為憂,便請求天帝幫助。天帝也擔心這五座山隨波漂走,使仙聖們失去居所,便命天神禺強處理此事。禺強命十五頭巨龜分為三班,每班分馱五座山,六萬年一輪換。從此,五座山才固定下來。
美麗的傳說有賴於豐富的想像,豐富的想像反映著智慧的靈秀。史稱齊人足智,誰能說齊人的智慧與大海的啟迪無關呢?
魯地晝夜奔騰著洙、泗、沂等河流。淙淙流水不僅養育了兩岸生靈,給人提供舟楫便利,也給當地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如鏡的河水,似茵的綠地,茂密的林木,幽靜的河穀,正是人們讀書思考的好地方。《論語注》記載:"夫子教於洙、泗之間。今於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領徒之所也。"孔子曾問他的幾個弟子說:"假如有人讓你們出來做事,你們準備幹什麽?"
子路回答欲強人之國。
冉求回答欲富人之民。
公西赤回答欲主人之祀。
唯獨曾皙與三人主張不同,他說:"我願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陪同一群大人和孩子,在沂水邊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風,然後一路唱著歌走回來。"
孔子感嘆地說:"我同意你的主張啊!"
孔子並非沒有政治抱負,並非不想治國化民,隻是他認為子路等人在個人修養與政治抱負之間尚有距離,意欲使他們在沂水邊繼續修身養誌而已。
"泰山岩岩,魯邦所瞻。"
其實,高高聳立的泰山,豈隻是唯魯地所能瞻視。"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站在齊魯邊境,都能看見泰山那偉岸的身影。泰山是齊魯名山,不僅是大自然的造化給了它令人頂禮膜拜的巍峨,人們在泰山上的種種活動也使它反映出齊魯文化的豐富內涵。
第二,事必躬親對諸葛亮的健康也十分不利。諸葛亮逝世的年紀並不大,僅五十四歲。劉備逝世時六十三歲,孫權逝世時七十一歲,曹操逝世時六十六歲,比起他們,諸葛亮就算是英年早逝。諸葛亮就是過度勞累,嚴重地損害了身體健康而致早逝的。因為從史書記載看,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前沒有身體不適的跡象,在北伐中他還命令士兵屯田,作好了與司馬懿長期相持的準備。唐人尚馳說:"以人事而論,使武侯長存,殷若一敵國,勝於本朝百萬之師,北向爭衡,司馬懿復惕息而不敢戰,足明中原非曹丕所有也。"這當然是一種假設,但如果諸葛亮真的再多活十多年,這種假設也有變成事實的可能。從這個意義上講,諸葛亮的事必躬親,危害的就不僅僅是他的健康了。
對於諸葛亮的這個缺點,當時就有人對他提出批評勸告,最典型的就是丞相主簿楊顒。他發現諸葛亮親自校閱簿書,便走過去對他說:
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請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執耕稼,婢典炊爨,雞主司晨,犬主吠盜,牛負重載,馬涉遠路,私業無曠,所求皆是,雍容高枕,飲食而已。忽一旦盡欲以身親其役,不復付任,勞其體力,為此碎務,形疲神困,終無一成。豈其智之不如奴婢雞狗哉?失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稱坐而論道謂之三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故邴吉不問橫道死人而憂牛喘,陳平不肯知錢穀之數,雲自有主者,彼誠達於位分之體也。今明公為治,乃躬自校簿書,流汗竟日,不亦勞乎!
諸葛亮聽了,大為感動,連忙起身承認錯誤。但長期形成的工作作風要改也難,直至他病逝於五丈原之前,罰二十人以上的事情還要親自處理,忙得夙興夜寐,所啖食不至數升,就說明他雖然接受了楊顒的批評,但卻沒有改正。這也很好理解。諸葛亮的這個缺點,是與他公忠體國,唯恐"託付不效"的高度責任心相關的,要想改正,也是很難的。
諸葛亮一生為蜀漢做了許多事情。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因此,在一些具體事情上犯錯誤或失誤也是難免的。
諸葛亮的重大失誤有以下幾個。
……
第83節:第十二章源遠流長(1)
第十二章源遠流長
第一節鍾靈毓秀
廣袤的齊魯大地是一個山雄水闊、物產富饒的地方。
齊地臨海。古人曾這樣描寫大海: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茫茫大海,不僅供給濱海之人以魚鹽之饒,也激起了濱海之人無邊的遐想,給了他們想像的天賦和智慧。有這樣一個傳說,足見古人想像的豐富與浪漫:
在茫茫渤海的東麵,不知幾億萬裏的地方,有一個大穀,其深無底,名叫歸墟。天下所有的水,最終都流入這個地方。水日夜不停地注入,穀日以繼夜地泄走,所以這裏的水始終無增無減,一片汪洋。在這眾水所歸之處,有五座山:一座叫岱輿,一座叫員嶠,一座叫方壺,一座叫瀛洲,一座叫蓬萊。這五座山都高萬裏,其頂平處有九千裏。山與山之間相隔七萬裏。山上的建築物都由金玉構成,這裏的禽獸皆披輕紗。到處都長著珠玕之樹,其果實芳香,吃了以後長生不老。山上所居之人全都是仙聖,他們常在這五座山之間飛相往來。但這五座山是浮在海上的,常隨潮波上下往來,漂忽不定。仙聖們深以為憂,便請求天帝幫助。天帝也擔心這五座山隨波漂走,使仙聖們失去居所,便命天神禺強處理此事。禺強命十五頭巨龜分為三班,每班分馱五座山,六萬年一輪換。從此,五座山才固定下來。
美麗的傳說有賴於豐富的想像,豐富的想像反映著智慧的靈秀。史稱齊人足智,誰能說齊人的智慧與大海的啟迪無關呢?
魯地晝夜奔騰著洙、泗、沂等河流。淙淙流水不僅養育了兩岸生靈,給人提供舟楫便利,也給當地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如鏡的河水,似茵的綠地,茂密的林木,幽靜的河穀,正是人們讀書思考的好地方。《論語注》記載:"夫子教於洙、泗之間。今於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領徒之所也。"孔子曾問他的幾個弟子說:"假如有人讓你們出來做事,你們準備幹什麽?"
子路回答欲強人之國。
冉求回答欲富人之民。
公西赤回答欲主人之祀。
唯獨曾皙與三人主張不同,他說:"我願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陪同一群大人和孩子,在沂水邊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風,然後一路唱著歌走回來。"
孔子感嘆地說:"我同意你的主張啊!"
孔子並非沒有政治抱負,並非不想治國化民,隻是他認為子路等人在個人修養與政治抱負之間尚有距離,意欲使他們在沂水邊繼續修身養誌而已。
"泰山岩岩,魯邦所瞻。"
其實,高高聳立的泰山,豈隻是唯魯地所能瞻視。"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站在齊魯邊境,都能看見泰山那偉岸的身影。泰山是齊魯名山,不僅是大自然的造化給了它令人頂禮膜拜的巍峨,人們在泰山上的種種活動也使它反映出齊魯文化的豐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