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
和名家一起經歷唐朝盛典 作者:邢群麟+楊艷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關於李勣在軍事上所取得的出色戰果,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裏有一段評述:“勣為將,有謀善斷;與人議事,從善如流。戰勝則歸功於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將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臨事選將,必訾相其狀貌豐厚者遣之。或問其故,勣曰:’‘薄命之人,不足與成功名。’‘”
從司馬光的話裏,可以歸結李勣能謀善斷過人之處。李勣自17歲參軍,到76歲去世,在近六十年的戎馬生涯中,他經歷大小戰役無數,所在之處,都立下了赫赫戰功,表現出傑出的軍事家才幹。在瓦崗寨期間,他為瓦崗軍立下了汗馬功勞;歸唐後,又屢從唐太宗征討,平王世充,滅竇建德,伐劉黑闥,與李靖奇襲東突厥,貞觀二十年再破薛延陀,幹封元年平定高麗。為此,唐太宗曾多次稱讚他,認為他“用師籌算,臨敵應變,動合事機”,“古之韓白、衛霍豈能及也”。尤其是幹封元年(666),李勣以73歲高齡掛帥遠征高句麗,經過兩年多的浴血奮戰,降伏了高句麗,為唐朝解除了心腹大患,唐太宗生前未能完成的事情總算得到圓滿的解決。
李勣不僅對大唐忠心耿耿,在瓦崗寨時對李密也是忠貞不貳。武德二年(619),李密被王世充擊敗,入關降唐,“徐世勣據李密舊境,未有所屬。魏徵隨密至長安,久不為朝廷所知,乃自請安集山東,上以為秘書丞,乘傳至黎陽,遺徐世勣書,勸之早降”。他對長史郭孝恪說:“此間民眾土地,皆為魏公所有。我若上表獻於唐皇帝,是利主之敗,自為功以邀富貴也,我以此為恥辱。今宜籍郡縣戶口士馬之數,上啟魏公(李密),讓他自己獻去。”李勣派郭孝恪到了長安。李淵聞聽徐世勣派使者來京,卻不見奏表,感到非常奇怪,召郭孝恪詢問。郭孝恪把李勣的原話說了一遍,言奏表已送到李密手中,由李密轉呈。李淵稱嘆道:“徐世勣不背德,不邀功,真忠臣也!”
李勣一生善始善終,在武將中實屬難得。一個軍人如果隻知曉戰場上敵我爭鋒的道理,而對政治的微妙性不了解,或居功至偉,或目中無人,都不會有太好的結果。後世的郭子儀正是在這方麵的楷模。貞觀一朝的武將中李靖和李勣二人也是上得戰場、下得官場的厲害人物。李靖侍唐太宗,憑藉良好的個人關係,得以功成名就。李勣跨越三朝,他的一生則更加豐富多彩。
在他看來,皇家的事情是他們的“家事”,無需詢問“外人”。這樣,一方麵可以巧妙地避開陷入皇權爭鬥的漩渦,另一方麵,也可以保全自己。唐高祖武德九年玄武門政變前夕,“世民猶豫未決,問於靈州大都督李靖,靖辭;問於行軍總管李世勣,世勣辭;世民由是重二人。”
永徽六年(655),唐高宗欲廢王皇後,立昭儀武則天為皇後。唐高宗問勣曰:“‘‘朕欲立武昭儀為後,遂良固執以為不可。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且已乎?’‘對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上意遂決。”結果呢?反對者褚遂良等人或貶或死,而李勣卻得到了唐高宗、武皇後的信任。
李勣的審時度勢,還表現在他對皇帝意圖的深刻領會上。貞觀二十三年(649),亦即唐太宗臨終前夕,唐太宗唯恐他身為兩朝元老,難以駕馭,特意貶他出任疊州都督。上謂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為僕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書門下三品李世勣為疊州都督;世勣受詔,不至家而去。”
李勣一生為大唐立下戰功無數,榮耀倍至。但李勣時時告誡自己、警醒自己。正是基於這些考慮,因此,唐高宗即位後,召回李勣,並授任他為檢校洛州刺史,洛陽宮留守,進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密。不久,又拜尚書左僕射。而此時,“李勣固求解職;冬,十月,戊辰,解勣左僕射,以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李勣是一位懂得知足的人。他身居高位,但從不貪戀,多次要求辭官,要求降級。在古今名將中,可謂鳳毛麟角。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死神麵前,他並不貪求富貴,並不企求長生不老。總章二年(669),已經位居司空、太子太師、英貞武公重位的李勣,在他病重的時候,除“上(指唐高宗)及太子所賜藥,勣則餌之”外,“子弟為之迎醫,皆不聽進,曰:’‘吾本山東田夫,遭值聖明,致位三公,年將八十,豈非命邪!修短有期,豈能復就醫工求活!’‘”他常說:“我年十二三時為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愜則殺人。十七八為佳賊,臨陳乃殺之。二十為大將,用兵以救人死。”在他看來,像他這樣一位“田夫”,能出將入相,位列三公,已經心滿意足了。所以,麵對死亡,他顯得坦然、平靜。
縱觀李勣一生,的確如此——他那充滿傳奇的成功人生,無疑為後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君臣的一段理想“婚姻”
魏徵在朝廷起了清廉剛直的表率作用和限製皇權的作用。他是成為太宗時期政治特色的一個象徵,這個特色就是君臣以誠相待,彼此坦率地交換意見。
從司馬光的話裏,可以歸結李勣能謀善斷過人之處。李勣自17歲參軍,到76歲去世,在近六十年的戎馬生涯中,他經歷大小戰役無數,所在之處,都立下了赫赫戰功,表現出傑出的軍事家才幹。在瓦崗寨期間,他為瓦崗軍立下了汗馬功勞;歸唐後,又屢從唐太宗征討,平王世充,滅竇建德,伐劉黑闥,與李靖奇襲東突厥,貞觀二十年再破薛延陀,幹封元年平定高麗。為此,唐太宗曾多次稱讚他,認為他“用師籌算,臨敵應變,動合事機”,“古之韓白、衛霍豈能及也”。尤其是幹封元年(666),李勣以73歲高齡掛帥遠征高句麗,經過兩年多的浴血奮戰,降伏了高句麗,為唐朝解除了心腹大患,唐太宗生前未能完成的事情總算得到圓滿的解決。
李勣不僅對大唐忠心耿耿,在瓦崗寨時對李密也是忠貞不貳。武德二年(619),李密被王世充擊敗,入關降唐,“徐世勣據李密舊境,未有所屬。魏徵隨密至長安,久不為朝廷所知,乃自請安集山東,上以為秘書丞,乘傳至黎陽,遺徐世勣書,勸之早降”。他對長史郭孝恪說:“此間民眾土地,皆為魏公所有。我若上表獻於唐皇帝,是利主之敗,自為功以邀富貴也,我以此為恥辱。今宜籍郡縣戶口士馬之數,上啟魏公(李密),讓他自己獻去。”李勣派郭孝恪到了長安。李淵聞聽徐世勣派使者來京,卻不見奏表,感到非常奇怪,召郭孝恪詢問。郭孝恪把李勣的原話說了一遍,言奏表已送到李密手中,由李密轉呈。李淵稱嘆道:“徐世勣不背德,不邀功,真忠臣也!”
李勣一生善始善終,在武將中實屬難得。一個軍人如果隻知曉戰場上敵我爭鋒的道理,而對政治的微妙性不了解,或居功至偉,或目中無人,都不會有太好的結果。後世的郭子儀正是在這方麵的楷模。貞觀一朝的武將中李靖和李勣二人也是上得戰場、下得官場的厲害人物。李靖侍唐太宗,憑藉良好的個人關係,得以功成名就。李勣跨越三朝,他的一生則更加豐富多彩。
在他看來,皇家的事情是他們的“家事”,無需詢問“外人”。這樣,一方麵可以巧妙地避開陷入皇權爭鬥的漩渦,另一方麵,也可以保全自己。唐高祖武德九年玄武門政變前夕,“世民猶豫未決,問於靈州大都督李靖,靖辭;問於行軍總管李世勣,世勣辭;世民由是重二人。”
永徽六年(655),唐高宗欲廢王皇後,立昭儀武則天為皇後。唐高宗問勣曰:“‘‘朕欲立武昭儀為後,遂良固執以為不可。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且已乎?’‘對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上意遂決。”結果呢?反對者褚遂良等人或貶或死,而李勣卻得到了唐高宗、武皇後的信任。
李勣的審時度勢,還表現在他對皇帝意圖的深刻領會上。貞觀二十三年(649),亦即唐太宗臨終前夕,唐太宗唯恐他身為兩朝元老,難以駕馭,特意貶他出任疊州都督。上謂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餘,然汝與之無恩,恐不能懷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於後用為僕射,親任之;若徘徊顧望,當殺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書門下三品李世勣為疊州都督;世勣受詔,不至家而去。”
李勣一生為大唐立下戰功無數,榮耀倍至。但李勣時時告誡自己、警醒自己。正是基於這些考慮,因此,唐高宗即位後,召回李勣,並授任他為檢校洛州刺史,洛陽宮留守,進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參掌機密。不久,又拜尚書左僕射。而此時,“李勣固求解職;冬,十月,戊辰,解勣左僕射,以開府儀同三司、同中書門下三品。”李勣是一位懂得知足的人。他身居高位,但從不貪戀,多次要求辭官,要求降級。在古今名將中,可謂鳳毛麟角。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死神麵前,他並不貪求富貴,並不企求長生不老。總章二年(669),已經位居司空、太子太師、英貞武公重位的李勣,在他病重的時候,除“上(指唐高宗)及太子所賜藥,勣則餌之”外,“子弟為之迎醫,皆不聽進,曰:’‘吾本山東田夫,遭值聖明,致位三公,年將八十,豈非命邪!修短有期,豈能復就醫工求活!’‘”他常說:“我年十二三時為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愜則殺人。十七八為佳賊,臨陳乃殺之。二十為大將,用兵以救人死。”在他看來,像他這樣一位“田夫”,能出將入相,位列三公,已經心滿意足了。所以,麵對死亡,他顯得坦然、平靜。
縱觀李勣一生,的確如此——他那充滿傳奇的成功人生,無疑為後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君臣的一段理想“婚姻”
魏徵在朝廷起了清廉剛直的表率作用和限製皇權的作用。他是成為太宗時期政治特色的一個象徵,這個特色就是君臣以誠相待,彼此坦率地交換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