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在為自己鳴不平。他的“一日之惡”隻能是玄武門之變,“三年之善”當然是貞觀之治。


    ——孟憲實


    《莊子·應帝王》中這樣說道:“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嚐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中國版的“創世說”,如果這樣認為,那麽你就流於一種膚淺的認識了。


    其實,在莊子“混沌”寓言中所深藏著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原罪思想”。西方基督教中也有“原罪”一說,指的是始祖犯罪所遺留的罪性與惡根,並不是實實在在犯的過錯。那麽中國的“原罪”又指什麽呢?莊子說得很清楚,中國人的原罪,就是從倏和忽合夥“謀殺”混沌開始的。盡管倏和忽的主觀願望是善的,但他們是難逃“殺人”之罪的。看來此“原罪”非彼“原罪”。


    回到李世民的身上,“玄武門之變”讓李世民背上了殺人的罪名。李世民是個好皇帝,但是他的奪權手段,讓人不敢恭維。清人王夫之一再質疑,他說唐太宗的行為有些邪惡,但因為他的貞觀之治曾是歷史上令人憧憬的黃金時代,千百年來,當人們談及此事時,多採用迴避的態度。然而無論如何,李世民贏了,李國文先生說的好:“在中國,誰贏了,誰就嘴大,誰就有理,誰輸了,誰就會被踏上千萬隻腳,永世不得翻身。”一部“二十四史”,從來都是勝利者的大嘴史,失敗者的完蛋史。此話不假,李世民當上皇帝後,基於自己的優勢地位和強烈的“原罪”心理,對史官大加關照,那些史官們端詳了一下手中的筆,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腦袋,也罷也罷,功過都予後人評吧,先保住自己的命要緊。於是,我們就看到了現在的正史。


    李世民雖然對史料進行了修改,但並不能抹去自己的這段歷史。正如孟憲實先生說的“究竟是別人沒忘,還是他自己沒忘呢?我認為,是他自己沒有忘記,玄武門之變成了他的’‘原罪’‘”。某一日,李世民在睡夢中隱約看到李建成與李元吉騎馬從天邊奔馳而來,二人胸口處均插著一支箭,李世民想上前與他們說話,可是不管他怎樣努力,他的嘴都無法張開,李世民急得滿頭大汗從夢中醒來……他開始仔細思量,如何才能減輕這種道德上的譴責呢?他想到了古人的一句話: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李世民下定決心,一定要鑄就一個輝煌王朝,以“三年之善”掩蓋這“一日之惡”。


    正是對玄武門“原罪”耿耿於懷,在這件事的鞭策下,李世民借鑑歷史,實行仁政,勵精圖治。他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還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徵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裏住了很久。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也許貞觀之治有些被誇大了,貞觀時期比亂世當然好,也比一般的和平時期強,但遠沒有現在通常吹捧的那樣美好。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人們的生活確實在一天天地好轉,老百姓們看到了希望。


    是不是改了史書,有了卓越的政績,李世民找到了心理平衡,不再為此事耿耿於懷了呢?魯迅先生說:“一部中國歷史,概括起來,無非’‘瞞’‘和’‘騙’‘這兩個字。”但是對於李世民來說,他瞞得了世人,但能瞞得了自己嗎?“原罪”這種東西,在心理上是很難消除的。一直會伴隨這個人一生,已近暮年的唐太宗像所有的老人一樣,喜歡回憶,喜歡懷舊,喜歡反思。於是他又恢復李建成太子封號,還把跟李元吉妃子生下的孩子過繼到其門下。李世民這樣做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寄希望於後代,不要再發生玄武門慘劇。


    李世民最終也沒有擺脫“原罪”的糾纏,但無論如何他都開創了一代盛世,為中國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又何必要計較“一日之惡”與“三年之善”孰輕孰重呢?


    天下英雄 盡入吾彀中


    李世民成功的第一個原因是他擁有一個人才濟濟的心腹集團,他們團結一致,投入戰鬥,因而製勝。


    ——胡如雷


    自古人心最難測。縱觀歷史,有多少宏圖偉業功虧一簣,毀於內奸之手;又有多少英雄豪傑沒有死於敵人的刀口,反而死於自己人的手中。從來就是強者得天下為王,弱者失天下為寇。而那些爭搶天下的帝王將相們,互相較量的除了智慧、勇氣,還有知人善任的本領。


    歷史中的許多事情往往讓人難以捉摸。無論是哪個朝代或是體製,在歷史上總能找到與其相似的地方。李世民與隋煬帝楊廣,二人就有著極為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出生貴族,慣於玩弄權術。他們都在父皇的統一大業中都立過大功。兩人都是次子,都是通過非正常手段取得王位,都成功地在東北亞建立建立了軍事霸權,都被各族人民所熱愛,一個被尊為“天可汗”,一個被稱作“聖人可汗”。然而不同的是二人卻得到不同的結局,一個成為讓世人尊崇的一代聖君,一個則身敗名裂,成為中國聲譽最差的皇帝之一。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在用人方麵,楊廣的問題很大,而李世民則是遵循了“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原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和名家一起經歷唐朝盛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邢群麟+楊艷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邢群麟+楊艷麗並收藏和名家一起經歷唐朝盛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