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和名家一起經歷唐朝盛典 作者:邢群麟+楊艷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唐以後中國的歷史演變是好是壞,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羅馬帝國亡了,以後就再沒有羅馬。唐室覆亡以後,依然有中國,有宋有明有現代,還是如唐代般,一樣是中國。這也便是唐代之偉大遠超過羅馬的所在,更是它遠超過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偉大國家之所在。”(錢穆)
皇權與相權的博弈
惟就王室論,皇位世襲法,永遠無何大變動,隻是朝代的更換,劉家換了李家,此等是並不重要。但就政府來說,其間變化則很大。政府中最重要者為“相權”,因於相權的變動,一切製度也自隨之變動。唐代政府和漢代之不同,若以現在話來說,漢宰相是採用領袖製的,而唐代宰相則採用委員製。
——錢穆
江山易主,朝代更迭,歷史的舞台上總是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但皇權更迭不過是換湯不換藥,劉家下台李家上。看每一朝政治製度的變化,如果看王室,倒不如看相權。錢穆先生說過,漢和唐,是歷史上最能代表中國的兩個朝代。一朝天子一朝臣,各朝政府的變化都是隨著相權而動。相權動,則製度動。
錢穆先生在《中國政治歷代得失》借用今語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唐代和漢代政府的不同之處,他是這樣說的:“惟就王室論,皇位世襲法,永遠無何大變動,隻是朝代的更換,劉家換了李家,此等是並不重要。但就政府來說,其間變化則很大。政府中最重要者為’‘相權’‘,因於相權的變動,一切製度也自隨之變動。唐代政府和漢代之不同,若以現在話來說,漢宰相是採用領袖製的,而唐代宰相則採用委員製。”
漢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宰相下有副宰相、禦史大夫,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權,禦史大夫掌握的是監察權。唐代則分三省六部,把相權分散於幾個部門,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職權會合,才等於一個漢朝的宰相,而監察權尚不包含在內。
當統治者限製了原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一國之相後,反而更能放手去組建一個治國的精英團隊,沒有了權傾朝野的威脅,用起人來也多了分從容。唐太宗李世民在歷代君主中,算得上一位傑出的領導者,尤其是有了三省六部的分立,他更能將“人得其位,位得其人”的用人理念運用得得心應手。
後晉劉昫在《舊唐書》中記述:“世傳太宗嚐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玄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李世民命宰相房玄齡與杜如晦共掌朝政,唐朝之規章法典皆多為其所製。房玄齡多謀略,但優柔寡斷;杜如晦善決斷,取捨得當,是以人稱之為“房謀杜斷”。
唐朝名相,前有房玄齡、杜如晦,後有姚崇、宋璟,玄宗前期著名的宰相還有盧懷慎、韓休、裴耀卿、張說等,他們或以清慎、或以才幹、或以耿直、或以文學而知名。明君賢相齊心經營出一個輝煌燦爛的大唐。“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具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這是詩聖杜甫筆下開元盛世時的繁榮景象。
由相權變化知製度,由宰相人選見興衰,開元賢相張九齡便是大唐由盛轉衰的見證者。
相比於姚崇的通達時變和宋璟的刑賞無私,張九齡更像是一個勤政思危的老成務實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名相佳句天下知。曾被史稱“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的“當朝師表,一代詞宗”張說稱為“後出詞人之冠”的九齡,文採風度俱佳,仿佛盛世大唐第一管理梯隊的最佳代言人。
然而,當君主由勵精圖治轉為逸樂享受時,不惜犯雷霆之威、與阿黨抗行的賢相便顯得有些礙眼了。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被罷相,李林甫把持了朝政,這也成為唐代由盛轉衰的分水嶺。《新唐書》亦言:“罷張九齡,相李林甫,則治亂固已分矣。”雖然當大臣向玄宗推薦宰相人選時,皇帝依然會問一句:“風度得九齡否?”但已是捨本逐末了。
時間是最好的試金石,先明後暗的玄宗在安史之亂後終於悔恨莫及,想起九齡慨嘆不已,“每思曲江則泣下”,言道“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如之”。一個是“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一個是口蜜腹劍、陰險狡詐。張九齡與李林甫的相位更迭,便是朝代興衰的指向標。
唐朝最初的相權分立摒除了宰相專權的弊端,然而,自李林甫始,加上後來的楊國忠,一人身兼數職,相權又開始集中於一人之手,權力集中導致的腐敗成為王朝衰落的一大因素。
伏爾泰說:“國家的繁榮昌盛僅僅繫於一個人的性格,這就是君主國的命運。”或許這句話還可以這樣詮釋,君主的性格,決定著管理團隊的人選;帝國管理者的性格,則影響著王朝的興衰。
大唐 中國歷史上最清廉的時代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在政治製度方麵的一個最大的轉捩中樞。唐以後中國的歷史演變是好是壞,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羅馬帝國亡了,以後就再沒有羅馬。唐室覆亡以後,依然有中國,有宋有明有現代,還是如唐代般,一樣是中國。這也便是唐代之偉大遠超過羅馬的所在,更是它遠超過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偉大國家之所在。
皇權與相權的博弈
惟就王室論,皇位世襲法,永遠無何大變動,隻是朝代的更換,劉家換了李家,此等是並不重要。但就政府來說,其間變化則很大。政府中最重要者為“相權”,因於相權的變動,一切製度也自隨之變動。唐代政府和漢代之不同,若以現在話來說,漢宰相是採用領袖製的,而唐代宰相則採用委員製。
——錢穆
江山易主,朝代更迭,歷史的舞台上總是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但皇權更迭不過是換湯不換藥,劉家下台李家上。看每一朝政治製度的變化,如果看王室,倒不如看相權。錢穆先生說過,漢和唐,是歷史上最能代表中國的兩個朝代。一朝天子一朝臣,各朝政府的變化都是隨著相權而動。相權動,則製度動。
錢穆先生在《中國政治歷代得失》借用今語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唐代和漢代政府的不同之處,他是這樣說的:“惟就王室論,皇位世襲法,永遠無何大變動,隻是朝代的更換,劉家換了李家,此等是並不重要。但就政府來說,其間變化則很大。政府中最重要者為’‘相權’‘,因於相權的變動,一切製度也自隨之變動。唐代政府和漢代之不同,若以現在話來說,漢宰相是採用領袖製的,而唐代宰相則採用委員製。”
漢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宰相下有副宰相、禦史大夫,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權,禦史大夫掌握的是監察權。唐代則分三省六部,把相權分散於幾個部門,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職權會合,才等於一個漢朝的宰相,而監察權尚不包含在內。
當統治者限製了原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一國之相後,反而更能放手去組建一個治國的精英團隊,沒有了權傾朝野的威脅,用起人來也多了分從容。唐太宗李世民在歷代君主中,算得上一位傑出的領導者,尤其是有了三省六部的分立,他更能將“人得其位,位得其人”的用人理念運用得得心應手。
後晉劉昫在《舊唐書》中記述:“世傳太宗嚐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玄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李世民命宰相房玄齡與杜如晦共掌朝政,唐朝之規章法典皆多為其所製。房玄齡多謀略,但優柔寡斷;杜如晦善決斷,取捨得當,是以人稱之為“房謀杜斷”。
唐朝名相,前有房玄齡、杜如晦,後有姚崇、宋璟,玄宗前期著名的宰相還有盧懷慎、韓休、裴耀卿、張說等,他們或以清慎、或以才幹、或以耿直、或以文學而知名。明君賢相齊心經營出一個輝煌燦爛的大唐。“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具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這是詩聖杜甫筆下開元盛世時的繁榮景象。
由相權變化知製度,由宰相人選見興衰,開元賢相張九齡便是大唐由盛轉衰的見證者。
相比於姚崇的通達時變和宋璟的刑賞無私,張九齡更像是一個勤政思危的老成務實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名相佳句天下知。曾被史稱“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的“當朝師表,一代詞宗”張說稱為“後出詞人之冠”的九齡,文採風度俱佳,仿佛盛世大唐第一管理梯隊的最佳代言人。
然而,當君主由勵精圖治轉為逸樂享受時,不惜犯雷霆之威、與阿黨抗行的賢相便顯得有些礙眼了。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被罷相,李林甫把持了朝政,這也成為唐代由盛轉衰的分水嶺。《新唐書》亦言:“罷張九齡,相李林甫,則治亂固已分矣。”雖然當大臣向玄宗推薦宰相人選時,皇帝依然會問一句:“風度得九齡否?”但已是捨本逐末了。
時間是最好的試金石,先明後暗的玄宗在安史之亂後終於悔恨莫及,想起九齡慨嘆不已,“每思曲江則泣下”,言道“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如之”。一個是“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一個是口蜜腹劍、陰險狡詐。張九齡與李林甫的相位更迭,便是朝代興衰的指向標。
唐朝最初的相權分立摒除了宰相專權的弊端,然而,自李林甫始,加上後來的楊國忠,一人身兼數職,相權又開始集中於一人之手,權力集中導致的腐敗成為王朝衰落的一大因素。
伏爾泰說:“國家的繁榮昌盛僅僅繫於一個人的性格,這就是君主國的命運。”或許這句話還可以這樣詮釋,君主的性格,決定著管理團隊的人選;帝國管理者的性格,則影響著王朝的興衰。
大唐 中國歷史上最清廉的時代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在政治製度方麵的一個最大的轉捩中樞。唐以後中國的歷史演變是好是壞,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羅馬帝國亡了,以後就再沒有羅馬。唐室覆亡以後,依然有中國,有宋有明有現代,還是如唐代般,一樣是中國。這也便是唐代之偉大遠超過羅馬的所在,更是它遠超過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偉大國家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