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場太子更替的事件中,長孫無忌以回天之力促成李治繼立。高宗即位後,立即拜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長孫無忌辭去了知尚書省事,但仍任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唐高宗初年,長孫無忌其實是真正的執政者。但他不是有異心之人,否則也不會因為反對立武昭儀為後而落個流放的可悲下場。他沒有忘記唐太宗的遺訓,繼續推行貞觀政治。在科舉上貫徹以詩賦取士,增加進士科人選,擴大統治基礎,社會經濟進一步繁榮發展。他親自編寫了一套重要的法律——《唐律疏義》,並將之頒行全國,進一步完善了貞觀法製;同時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亂,有力地維護了大唐王朝的統一。


    太宗晚年,長期對高麗的戰爭使得國家負擔沉重,長孫無忌恢復了休養生息政策,終結了長期對高麗的戰爭。永徽年間,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軍事各方麵都比貞觀時期有所發展,被封建史家譽為“永徽之治”,常與“貞觀之治”相提並論。


    唐太宗向來以善識人用人著稱,這次他同樣沒有看錯人。長孫無忌在貞觀和永徽之間實現了平穩過渡,避免了如發生在貞觀之前的流血事件,使得這件唐太宗即位後一直擔心的事終於沒有再次出現。


    第六章 距東方傲視天下 滿城盡帶黃金甲


    貞觀四年,大將李靖擊敗東突厥,大唐將士飲馬貝加爾湖;貞觀十四年,唐軍戰勝高昌;貞觀二十年,大敗薛延陀,策馬鬱督軍山,降伏咄摩支可汗。永徽元年,突厥可汗車鼻被擒。顯慶二年,唐軍攻下西突厥;顯慶五年,唐軍由山東半島東端渡海,揮軍劍指朝鮮半島,百濟降。龍朔二年,唐大破鐵勒,笑傲天山。至此,天下初定,四方來朝。


    夢回唐朝,這個意氣風發的時代,讓人縱馬四海,無數次地感受什麽叫血脈賁張,什麽叫橫刀仗劍四顧無敵,什麽叫踞東方而傲視天下!


    四方遙尊“天可汗”


    唐朝前期的對外關係,比兩漢有更大的發展,唐取得的巨大成就,首先由於戰勝強大的突厥國,從而使東西交通暢達無阻,中國和四鄰諸國都得到益處。


    ——範文瀾


    強漢盛唐,中華民族歷史上兩個最為傲人的封建時代。這兩個帝國往事已沉澱在歷史長河中,卻也成了華夏兒女不朽的榮耀。拂去歷史的塵土,衛青橫掃漠北匈奴王庭的壯舉,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英姿依舊清晰。大漢將士以天威縱橫西域,向天下昭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歷史似乎是一個輪迴,秦始皇結束了四百年的東周亂世,隨後出現了強大的大漢帝國,而在隋文帝結束了同樣是四百年的分裂後,大唐帝國應運而生。和秦一樣,隋也是一個短命王朝,皇位接替不過三代。初唐時期,經濟實力並不強大,但是他們繼承了隋朝先進的軍事基礎。


    建國初,唐高祖李淵大多專注於國內事務和新王朝製度的建立工作。但是當時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國內的敵手,而是東突厥。範文瀾在其編著的《中國通史》中提到:“中國最強大的敵國,一向是北方邊境上的行國。這些行國,總是征服西域諸國,阻塞中國與西方交通的道路。行國以遊牧擄掠為業,中國富饒,是擄掠的最好對象。”這個草原帝國所處自然環境惡劣,生產力落後,能夠存活下來的人都剽悍善戰,但也因為對草原環境的嚴重依賴,他們難以抵禦重大自然災害。而中原的農業社會就是他們在沒有吃穿時的備用物品儲存庫。初唐的軍事實力尚處弱勢,突厥屢次入侵邊境,燒殺搶奪,連物帶人“滿載而歸”。為了贏得發展機會,李淵以賄賂政策換來暫時的和平。他在位期間,給突厥可汗送大禮是常例。但是,突厥人索賄的胃口越來越大,李淵的金錢換和平越來越不奏效。公元619年初,大唐逃過一劫,突厥進犯大唐的計劃因為始畢可汗之死而擱淺,繼任的處羅可汗也在第二年死去。然而武德三年,頡利可汗繼位,大唐邊塞迎來了十年禍患。


    公元622年,頡利率領十五萬人的大軍進犯太原,被太子建成和李世民統兵擊退。但突厥人還是屢屢進犯長安周邊地區,以至於公元624年長安不得不宣布戒嚴。此後,突厥仍不斷騷擾唐邊,甚至關中地區亦經常受到威脅,迫使李淵萌生了遷都的想法,被李世民力諫後乃止。早在隋朝時期,突厥曾經遭到隋軍的沉重打擊。隋末動亂,中原分裂殘破,突厥抓住了這個好機會重整旗鼓。高祖時的突厥讓唐朝受盡了屈辱。唐太宗這個強硬人物即位後,再也不想向外來壓迫屈服了。


    武德九年,唐朝發生“玄武門事變”,頡利認為有機可乘,乃與突利可汗合兵二十萬再次大舉南下,很快進至長安附近渭水便橋以北,以觀唐廷虛實。唐太宗親率六騎與頡利隔渭水對話,責其負約。唐軍主力繼至,軍容嚴整,頡利恐慌,請求議和。李世民因其新立,政權尚未穩固,決定採取“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策略,與其簽訂“渭水之盟”。


    但麵對東突厥的威脅,唐太宗時刻為反擊做準備。東突厥因連年征戰和天災,國勢大減。而唐朝內部安定,經濟逐步恢復,又取得了恆安(在今山西大同境)、朔方(治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便於進攻東突厥的軍事要地。唐太宗認為戰機已成熟,便於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並州都督李世勣為通漢道行軍總管,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任城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檢校幽州都督衛孝節為恆安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共發兵十餘萬,皆受李靖節度,分六路進擊東突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和名家一起經歷唐朝盛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邢群麟+楊艷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邢群麟+楊艷麗並收藏和名家一起經歷唐朝盛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