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和名家一起經歷唐朝盛典 作者:邢群麟+楊艷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八世紀時的唐朝正是天寶年間,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頂峰。此時的天子是唐朝的第七個皇帝唐玄宗李隆基。雖然在這之前,唐朝權力過渡出現了問題,但武則天登上皇位,這個能幹的女人除了要和儒家傳統和社會道德作長期鬥爭外,把國家也治理得井井有條。到了玄宗時期,唐朝的國力達到了巔峰。無論從哪方麵比,大唐毫無疑問是當時世界上最令人尊敬的強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陸路四通八達,海路開闢更多,有三條路去日本,同時開闢了從廣州越南海到東南亞、西亞及埃及和東非的海上交通。因此,唐成為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往的中心。
長安作為最先進國家的都城,擁有無與倫比的國際威望。建築上其布局經過精心策劃,氣象非凡,在隋唐以前的中國不曾有,在當時的世界也不曾有。日本模擬長安的建製,先後興建平城京和平安京。中亞伊斯蘭諸教國以至拂菻、天竺都流傳著長安的盛名。隨著唐朝國威的遠播,長安揚名於世界,成為各國人心目中的天國聖地,大大小小的國家都前來東方學習、取經。這裏有使節、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等。當時交往國家多達七十多個,外國貴族多派子弟到長安留學。
範文瀾主編的《中國通史》裏這樣寫道:“摩訶末(穆罕默德)在《古蘭經》裏告訴門徒們說,應該去中國學習知識。當時中國文化獨步在世界上,為摩訶末(穆罕默德)所推薦,阿拉伯與中國在精神上的友好關係,從摩訶末時就開始了。”
唐朝和大食的外交關係日益密切。唐高宗時,大食遣使來長安通好,此後的一個多世紀裏,入唐使節近四十次之多。大食商人從陸路和海路來到中國,長安、洛陽、揚州、廣州、泉州等處都有他們的足跡,不少人在中國定居落戶,有的還在朝廷當官。在廣州,大食人建立了伊斯蘭教禮拜寺,他們的信仰受到唐中央的尊重。中國的造紙、紡織、製瓷等技術,傳入大食,又通過大食傳到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今天的伊朗屬於古代的波斯,即東羅馬。唐時,波斯商人是長安城的常客。長安城裏的外國人以波斯人最多,波斯富商遍布各地,有些長期留居中國。波斯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轉運站,隋唐的絲綢、瓷器、紙張等沿著絲綢之路,源源輸入波斯,再從波斯向西轉運。
波斯和大唐的親密往來,不僅僅是學習技術經驗的關係,還有求援的成分在裏麵。範文瀾提到一點:“東羅馬因受大食的威脅,對無敵的中國,自然抱有相助的希望……在唐朝前期,東羅馬來聘凡七次。”貞觀十七年(643年),東羅馬遣使來唐,獻赤玻璃、石綠、金精等物。唐太宗回書答禮,並回贈綾、綺等絲織品。中國的絲織品受到東羅馬皇帝、貴族、婦女的喜愛,所以東羅馬成為唐朝絲織物的重要出國口。東羅馬的醫術和吞刀吐火等雜技也傳到了唐朝。
確實,後來的東羅馬不斷地受到大食的騷擾,求助於唐朝。但唐朝慮其相隔遙遠,沒有答應出兵,東羅馬不久被大食吞併。唐朝也吃過大食的虧,天寶十年(751年),唐將高仙芝在怛羅斯戰役中為大食所敗,不少唐兵被俘,其中包括造紙工人。大食利用他們的技術設廠造紙,於是中國的造紙術傳到了中亞,又傳到西亞,最後西傳到了非洲和歐洲,為那裏帶去了東方先進的文明。近代考古工作者曾在伊拉克底格裏斯河西岸的沙瑪拉城遺址,發掘出大批中國陶瓷,其中有唐三彩、白瓷和青瓷三種,在北非的福斯特(即開羅古城)遺址中,曾發掘出唐朝的青瓷器。
盛唐的氣象不僅僅在長安,不局限於中國,它在世界各地留下了美麗的回憶。如今,“唐人街”依然是世界對海外華人居住地的稱呼。這是一種自豪,一種穿越了千年也沒有隨時間流逝的厚重積澱。
府兵乎?募兵乎?
這樣的抽兵法,對生產的影響不大,又有全國保衛朝廷和防守邊鎮的意義,民眾服兵役的勞苦也比較均平,在貞觀時期,府兵製是一種好的兵製。
——範文瀾評府兵製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華清池還在蕩漾著美人的笑聲,範陽的急報打破了歡快的氣氛:安祿山叛變!此後近九年間,唐玄宗再也沒有好日子過,大唐也從此一蹶不振。
在眾多史學家看來,導致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有很多,但在製度上和府兵製的敗壞有著直接的關係。玄宗時的唐朝到了鼎盛時期,人口比唐初出現很大增長,土地兼併嚴重。唐朝初期頒布了很嚴厲的法規進行限製,但是從來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土地還是一點點地集中到少數人的手裏,失去了田地的農民沒有辦法負擔府兵的徵調,於是隻能選擇逃亡。
當時沒有計劃生育這種政策,一個家庭往往好幾個兒子。兒子們大了之後自然要分家產,於是人均田地越分越小,直到最後分得的田地少到實在不足以養活自己,最後隻能賣掉,土地自然就集中到少數有錢人手中。
農耕社會農民的生活保障還要看老天的眼色,一次天災就可以把一年收成的希望毀於一旦。沒有收成,囊中羞澀的農民們自然就不會有錢買武器了。但是兵役是朝廷的命令,不可不服,最後隻有一條路——逃亡。長此以往,兵源不足,到了玄宗時期甚至連護衛皇宮的府兵都招不滿了。
長安作為最先進國家的都城,擁有無與倫比的國際威望。建築上其布局經過精心策劃,氣象非凡,在隋唐以前的中國不曾有,在當時的世界也不曾有。日本模擬長安的建製,先後興建平城京和平安京。中亞伊斯蘭諸教國以至拂菻、天竺都流傳著長安的盛名。隨著唐朝國威的遠播,長安揚名於世界,成為各國人心目中的天國聖地,大大小小的國家都前來東方學習、取經。這裏有使節、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等。當時交往國家多達七十多個,外國貴族多派子弟到長安留學。
範文瀾主編的《中國通史》裏這樣寫道:“摩訶末(穆罕默德)在《古蘭經》裏告訴門徒們說,應該去中國學習知識。當時中國文化獨步在世界上,為摩訶末(穆罕默德)所推薦,阿拉伯與中國在精神上的友好關係,從摩訶末時就開始了。”
唐朝和大食的外交關係日益密切。唐高宗時,大食遣使來長安通好,此後的一個多世紀裏,入唐使節近四十次之多。大食商人從陸路和海路來到中國,長安、洛陽、揚州、廣州、泉州等處都有他們的足跡,不少人在中國定居落戶,有的還在朝廷當官。在廣州,大食人建立了伊斯蘭教禮拜寺,他們的信仰受到唐中央的尊重。中國的造紙、紡織、製瓷等技術,傳入大食,又通過大食傳到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今天的伊朗屬於古代的波斯,即東羅馬。唐時,波斯商人是長安城的常客。長安城裏的外國人以波斯人最多,波斯富商遍布各地,有些長期留居中國。波斯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轉運站,隋唐的絲綢、瓷器、紙張等沿著絲綢之路,源源輸入波斯,再從波斯向西轉運。
波斯和大唐的親密往來,不僅僅是學習技術經驗的關係,還有求援的成分在裏麵。範文瀾提到一點:“東羅馬因受大食的威脅,對無敵的中國,自然抱有相助的希望……在唐朝前期,東羅馬來聘凡七次。”貞觀十七年(643年),東羅馬遣使來唐,獻赤玻璃、石綠、金精等物。唐太宗回書答禮,並回贈綾、綺等絲織品。中國的絲織品受到東羅馬皇帝、貴族、婦女的喜愛,所以東羅馬成為唐朝絲織物的重要出國口。東羅馬的醫術和吞刀吐火等雜技也傳到了唐朝。
確實,後來的東羅馬不斷地受到大食的騷擾,求助於唐朝。但唐朝慮其相隔遙遠,沒有答應出兵,東羅馬不久被大食吞併。唐朝也吃過大食的虧,天寶十年(751年),唐將高仙芝在怛羅斯戰役中為大食所敗,不少唐兵被俘,其中包括造紙工人。大食利用他們的技術設廠造紙,於是中國的造紙術傳到了中亞,又傳到西亞,最後西傳到了非洲和歐洲,為那裏帶去了東方先進的文明。近代考古工作者曾在伊拉克底格裏斯河西岸的沙瑪拉城遺址,發掘出大批中國陶瓷,其中有唐三彩、白瓷和青瓷三種,在北非的福斯特(即開羅古城)遺址中,曾發掘出唐朝的青瓷器。
盛唐的氣象不僅僅在長安,不局限於中國,它在世界各地留下了美麗的回憶。如今,“唐人街”依然是世界對海外華人居住地的稱呼。這是一種自豪,一種穿越了千年也沒有隨時間流逝的厚重積澱。
府兵乎?募兵乎?
這樣的抽兵法,對生產的影響不大,又有全國保衛朝廷和防守邊鎮的意義,民眾服兵役的勞苦也比較均平,在貞觀時期,府兵製是一種好的兵製。
——範文瀾評府兵製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華清池還在蕩漾著美人的笑聲,範陽的急報打破了歡快的氣氛:安祿山叛變!此後近九年間,唐玄宗再也沒有好日子過,大唐也從此一蹶不振。
在眾多史學家看來,導致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有很多,但在製度上和府兵製的敗壞有著直接的關係。玄宗時的唐朝到了鼎盛時期,人口比唐初出現很大增長,土地兼併嚴重。唐朝初期頒布了很嚴厲的法規進行限製,但是從來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土地還是一點點地集中到少數人的手裏,失去了田地的農民沒有辦法負擔府兵的徵調,於是隻能選擇逃亡。
當時沒有計劃生育這種政策,一個家庭往往好幾個兒子。兒子們大了之後自然要分家產,於是人均田地越分越小,直到最後分得的田地少到實在不足以養活自己,最後隻能賣掉,土地自然就集中到少數有錢人手中。
農耕社會農民的生活保障還要看老天的眼色,一次天災就可以把一年收成的希望毀於一旦。沒有收成,囊中羞澀的農民們自然就不會有錢買武器了。但是兵役是朝廷的命令,不可不服,最後隻有一條路——逃亡。長此以往,兵源不足,到了玄宗時期甚至連護衛皇宮的府兵都招不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