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陝西漢中定軍山附近、四川新都北彌牟鎮附近,都有這樣的棋布整齊、排列有序的石堆。
這就是諸葛亮當年操演八陣時留下的遺蹟。
在冷兵器作戰的時代,陣圖是軍事家們不懈研究的內容,排兵布陣是克敵製勝的重要戰術手段。
陣圖、戰陣之法在諸葛亮前早已有之,八陣之法也不例外。
據說,春秋時孫武就有"八陣"之法。他的八陣中有"蘋車之陣"。"蘋車"即"屏車",是用來"對敵自蔽隱之車"。在孫子之後,大軍事家孫臏著《孫臏兵法》,內有《八陣》篇。漢承秦製,每年十月講武都試,皇帝親至長水南門,"會五營士為八陣進退"。東漢時,車騎將軍竇憲曾用"八陣"之法大破匈奴北單於。至東漢末,曹操統治的北方對八陣之法仍是"士民素習"。
諸葛亮的八陣之法,與以前的八陣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作戰方法與春秋戰國時有很大不同。春秋戰國時以車戰為主,而諸葛亮所生活的漢末三國早已變成了以步兵、騎兵作戰為主了。在孫武時,屏車陣隻是八陣之一,到諸葛亮時,八陣則全部由蔽隱之車進行萬般變化。
其次是八陣的內容與前代有很大不同。諸葛亮的八陣與以前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諸葛亮為人行事,一向謹慎,但是,當他完成八陣圖的研究時說:"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從諸葛亮的興奮、自信中,可見他的八陣改革對蜀國的軍事進步具有多麽大的意義。《三國誌》的作者陳壽說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推演,有研究的意思;作,有創新的意思。晉太傅掾李興也說:"推子八陣,不在孫、吳。"孫即孫武,吳即吳起。孫、吳用來泛指春秋戰國時的兵法,可見諸葛亮的八陣圖確實有春秋戰國時所未具備的新內容。
再次是諸葛亮八陣的歷史地位乃是前代八陣所不能比擬的。"它吸取前人八陣的優點,是八陣的集大成者,達到中國冷兵器時代集團方陣的一個高峰"。"孔明八陣製度之妙,於斯為極。後世凡言陣法者必宗之","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斯於陣也幾矣"。
最後,諸葛亮八陣的歷史影響是前代八陣所不能企及的。
從隋唐至明清,一千多年來,人們對諸葛亮八陣圖的研究一直不斷,這正表明了它對後世的巨大影響。
隋朝名將韓擒虎對諸葛亮的八陣圖有較深的研究,史載他"深明其法"。後來,他把八陣圖法傳給了外甥,即唐初名將李靖。
唐將李靖在唐初多次與唐太宗一起討論軍事,後來,集成《李衛公問對》一書。書中記載了他們對諸葛亮八陣圖的探討。
唐太宗問:"朕與李論兵,多同卿說,但不究出處爾。卿所製六花陣法,出何術乎?"
李靖回答:"臣所本諸葛亮八陣法也。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古製如此,臣為圖因之。故外畫之方,內環之圓,是成六花,俗所號爾。"
唐太宗又問:"內圓外方,何謂也?"
李靖說:"方生於正,圓生於奇。方所以矩其步,圓所以綴其旋。是以步數定於地,行綴應於天。步定綴齊,則變化不亂。八陣為六,武侯之舊法焉。"
從上麵對話中,可知李靖六花陣與諸葛亮八陣的關係。
……
第三節木牛流馬
漢末三國時期的戰爭,有很多戰役的結果是與糧食緊密相關的。
有了糧食,人們就有了把戰爭支持下去的底氣。
董卓遷都長安,在長安以西的郿縣建築塢壁,高與長安城相等,在裏麵囤積了夠吃三十年的糧穀。董卓信心十足地說,事成可雄踞天下,事不成可守郿塢過一輩子。公孫瓚與袁紹爭戰,不利,"乃走還易京固守。為圍塹十重,於塹裏築京,皆高五六丈,為樓其上;中塹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積穀三百萬斛"。有了這些工事和糧食,公孫瓚也有了底氣。他說:"昔謂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視之,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田蓄穀。兵法,百樓不攻。今吾樓櫓千重,食盡此穀,足知天下之事矣。"
第77節:第十章軍事奇才(3)
一旦沒了糧食,人們馬上就喪失了把戰爭支持下去的力量。
袁紹、曹操在官渡對峙,袁紹派淳於瓊將兵萬人以車運穀,在袁紹大營北四十裏駐紮,曹操親自率五千人前去襲擊,結果大破淳於瓊,盡焚其糧草。袁紹前線部隊的將領張郃、高覽率軍降曹,袁紹兵眾也因此大潰,最終導致了袁敗曹勝的結局。袁術之敗,在政治上固然有其愚蠢之處,但糧食不足也是不可忽視的經濟原因。他在江淮間,士兵無食,靠河蚌水草為生。他自己生活奢侈,"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匱乏若此,焉能不敗!
糧食問題是個大問題,它不僅關係到國計民生,也影響著戰爭勝負。
諸葛亮對糧食問題的認識是非常清楚的。應該說,諸葛亮北伐並不是糧食不足,問題出在糧食運輸上。
"守戰之力,力役參倍。"意思是說,駐守和遠征,所用的運輸力量是不等的,通常遠征所用的運輸力量是駐守的三倍。
這就是諸葛亮當年操演八陣時留下的遺蹟。
在冷兵器作戰的時代,陣圖是軍事家們不懈研究的內容,排兵布陣是克敵製勝的重要戰術手段。
陣圖、戰陣之法在諸葛亮前早已有之,八陣之法也不例外。
據說,春秋時孫武就有"八陣"之法。他的八陣中有"蘋車之陣"。"蘋車"即"屏車",是用來"對敵自蔽隱之車"。在孫子之後,大軍事家孫臏著《孫臏兵法》,內有《八陣》篇。漢承秦製,每年十月講武都試,皇帝親至長水南門,"會五營士為八陣進退"。東漢時,車騎將軍竇憲曾用"八陣"之法大破匈奴北單於。至東漢末,曹操統治的北方對八陣之法仍是"士民素習"。
諸葛亮的八陣之法,與以前的八陣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作戰方法與春秋戰國時有很大不同。春秋戰國時以車戰為主,而諸葛亮所生活的漢末三國早已變成了以步兵、騎兵作戰為主了。在孫武時,屏車陣隻是八陣之一,到諸葛亮時,八陣則全部由蔽隱之車進行萬般變化。
其次是八陣的內容與前代有很大不同。諸葛亮的八陣與以前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諸葛亮為人行事,一向謹慎,但是,當他完成八陣圖的研究時說:"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從諸葛亮的興奮、自信中,可見他的八陣改革對蜀國的軍事進步具有多麽大的意義。《三國誌》的作者陳壽說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推演,有研究的意思;作,有創新的意思。晉太傅掾李興也說:"推子八陣,不在孫、吳。"孫即孫武,吳即吳起。孫、吳用來泛指春秋戰國時的兵法,可見諸葛亮的八陣圖確實有春秋戰國時所未具備的新內容。
再次是諸葛亮八陣的歷史地位乃是前代八陣所不能比擬的。"它吸取前人八陣的優點,是八陣的集大成者,達到中國冷兵器時代集團方陣的一個高峰"。"孔明八陣製度之妙,於斯為極。後世凡言陣法者必宗之","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斯於陣也幾矣"。
最後,諸葛亮八陣的歷史影響是前代八陣所不能企及的。
從隋唐至明清,一千多年來,人們對諸葛亮八陣圖的研究一直不斷,這正表明了它對後世的巨大影響。
隋朝名將韓擒虎對諸葛亮的八陣圖有較深的研究,史載他"深明其法"。後來,他把八陣圖法傳給了外甥,即唐初名將李靖。
唐將李靖在唐初多次與唐太宗一起討論軍事,後來,集成《李衛公問對》一書。書中記載了他們對諸葛亮八陣圖的探討。
唐太宗問:"朕與李論兵,多同卿說,但不究出處爾。卿所製六花陣法,出何術乎?"
李靖回答:"臣所本諸葛亮八陣法也。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古製如此,臣為圖因之。故外畫之方,內環之圓,是成六花,俗所號爾。"
唐太宗又問:"內圓外方,何謂也?"
李靖說:"方生於正,圓生於奇。方所以矩其步,圓所以綴其旋。是以步數定於地,行綴應於天。步定綴齊,則變化不亂。八陣為六,武侯之舊法焉。"
從上麵對話中,可知李靖六花陣與諸葛亮八陣的關係。
……
第三節木牛流馬
漢末三國時期的戰爭,有很多戰役的結果是與糧食緊密相關的。
有了糧食,人們就有了把戰爭支持下去的底氣。
董卓遷都長安,在長安以西的郿縣建築塢壁,高與長安城相等,在裏麵囤積了夠吃三十年的糧穀。董卓信心十足地說,事成可雄踞天下,事不成可守郿塢過一輩子。公孫瓚與袁紹爭戰,不利,"乃走還易京固守。為圍塹十重,於塹裏築京,皆高五六丈,為樓其上;中塹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積穀三百萬斛"。有了這些工事和糧食,公孫瓚也有了底氣。他說:"昔謂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視之,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田蓄穀。兵法,百樓不攻。今吾樓櫓千重,食盡此穀,足知天下之事矣。"
第77節:第十章軍事奇才(3)
一旦沒了糧食,人們馬上就喪失了把戰爭支持下去的力量。
袁紹、曹操在官渡對峙,袁紹派淳於瓊將兵萬人以車運穀,在袁紹大營北四十裏駐紮,曹操親自率五千人前去襲擊,結果大破淳於瓊,盡焚其糧草。袁紹前線部隊的將領張郃、高覽率軍降曹,袁紹兵眾也因此大潰,最終導致了袁敗曹勝的結局。袁術之敗,在政治上固然有其愚蠢之處,但糧食不足也是不可忽視的經濟原因。他在江淮間,士兵無食,靠河蚌水草為生。他自己生活奢侈,"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匱乏若此,焉能不敗!
糧食問題是個大問題,它不僅關係到國計民生,也影響著戰爭勝負。
諸葛亮對糧食問題的認識是非常清楚的。應該說,諸葛亮北伐並不是糧食不足,問題出在糧食運輸上。
"守戰之力,力役參倍。"意思是說,駐守和遠征,所用的運輸力量是不等的,通常遠征所用的運輸力量是駐守的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