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雲壽和朱虎城心同此情,頓時俱都默然。
張素元柔和的目光陡然如刀鋒般銳利,直視著趙明教,沉聲問道:“趙將軍,何出此言?”
趙明教起身離席,跪倒在地,拜了三拜後,揮淚說道:“僅憑一諾,皇上便將半壁江山交給大帥,此心何心,大帥定比末將更清楚。倘然真正如此,倘然皇上真正賦予大帥全權,又不吝兵馬錢糧,末將以為憑大帥之能,離人定無絲毫可乘之機,大帥定可一舉敉平邊患,但實際卻不然,大帥於關內並無全權,錢糧充足更是空談,如此境況,若大帥稍有差池,皇上會如何反應?望之深,必責之切,到時,大帥能全身而退嗎?”
趙明教一番話,說得祖雲壽、朱虎城也不覺淚下。
沉默了半晌,張素元說道:“明教,起來坐下。”
趙明教坐下後,張素元親自把盞,給三人斟滿了酒後,肅聲說道:“明教,接受皇命的那一刻起,本帥即發下誓願,不平邊患就決不離開遼東。”
看著三人愕然的目光,張素元點了點頭。
片刻之後,首先反應過來的趙明教立時就陷在了狂喜之中,隨著桌子飛撞到牆上,一個頭重重磕在了青石地麵。
“大帥……”趙明教哽咽著說不出話來。
祖雲壽和朱虎城也都反應過來,二人也都激動地跪倒在地。
酒宴重新排下,氣氛輕鬆到了極點,趙明教雙眼更是放著毫光。大帥既然決心走第一步,那第二步走不走就由不得大帥,到時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如此,堵在胸中多年的惡氣都可一吐而出,不論是對離人,還是對朝廷。
酒宴一直喝到天光大亮,方才盡歡而散。第二天,祖雲壽、趙明教帶著張素元交代的任務縱馬離去。此後,對他們而言,即便兵敗身死,也是一片坦途。
送走祖雲壽等一眾大將,張素元剛剛回到帥府坐定,軍兵來報,說皇天極的使者求見大帥,現在偏廳等候。
來人張素元認識,是納吉方,就是上次和談時皇天極的特使。
納吉方長袍馬褂,剃髮拖辮,一副離人的打扮,泰然自若地緩步走進帥廳。見納吉方竟大搖大擺,毫不隱諱地公開來見他,張素元心中凜然,瞧這架勢,和談是假,給他下套才是皇天極的目的,他一直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
要想定下這種計謀,必須對整個局勢有清醒的認識和對帝國的內部情況有極深的了解才行。皇天極或可想到用離間計對付他,但要下決心施行卻非皇天極自己所能辦到。這不是個簡單的事,必須自始自終環環相扣,這是關乎整個戰略方向的選擇,因為一旦決定實施,所有行動都必須以它為中心來進行。
能想出這種計策,並能促使皇天極下決心施行的一定是個唐人。不是唐人,不是經唐文化浸潤出來的唐人就決不會做到這種事。
此人才智高絕,到哪裏都必定是人傑,卻為什麽要幫離人?
見禮已必,納吉方恭恭敬敬呈上一封書信,說道:“我家大汗聽說大帥復出,特遣小人前來道賀。”
張素元點了點頭,而後打開了書信,信中沒什麽實質內容,無非是些客套話,看來皇天極要說的話都在納吉方的肚子裏。
“我家大汗天心仁厚,一向主張雙方罷兵,使百姓免遭塗炭,但帝國能與我家大汗共此盛事的唯大帥一人而已。聽說大帥復出,大汗欣喜萬分,故遣小的來見大人。”
“大汗天心,聖朝皇帝又何不如此?但和亦有道,請你家大汗歸還遼陽、瀋陽、撫順、鐵嶺、開原五鎮,本督既罷兵休戰,唐離百姓即可安居樂業。”張素元試探道。
“大帥所言,正和我家大汗心意。大汗也想劃定疆界,帝國以大淩河為界,我朝以上叉河為界。大箭取消“天聰”年號,帝國給鑄大箭國印,帝國給大箭講和的禮物數額也可重新考慮。”納吉方立即答道。
皇天極答應取消年號,請朝廷給鑄國印、歸還領土,這等於是歸順朝廷。這是不可能的,完全是鬼話,至此,張素元對自己的推斷再無懷疑。
“我家大汗隻求保持遼東固有地盤,別無所求,請大帥勿疑。”見張素元遲疑,納吉方趕緊補充道。
“不知你家大汗何時歸還遼陽以東的五鎮?”張素元鄭重其事地問道。
“大帥何時簽約,大汗何時撤兵,決不違約!”納吉方立刻說道。
納吉方爽快,張素元也不拖遝,他說立即上表朝廷請準。
送走納吉方後,張素元對給皇天極出主意的人充滿了好奇,是誰呢,是範文海麽?如果是範文海,他會選擇什麽時機行險一搏?
輕輕一聲嘆息,皇天極和範文海都是人中俊傑,行險一搏,雖可令局勢變幻莫測,但最終決定的勝敗的是實力。限於實力,他們終是沒有機會跟他公平一搏,這對他、對皇天極和範文海而言都不是好事,但對兄弟們和百姓卻是莫大的幸事。
為了兄弟們少流血,他不會給皇天極和範文海留下一絲生機。主動權在他手裏,限於實力,任皇天極和範文海智比天高,千變萬化,也必然翻不出他的手掌心。
半個月後,糧餉依然毫無消息,張素元再奏:“……欲修戰備,先養士卒;欲養士卒,先足糧餉,現遼東缺餉名為七月,實則有十三月之多;關內八鎮,缺糧皆在三月以上,試問號腹之士,何能載戟?……”
張素元柔和的目光陡然如刀鋒般銳利,直視著趙明教,沉聲問道:“趙將軍,何出此言?”
趙明教起身離席,跪倒在地,拜了三拜後,揮淚說道:“僅憑一諾,皇上便將半壁江山交給大帥,此心何心,大帥定比末將更清楚。倘然真正如此,倘然皇上真正賦予大帥全權,又不吝兵馬錢糧,末將以為憑大帥之能,離人定無絲毫可乘之機,大帥定可一舉敉平邊患,但實際卻不然,大帥於關內並無全權,錢糧充足更是空談,如此境況,若大帥稍有差池,皇上會如何反應?望之深,必責之切,到時,大帥能全身而退嗎?”
趙明教一番話,說得祖雲壽、朱虎城也不覺淚下。
沉默了半晌,張素元說道:“明教,起來坐下。”
趙明教坐下後,張素元親自把盞,給三人斟滿了酒後,肅聲說道:“明教,接受皇命的那一刻起,本帥即發下誓願,不平邊患就決不離開遼東。”
看著三人愕然的目光,張素元點了點頭。
片刻之後,首先反應過來的趙明教立時就陷在了狂喜之中,隨著桌子飛撞到牆上,一個頭重重磕在了青石地麵。
“大帥……”趙明教哽咽著說不出話來。
祖雲壽和朱虎城也都反應過來,二人也都激動地跪倒在地。
酒宴重新排下,氣氛輕鬆到了極點,趙明教雙眼更是放著毫光。大帥既然決心走第一步,那第二步走不走就由不得大帥,到時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如此,堵在胸中多年的惡氣都可一吐而出,不論是對離人,還是對朝廷。
酒宴一直喝到天光大亮,方才盡歡而散。第二天,祖雲壽、趙明教帶著張素元交代的任務縱馬離去。此後,對他們而言,即便兵敗身死,也是一片坦途。
送走祖雲壽等一眾大將,張素元剛剛回到帥府坐定,軍兵來報,說皇天極的使者求見大帥,現在偏廳等候。
來人張素元認識,是納吉方,就是上次和談時皇天極的特使。
納吉方長袍馬褂,剃髮拖辮,一副離人的打扮,泰然自若地緩步走進帥廳。見納吉方竟大搖大擺,毫不隱諱地公開來見他,張素元心中凜然,瞧這架勢,和談是假,給他下套才是皇天極的目的,他一直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
要想定下這種計謀,必須對整個局勢有清醒的認識和對帝國的內部情況有極深的了解才行。皇天極或可想到用離間計對付他,但要下決心施行卻非皇天極自己所能辦到。這不是個簡單的事,必須自始自終環環相扣,這是關乎整個戰略方向的選擇,因為一旦決定實施,所有行動都必須以它為中心來進行。
能想出這種計策,並能促使皇天極下決心施行的一定是個唐人。不是唐人,不是經唐文化浸潤出來的唐人就決不會做到這種事。
此人才智高絕,到哪裏都必定是人傑,卻為什麽要幫離人?
見禮已必,納吉方恭恭敬敬呈上一封書信,說道:“我家大汗聽說大帥復出,特遣小人前來道賀。”
張素元點了點頭,而後打開了書信,信中沒什麽實質內容,無非是些客套話,看來皇天極要說的話都在納吉方的肚子裏。
“我家大汗天心仁厚,一向主張雙方罷兵,使百姓免遭塗炭,但帝國能與我家大汗共此盛事的唯大帥一人而已。聽說大帥復出,大汗欣喜萬分,故遣小的來見大人。”
“大汗天心,聖朝皇帝又何不如此?但和亦有道,請你家大汗歸還遼陽、瀋陽、撫順、鐵嶺、開原五鎮,本督既罷兵休戰,唐離百姓即可安居樂業。”張素元試探道。
“大帥所言,正和我家大汗心意。大汗也想劃定疆界,帝國以大淩河為界,我朝以上叉河為界。大箭取消“天聰”年號,帝國給鑄大箭國印,帝國給大箭講和的禮物數額也可重新考慮。”納吉方立即答道。
皇天極答應取消年號,請朝廷給鑄國印、歸還領土,這等於是歸順朝廷。這是不可能的,完全是鬼話,至此,張素元對自己的推斷再無懷疑。
“我家大汗隻求保持遼東固有地盤,別無所求,請大帥勿疑。”見張素元遲疑,納吉方趕緊補充道。
“不知你家大汗何時歸還遼陽以東的五鎮?”張素元鄭重其事地問道。
“大帥何時簽約,大汗何時撤兵,決不違約!”納吉方立刻說道。
納吉方爽快,張素元也不拖遝,他說立即上表朝廷請準。
送走納吉方後,張素元對給皇天極出主意的人充滿了好奇,是誰呢,是範文海麽?如果是範文海,他會選擇什麽時機行險一搏?
輕輕一聲嘆息,皇天極和範文海都是人中俊傑,行險一搏,雖可令局勢變幻莫測,但最終決定的勝敗的是實力。限於實力,他們終是沒有機會跟他公平一搏,這對他、對皇天極和範文海而言都不是好事,但對兄弟們和百姓卻是莫大的幸事。
為了兄弟們少流血,他不會給皇天極和範文海留下一絲生機。主動權在他手裏,限於實力,任皇天極和範文海智比天高,千變萬化,也必然翻不出他的手掌心。
半個月後,糧餉依然毫無消息,張素元再奏:“……欲修戰備,先養士卒;欲養士卒,先足糧餉,現遼東缺餉名為七月,實則有十三月之多;關內八鎮,缺糧皆在三月以上,試問號腹之士,何能載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