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節:第十一章立身治家(3)


    有人認為,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諸葛亮死時才八歲,而上述兩封《誡子書》所言內容,不像是對兒童講話,因而懷疑這兩封《誡子書》是後人偽造。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到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為嗣子這件事,就不會對上述兩封《誡子書》有懷疑。諸葛喬建興六年(228)二十五歲,早已是成年人了。諸葛亮的兩封《誡子書》,就是給已經成年的嗣子諸葛喬的。諸葛喬與在孫吳的哥哥諸葛恪俱有名於當世,很多人都認為諸葛喬的才氣不如其兄諸葛恪,但在品性修養方麵則超過了諸葛恪,這應當是諸葛亮教育的結果。


    古人認為,愛自己的子女乃是父母的共同心理,但有愛得長遠和愛得短近的區別。諸葛亮對子女的愛,是一種為他們計之長遠之愛。他不是讓兒子在家中享受安樂,而是把他放到為國效命的實踐中,錘打鍛鍊,讓他為國立功。建興五年(227),諸葛亮進駐漢中準備北伐。當時,他的過繼兒子諸葛喬已經二十四歲,諸葛亮便把他帶到漢中前線,讓他與諸將子弟一起,在高山深穀之中餐風宿露,為軍隊傳輸運糧。他在寫給哥哥諸葛瑾的信中說:


    喬(指諸葛喬)本當還成都,今諸將子弟皆得傳運,思惟宜同榮辱。今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於穀中。


    作為一國丞相之子,絲毫沒有特殊,而是和諸將之子同甘共苦,為國盡力,這不正體現了公忠體國的諸葛亮一片愛子之心麽!


    建興五年,諸葛亮有了自己的親生兒子。諸葛亮為他取名諸葛瞻,字思遠,意思是讓兒子高瞻遠矚,誌存高遠。聯繫前麵所引《誡子書》,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同樣是對諸葛瞻的希望與要求。諸葛瞻自幼聰慧過人,一般為父者見兒子天資聰慧恐怕要喜不自禁,而諸葛亮卻擔心兒子因聰慧過人而放棄了後天努力。他給哥哥諸葛瑾的信中流露出這樣憂慮:


    瞻(即諸葛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諸葛亮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東漢末年,孔融在河南尹李膺家中作客,時年十餘歲,卻表現出超眾的智慧,被譽為異童子。而太中大夫陳煒聽說後,不以為然地說:"人小時了了者,大亦未必奇也。"陳煒用這個現象套在孔融身上當然不適宜,因為孔融小時聰明,長大後亦出眾。但從陳煒的態度看,"小時了了大亦未必奇"的現象是大有人在的。究其原因,恐怕與自恃聰明而放棄後天努力有關。


    因為"恐不為重器",諸葛亮對諸葛瞻要求很嚴,在北伐曹魏的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教育兒子。史載,諸葛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鹹愛其才敏"。這說明,諸葛瞻在諸葛亮逝世後一直到長大成人,一直保持著才思敏捷、多才多藝的優點。這當然是他勤於學習,不斷進行後天努力的結果,而這種勤於學習,不斷的後天努力,與諸葛亮早期對他進行嚴格要求與訓練是有很大關係的。在諸葛亮的嚴格要求與影響下,諸葛瞻不但勤奮學習,而且也繼承了其父諸葛亮忠於國家的優秀品質。蜀漢景耀六年(263)冬,曹魏徵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陰平沿一條與古景穀道大體平行的小路向東越摩天嶺,徑趨江油。任蜀漢衛將軍、平尚書事的諸葛瞻督軍至涪縣抵抗,因江油守將降魏,諸葛瞻退還綿竹,阻擊艾軍。鄧艾派人給諸葛瞻送信勸降,並說:"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諸葛瞻拒不投降,他斬殺來使,與鄧艾軍大戰,戰死在沙場,時年三十七歲。


    ……


    第三節白璧微瑕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沒有缺點,十全十美的人是沒有的。


    德國的歌德也說過一句話:"有的人不犯錯誤,那是因為他從來不去做任何值得做的事。"


    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因此他也是有缺點的。


    諸葛亮一生做過許多他認為值得做的事,因此他也避免不了犯錯誤。


    嚴格地說,缺點和錯誤是有區別的。費爾巴哈說:"人的缺點隻是德行所構思的計劃之敗績。"換句話說,缺點是人所固有的,是與優點同時俱存的東西。是一種必然性的東西,錯誤和失誤則是或受客觀條件限製,或由於判斷不正確而產生的不正確行為,它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暫時的,偶然的。


    第82節:第十一章立身治家(4)


    毫無疑問,諸葛亮不但是蜀漢最優秀的人才,也是三國時期最優秀的人才。諸葛亮的接班人費禕曾對薑維說:"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這是實情。諸葛亮才智超群,辦事能力強,對蜀漢政權忠心耿耿,這些都是他的優點。出於對蜀漢的忠心,他極力想把蜀漢的事情辦好,特別是夷陵戰敗蜀漢遇到重大挫折後,諸葛亮更是小心謹慎,國事政事,不分巨細,事事操心,公事私事,不論大小,事事過問。由於他辦事能力強,就總想著能者多勞,"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他親自校薄書,乃至"流汗竟日",累得每頓飯吃得比常人要少得多。由於他才智過人,唯恐別人或不像他那樣盡心,或雖盡心卻效果不佳,因而對下邊不放心,不放手讓下屬在實踐中增長才幹。一句話,作為一個國家的主要首領,事必躬親,大事小事一把抓,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的缺點。因為對統帥人物來說,過多地過問瑣事乃是一大忌。作為"一把手",必須抓帶戰略意義的事情,必須把主要精力放在與全局相關的決策上,而不能過多地過問瑣事。古羅馬法典曾有這樣一條規定:"統帥不宜過問瑣事。"克拉克《有效的管理者》。十九世紀的德國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也說:"了解一切細節對統帥來說是有害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我們不是說諸葛亮不抓大事,而是說他抓大事的同時還過多地過問了許多瑣事。這樣做有兩個害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葛亮大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朱大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朱大渭並收藏諸葛亮大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