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作者:肖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四,濫殺三千宮女。永樂五年(1407年),皇後徐氏病死,皇後一直沒有再立,王貴妃和賢妃權氏是他最寵愛的妃子。權氏是一位選自朝鮮的美女,天姿國色,聰明過人,能歌善舞,尤其是善吹玉簫,成祖十分憐愛她。
永樂八年(1410年),成祖率大軍出征,特地帶權賢妃作為隨侍嬪妃宮女,隨軍出塞。沒有料到,這位獨得天寵的妃子,在大軍凱旋迴宮時,死於臨城,葬在嶧縣。成祖傷心欲絕。
宮中兩名姓呂的朝鮮宮人與宦官相好之事恰好此時發生。本來,歷代宮中都有宮女與宦官結為假夫妻,明代也有這種現象,宮中稱之為“對食”,也稱某宮女為某宦官的“菜戶”。
起初,呂氏是朝鮮商賈的女兒,史載中稱“賈呂”,見到本國先期入宮的宮人呂氏,因為都是朝鮮人,又是同姓,賈呂想與呂氏交往。誰料,呂氏對賈呂的為人很是不屑,拒絕與她結好。賈呂一直心存不滿。不久,成祖賢妃權氏死於北征凱旋迴師途中,呂氏曾隨軍侍候過賢妃,於是賈呂誣告賢妃是被呂氏在茶裏下了毒藥而死的。
明成祖朱棣正是心情悲傷難過之時,聞後大怒,沒有細查,就誅殺呂氏及有關的數百宮女、宦官全部殺戮。據說,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這句話就源出於此。
第五,提倡小康。朱棣在位時,注重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製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閑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明朝一代最高峰。
600多年前的永樂皇帝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不知道這句話與現在提出的建設“小康社會”有多少聯繫。查閱了有關資料,“家給人足”一詞,早在西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中就出現過:“衣食有餘,家給人足。”“家給人足”,就是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斯民,即老百姓。“小康”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經典《詩經》中:“民亦勞動止,汔可小康”。在《辭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較寬裕,可以安然度日。或指家庭經濟較寬裕,過著中等水平的生活。由此可見,就永樂皇帝當年提出的“家給人足”、“斯民小康”,與我們現在的“建設小康社會”其基本理念應該是一致的,沒有太大的差別,要說差別,無非一個是600年前的小康,一個是600年後的小康而已。
第六,建紫禁城。朱棣的另一個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荊城,準備遷都。
北京故宮是明成祖朱棣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開始建設的。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詔,宣布次年營建北京。十四年(1416年),開始營建西宮。但由於與蒙古作戰,營建工程遲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才全麵展開,1420年正式落成。改建擴建的北京城,新建皇宮、郊廟,“悉如金陵之製,而宏敞過之”。也就是說,明朝北京的皇宮是按照南京明皇宮的製式建造的,但是要宏大一些。到1911年清帝遜位五百年間,共有明清兩代二十四帝在故宮生活過。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餘座,清朝幹隆時期有殿宇1800餘座,現存殿宇約1500座。
故宮城分為紫禁城、皇城、內城三重。元皇宮大部分宮殿已於明初拆毀,紫禁城皇宮全部為重新建造,紫禁城周長6裏,牆高10米。皇城在紫禁城外圍,周圍18裏。皇城外麵的大城,係由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北牆南移5裏,南牆南推2裏餘,因其後又增築外城,故大城又稱內城。
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61歲下詔遷都北京。皇太子、太孫至京師(北京)。北京宮殿郊廟成。十九年,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北京皇宮及官衙均仿照南京製度),將應天府改為南京(留都),仍設六部等機構。將京營48衛擴至72衛,加強了京師防衛力量。二十年,第三次親征漠北,因韃靼部阿魯台避戰,轉攻兀良哈部,獲勝還。
第七,編撰巨著。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局麵下,朱棣對典籍的整理也比較重視,組織大批人力編修了中國古代類書之冠的《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隻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滿清統治者編的《四庫全書》對於反映民族戰鬥精神的作品盡量抽毀,對於不得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因此《永樂大典》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後,明成祖賜名《永樂大典》。這是明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八年(1410年),成祖率大軍出征,特地帶權賢妃作為隨侍嬪妃宮女,隨軍出塞。沒有料到,這位獨得天寵的妃子,在大軍凱旋迴宮時,死於臨城,葬在嶧縣。成祖傷心欲絕。
宮中兩名姓呂的朝鮮宮人與宦官相好之事恰好此時發生。本來,歷代宮中都有宮女與宦官結為假夫妻,明代也有這種現象,宮中稱之為“對食”,也稱某宮女為某宦官的“菜戶”。
起初,呂氏是朝鮮商賈的女兒,史載中稱“賈呂”,見到本國先期入宮的宮人呂氏,因為都是朝鮮人,又是同姓,賈呂想與呂氏交往。誰料,呂氏對賈呂的為人很是不屑,拒絕與她結好。賈呂一直心存不滿。不久,成祖賢妃權氏死於北征凱旋迴師途中,呂氏曾隨軍侍候過賢妃,於是賈呂誣告賢妃是被呂氏在茶裏下了毒藥而死的。
明成祖朱棣正是心情悲傷難過之時,聞後大怒,沒有細查,就誅殺呂氏及有關的數百宮女、宦官全部殺戮。據說,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這句話就源出於此。
第五,提倡小康。朱棣在位時,注重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製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閑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明朝一代最高峰。
600多年前的永樂皇帝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不知道這句話與現在提出的建設“小康社會”有多少聯繫。查閱了有關資料,“家給人足”一詞,早在西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中就出現過:“衣食有餘,家給人足。”“家給人足”,就是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斯民,即老百姓。“小康”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經典《詩經》中:“民亦勞動止,汔可小康”。在《辭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較寬裕,可以安然度日。或指家庭經濟較寬裕,過著中等水平的生活。由此可見,就永樂皇帝當年提出的“家給人足”、“斯民小康”,與我們現在的“建設小康社會”其基本理念應該是一致的,沒有太大的差別,要說差別,無非一個是600年前的小康,一個是600年後的小康而已。
第六,建紫禁城。朱棣的另一個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荊城,準備遷都。
北京故宮是明成祖朱棣在元朝大都皇宮的基礎上開始建設的。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詔,宣布次年營建北京。十四年(1416年),開始營建西宮。但由於與蒙古作戰,營建工程遲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才全麵展開,1420年正式落成。改建擴建的北京城,新建皇宮、郊廟,“悉如金陵之製,而宏敞過之”。也就是說,明朝北京的皇宮是按照南京明皇宮的製式建造的,但是要宏大一些。到1911年清帝遜位五百年間,共有明清兩代二十四帝在故宮生活過。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餘座,清朝幹隆時期有殿宇1800餘座,現存殿宇約1500座。
故宮城分為紫禁城、皇城、內城三重。元皇宮大部分宮殿已於明初拆毀,紫禁城皇宮全部為重新建造,紫禁城周長6裏,牆高10米。皇城在紫禁城外圍,周圍18裏。皇城外麵的大城,係由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北牆南移5裏,南牆南推2裏餘,因其後又增築外城,故大城又稱內城。
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61歲下詔遷都北京。皇太子、太孫至京師(北京)。北京宮殿郊廟成。十九年,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北京皇宮及官衙均仿照南京製度),將應天府改為南京(留都),仍設六部等機構。將京營48衛擴至72衛,加強了京師防衛力量。二十年,第三次親征漠北,因韃靼部阿魯台避戰,轉攻兀良哈部,獲勝還。
第七,編撰巨著。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局麵下,朱棣對典籍的整理也比較重視,組織大批人力編修了中國古代類書之冠的《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隻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滿清統治者編的《四庫全書》對於反映民族戰鬥精神的作品盡量抽毀,對於不得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因此《永樂大典》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後,明成祖賜名《永樂大典》。這是明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