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後的病拖了兩年時間,終於在貞觀十年盛暑中崩逝於立政殿,享年僅三十六歲。彌留之際尚殷殷囑咐唐太宗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並請求死後薄葬,一切從簡。


    唐太宗並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後的意思辦理後事,他下令建築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並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台,以便皇後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聖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


    願化幹戈為玉帛 風送思念回長安


    中國史上越是強悍的朝代,如漢唐,就越是喜歡和親,越是孱弱自卑的朝代,就越是沒有和親的資格。


    ——柏楊


    在我國古代,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中太陽是一隻金鳥,它棲息的地方是一片幸福安寧的樂土;西部雪域——西藏,就是這樣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西藏有一個寧靜而祥和的地方——貝納溝,這是一條大峽穀,兩邊的山脈不見邊際,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藍天下。山上鬆柏如畫、山下小河如詩。這裏是中國的“三江之源”,是聞名於世的藏族歌舞之鄉。


    一千三百年前,一位公主從遙遠的長安來到這裏,播種文明與希望;一千三百年後,這裏四季香火不斷,酥油燈晝夜常明,前來朝拜的藏漢人民絡繹不絕,親如一家。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番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便是和親的典範。在她的影響下,漢藏兩族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譽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實不為過。


    此時的唐朝,正是“貞觀之治”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那時,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國家富強,是當時的世界強國。世界各地的商人雲集長安,和唐人做生意,他們以來到長安為榮。這些商人成為文化交流的使者,為中原地區和各少數民族的交往作出了重要貢獻。正是唐朝的強大,使得周圍各少數民族首領紛紛表示臣服。為了加強自己和唐朝的親密關係,都爭先恐後地派使者向唐求婚。就像柏楊先生說的,中國史上越是強悍的朝代,如漢唐,就越是喜歡和親,越是孱弱自卑的朝代,就越是沒有和親的資格。唐朝的和親與漢朝不同,漢武帝之前,由於戰亂而國力孱弱,漢朝是以被動和親而換得七十年邊界安寧。而唐朝的和親則完全顯示了一個大國的強盛之音。


    而在這個時候,一代英主鬆贊幹布也已稱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對一些小國的兼併,定都邏娑(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並積極謀求與唐朝建立密切關係。從公元634年始,他兩次派能言善辯,聰明機智的大相祿東贊出使長安,向唐皇求親。


    因為當時吐善已經擊潰了吐穀渾,成為西南舉足輕重的強邦;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隻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定,因此才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協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遠嫁的,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公元641元,唐太宗終於同意了鬆贊幹布和親的請求。


    文成公主,唐太宗的一個遠親李姓侯王的女兒,端莊聰慧,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嚮往。帶著一份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對家人的眷戀,在貞觀十五年的一個冬天,她離開了長安。之所以要在隆冬季節出發,是因為由長安經隴南、青海到西藏有一個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經過幾條湍急的大河,隆冬季節河水平緩,才便於送親的隊伍通過。


    送親的這支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除了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都在送親的隊伍中,就像是一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


    經過一個多月的頂風冒雪的艱苦跋涉,春暖花開的時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黃河的發源地——河源,這裏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風沙迷茫的荒涼景象,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一路上很為吐蕃環境惡劣而憂心的文成公主這時也鬆了一口氣,於是送親隊伍在這裏作了數日的短暫休整。


    這時,鬆贊幹布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也趕到了河源,鬆贊幹布一行見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納頭便拜,並行了子婚大禮,他已認定把大唐作為吐蕃的上國。李道宗請出文成公主與鬆贊幹布相見,這位馳騁高原的吐蕃王一見到中土的金枝玉葉,頓時為她而傾倒,隻見文成公主身著華美的盛服,神態端莊,氣度文雅。而文成公主所見到的鬆贊幹布,雖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風塑造得黝黑而粗獷,但配上他高大健壯的身材和眉宇間流露出來的豪爽之氣,顯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慶幸,自己算是嫁了一個偉丈夫。


    文成公主的到來,給吐蕃帶來了希望。文成公主把唐朝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帶給了藏族人民。


    當時藏族沒有文字,記事時用繩打成結,或在木頭上刻一些符號來表示。在文成公主的主張下,鬆贊幹布派人專門研究,創造了20個藏文字母和拚音造句文法,從此,漢文書籍就可以用藏文翻譯出來,發展了藏族的文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和名家一起經歷唐朝盛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邢群麟+楊艷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邢群麟+楊艷麗並收藏和名家一起經歷唐朝盛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