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和名家一起經歷唐朝盛典 作者:邢群麟+楊艷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隋書》中對楊廣有這樣的評價“普天之下,莫匪仇讎,左右之人,皆為敵國”。這個評價或許有點苛刻,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楊廣一方麵重用宇文述等奸佞小人,另一方麵又妒賢嫉能,自然無法很好地治理國家。再加上他窮奢極欲,好大喜功,怎能不最終亡國呢?
隋朝滅亡的慘痛教訓歷歷在目,李世民很怕重蹈楊廣覆轍,就注意總結隋朝滅亡的原因。他認識到隋煬帝也不是不聰明,亡國的原因就在於他用一人的才智決斷天下,不能知人善任,結果弄得眾叛親離。唐太宗認為要安邦定國,必須要有大批賢能的人才輔佐。
在李世民的身邊,既有房玄齡、杜如晦這些智慧而又忠心耿耿的謀士,又有尉遲敬德、段誌玄等不為重金所動的猛將,還有不為嚴刑拷打所屈服的張亮、寧死抗旨的程咬金等這樣為之賣命的心腹。這樣一個人才濟濟的心腹集團是李建成所遠遠不及的。
反觀李建成,雖然他手下也有魏徵、王圭等良臣,但王圭在“楊文幹事件”中被謫。而魏徵在李建成手下時,似乎隻幹過勸李建成參與對劉黑闥的第二次戰爭以固東宮勢力,和勸他及早誅殺李世民這兩件事。這其中原因已經不得而知,也許是後來魏徵為李世民重用而成唐初重臣、史官因此而掩飾他為李建成辦事的情況,也許是魏徵在李建成手下真的沒有受到很大的重用,所以無所作為。若情況屬於後者,則更可見李建成在用人上與李世民的差距來。
從史書記載來看,李建成有要事商量,總是隻與李元吉一起談論。而李世民身邊至少始終有杜如晦、房玄齡、長孫無忌三人環繞在側。他與這三人事無巨細、推心置腹地討論,共謀大事。秦王府人才濟濟而又精誠團結,所以李世民的一切策劃從無一次泄露於外。相反,東宮的機密卻一再地被李世民事先掌握,李世民先後收買爾朱煥、橋公山、王晊、呂世衡、敬君弘等,都獲成功,且均在關鍵時刻助其一臂之力。
李世民有自己的一套選人標準,他曾說過:“打天下用人在於人和,治天下用人在於無才不用、用盡天下才。”並鼓勵任用德才兼備的人,他曾經對魏徵說:“國君在選拔官吏上絕不能草率從事。我現在做的每一件事天下人都會看到,每一句話天下人都會聽到。任用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大家都會勤勉工作;任用一個壞人,其他不好的人也就會前來投機。所以,用人一定要慎重!”魏徵非常同意他的觀點,認為考核官吏要以政績來決定是否升遷罷免,要以德行好壞來決定用還是不用,並說:“太平之時,必須才行兼備,始可任用”。
李世民識人善用。武德年間的許敬宗是太宗府中幕僚,非常有文采,他曾在唐太宗的馬前草擬詔書,揮筆而就,令許多人讚嘆不已。但他跟隨唐太宗三十多年都沒有獲得重用,原因何在?就是因為許敬宗“才優而行薄故也”。後來許敬宗果然投向武則天,差點斷送了大唐基業。李世民知人的本領堪與劉備相媲美。三國時的馬謖極聰明但華而不實。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問諸葛亮對馬謖的看法,諸葛亮還認為馬謖通曉兵法,精明強幹,是個人才。劉備卻說,馬謖言過其實,終無大用。後來諸葛亮還是啟用馬謖去守街亭。馬謖死啃兵書,硬背教條,不聽從有實踐經驗的王平的勸告,終於痛失戰略要地,被諸葛亮揮淚斬首。
在歷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又從諫如流,位及人主而兼聽納下”的開明作風而聞名於世的。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已被世人傳為佳話。李世民自喻為一塊礦石,礦石在深山是一塊廢物,但經過匠人的鍛鍊,就成了寶貝,而這匠人就是魏徵。
魏徵去世後,李世民說:“用銅製成的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否端正;用古史的鏡子,可以參照政治的興衰;用人作為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績與過錯。我經常保持著這三麵鏡子,現在魏徵去世了,我少了一麵鏡子。”
李世民愛才,更尊重人才,無論出身貴賤,皆一視同仁。他仿照漢光武帝畫雲台二十八將,命令人在淩煙閣畫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像。這些人出身很不一樣,有鐵匠出身的尉遲敬德,士卒出身的秦叔寶等,但都根據功勞進入了淩煙閣。
唐太宗是我們中國古代久負盛名的明君,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用人理論。唐太宗自己也很得意,認為天下英才都被自己搜羅過來了,稱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這種人才濟濟的盛況被稱為“前有漢,後有宋,皆所不逮”。他在晚年寫的《帝範》一書中就反覆強調:“國之匡輔,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並且認為“黃金累千,豈如多士之隆,一賢之重”。在他的一生中,可以說徹底貫徹了這個理念。
一支胡旋舞 跳出百無禁忌的自信
宮廷舞會,在西方世界,是習以為常的。在東方,尤其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裏,九五之尊的天子,莊嚴肅穆還來不及,哪有一國之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道理?因此,淩煙閣裏的這場舞會,正是最好的寫照。你也不能不服氣在唐朝的天空下,這種在別的朝代少有的百無禁忌的強烈自信。因為李淵手裏的琵琶,是胡人的樂器,那麽李世民跳的舞蹈,也可能就是當時流行的“胡旋舞”。這一通狂舞,絕對是那個時期大唐帝國活力的最高體現。
隋朝滅亡的慘痛教訓歷歷在目,李世民很怕重蹈楊廣覆轍,就注意總結隋朝滅亡的原因。他認識到隋煬帝也不是不聰明,亡國的原因就在於他用一人的才智決斷天下,不能知人善任,結果弄得眾叛親離。唐太宗認為要安邦定國,必須要有大批賢能的人才輔佐。
在李世民的身邊,既有房玄齡、杜如晦這些智慧而又忠心耿耿的謀士,又有尉遲敬德、段誌玄等不為重金所動的猛將,還有不為嚴刑拷打所屈服的張亮、寧死抗旨的程咬金等這樣為之賣命的心腹。這樣一個人才濟濟的心腹集團是李建成所遠遠不及的。
反觀李建成,雖然他手下也有魏徵、王圭等良臣,但王圭在“楊文幹事件”中被謫。而魏徵在李建成手下時,似乎隻幹過勸李建成參與對劉黑闥的第二次戰爭以固東宮勢力,和勸他及早誅殺李世民這兩件事。這其中原因已經不得而知,也許是後來魏徵為李世民重用而成唐初重臣、史官因此而掩飾他為李建成辦事的情況,也許是魏徵在李建成手下真的沒有受到很大的重用,所以無所作為。若情況屬於後者,則更可見李建成在用人上與李世民的差距來。
從史書記載來看,李建成有要事商量,總是隻與李元吉一起談論。而李世民身邊至少始終有杜如晦、房玄齡、長孫無忌三人環繞在側。他與這三人事無巨細、推心置腹地討論,共謀大事。秦王府人才濟濟而又精誠團結,所以李世民的一切策劃從無一次泄露於外。相反,東宮的機密卻一再地被李世民事先掌握,李世民先後收買爾朱煥、橋公山、王晊、呂世衡、敬君弘等,都獲成功,且均在關鍵時刻助其一臂之力。
李世民有自己的一套選人標準,他曾說過:“打天下用人在於人和,治天下用人在於無才不用、用盡天下才。”並鼓勵任用德才兼備的人,他曾經對魏徵說:“國君在選拔官吏上絕不能草率從事。我現在做的每一件事天下人都會看到,每一句話天下人都會聽到。任用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大家都會勤勉工作;任用一個壞人,其他不好的人也就會前來投機。所以,用人一定要慎重!”魏徵非常同意他的觀點,認為考核官吏要以政績來決定是否升遷罷免,要以德行好壞來決定用還是不用,並說:“太平之時,必須才行兼備,始可任用”。
李世民識人善用。武德年間的許敬宗是太宗府中幕僚,非常有文采,他曾在唐太宗的馬前草擬詔書,揮筆而就,令許多人讚嘆不已。但他跟隨唐太宗三十多年都沒有獲得重用,原因何在?就是因為許敬宗“才優而行薄故也”。後來許敬宗果然投向武則天,差點斷送了大唐基業。李世民知人的本領堪與劉備相媲美。三國時的馬謖極聰明但華而不實。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問諸葛亮對馬謖的看法,諸葛亮還認為馬謖通曉兵法,精明強幹,是個人才。劉備卻說,馬謖言過其實,終無大用。後來諸葛亮還是啟用馬謖去守街亭。馬謖死啃兵書,硬背教條,不聽從有實踐經驗的王平的勸告,終於痛失戰略要地,被諸葛亮揮淚斬首。
在歷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又從諫如流,位及人主而兼聽納下”的開明作風而聞名於世的。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已被世人傳為佳話。李世民自喻為一塊礦石,礦石在深山是一塊廢物,但經過匠人的鍛鍊,就成了寶貝,而這匠人就是魏徵。
魏徵去世後,李世民說:“用銅製成的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否端正;用古史的鏡子,可以參照政治的興衰;用人作為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績與過錯。我經常保持著這三麵鏡子,現在魏徵去世了,我少了一麵鏡子。”
李世民愛才,更尊重人才,無論出身貴賤,皆一視同仁。他仿照漢光武帝畫雲台二十八將,命令人在淩煙閣畫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像。這些人出身很不一樣,有鐵匠出身的尉遲敬德,士卒出身的秦叔寶等,但都根據功勞進入了淩煙閣。
唐太宗是我們中國古代久負盛名的明君,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用人理論。唐太宗自己也很得意,認為天下英才都被自己搜羅過來了,稱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這種人才濟濟的盛況被稱為“前有漢,後有宋,皆所不逮”。他在晚年寫的《帝範》一書中就反覆強調:“國之匡輔,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並且認為“黃金累千,豈如多士之隆,一賢之重”。在他的一生中,可以說徹底貫徹了這個理念。
一支胡旋舞 跳出百無禁忌的自信
宮廷舞會,在西方世界,是習以為常的。在東方,尤其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裏,九五之尊的天子,莊嚴肅穆還來不及,哪有一國之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道理?因此,淩煙閣裏的這場舞會,正是最好的寫照。你也不能不服氣在唐朝的天空下,這種在別的朝代少有的百無禁忌的強烈自信。因為李淵手裏的琵琶,是胡人的樂器,那麽李世民跳的舞蹈,也可能就是當時流行的“胡旋舞”。這一通狂舞,絕對是那個時期大唐帝國活力的最高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