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和名家一起感受漢朝氣象 作者:邢群麟+付誌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麵對雕塑“馬踏飛燕”和“馬踏匈奴”,李澤厚又說:“……盡管漢俑也有靜態的形象,卻依然充滿了雄渾厚重的沖湧力量。”
其實不管是實用性與觀賞性兼具的絲綢,還是雄渾與流動兼有的漢隸,也不管是漢代像服裝藝術、建築藝術,還是聲樂、舞蹈等藝術,在漢朝都體現出了各自的輝煌,比如未央宮闊大的遺址、和樂府流傳的各種曲調,無不體現出那個朝代的簡拙和磅礴、靈動與雄壯。
第九章 一門班民留青史 兩朝精髓聚扶風
陝西省扶風縣城南門外的南台村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班家台,由於這裏是漢朝史學家班固及班氏家族世代居住的故地。
班家為扶風一大望族,多出文才武將,德行學問都是極盛一時。班固23歲時任蘭台令史,著作有《漢書》。班固的祖父班雅,西漢哀帝時任廣平太守。父親班彪,才高學博,東漢光武帝時官拜望都長,著《史記後傳》數篇,為《漢書》雛形。班固妹妹班昭博學多才,在歷史上取得非凡的成就與地位,在哥哥死後,獨自完成了《漢書》的著作任務,是我國史學上第一位大家。班固弟弟班超投筆從戎,率領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屢建戰功,重新開通橫貫歐亞大陸的古絲綢之路,成為我國歷史上傑出的外交家和軍事家。
縱觀歷史,一家子這麽多人各有成就、流芳百世的並不多,無疑,班家是漢朝的一顆明珠,在歷史的夜空中散發著璀璨的光彩。
班彪:史家從正統 敢評司馬遷
宋朝有個叫蘇舜欽的詩人,好飲酒,豪放不羈。每次都是讀著《漢書》的精彩篇章喝酒,讀到高興的地方就喝一杯,多次這樣,一個晚上居然喝掉一鬥酒。所以“漢書下酒”成為一個風雅的典故,足見《漢書》受後人的歡迎程度。
作為《漢書》的最初“策劃師”,班彪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作為一個儒學大師,班彪專心於史學,尤好漢代史。司馬遷的著作《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寫到當朝的漢武帝,之後的事就沒有記錄了。當時有不少人搜集當朝的事情,都試著續在《史記》之後。班彪則認為續作“多鄙俗”,對司馬遷的大手筆是狗尾續貂,會給《史記》帶來壞的影響。同時還公開自己對司馬遷的《史記》有看法,就是我們現代常用的“兩分法”,一方麵讚揚“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另一方麵又批評司馬遷的觀念與孔子不一致,背離了“五經之法言”,“大敝傷道”,表明著他正統的觀點。也正是如此,班彪立誌繼司馬遷後再寫一本史書,來宣揚自己的儒學觀念。於是他花費大量時間採集西漢年間眾多事情,又旁徵博引,作《後傳》數十篇。這就是直到現在仍很有名的《漢書》的雛形。
黃仁宇先生曾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一書中說到《史記》與《漢書》思想差別的深層原因,他說兩位作家的個性癖好不同,也使他們取材行文之間,有相當的出入。最為重要的是公元前90年和公元後90年,中國的作家和思想家所處的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已在漢朝貫徹實行一百多年之久,尊儒的思想把一切偏離儒教的東西都予以排斥。《漢書》的不足便是在歷史上屬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的產物。
所以,今日我們品讀《史記》,即使如蜻蜓點水般閱讀幾處,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那種爽快淋漓、不拘形跡的浪漫主義情懷和個人抒情心懷的作風。他所崇奉的“士為知己用,女為悅己容”也可以說是歸源於儒家道德,可是這立場就已經和經過正統限製的所謂儒家不同了,更上了幾層樓,思想的領域是自己的大開放。
班彪沒有寫出來《漢書》,這或許也是歷史上的他一直處於三個子女的陰影中的原因。班固、班超、班昭,盡管官位都不太高,卻都有名於當時,留聲於後世,聲名遠遠超過不少高官。眾所周知:班固撰《漢書》,首創斷代史的基本模式,為後世史學界、文學界景仰與模仿。班超投筆從戎,率士兵三十六人深入西域,勤力奮鬥三十年,備嚐艱險,驅除匈奴入侵勢力,使天山南北五十餘國重新回歸,榮封定遠侯,成為歷史上為祖國開疆拓土的一麵錚錚旗幟。班昭則是青史上不可多得的大才女了。較之三個子女,班彪就有點稍遜聲光了。他之有名,仿佛主要是因為他有三個聲名遠播、眾人皆知的子女,人們隻有在提起班固、班超和班昭時才想起他們有一位教子有方且還是歷史學家的父親。
孟祥才先生在學術研究中是這樣評價班彪的,他說班彪是了不起的史學家、思想家和頗有預見性的政治家。他一生雖然官小位卑、平淡無奇,但在劉秀一朝的重大決策中起過重要作用,更是《漢書》的奠基人。他篤信傳統儒家的人生理念,做人行事但求無愧於心,坦然麵對官位利祿,絕不蠅營狗苟以自辱。他甘於寂寞,安於清貧,把更多的時間沉潛入歷史文化的研究與探索中,為保存和延續我國傳統文化和世代的民族精神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平心而論,班彪算得上兩漢之際不可多得的歷史學家,成就也不可忽視。他還是洞明世事的政治家,王莽之亂後,班彪與眾多中原士人避難西北,在當時的政治格局變遷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使文化西移,對於河西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非凡貢獻。因割據者隗囂固執自己的意見稱雄自立,班彪隻得離去,後為竇融出謀劃策,歸順劉秀政權,國家合為一時,就一頭鑽進了漢朝的歷史研究中去了。他與三個子女是各有千秋,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其實不管是實用性與觀賞性兼具的絲綢,還是雄渾與流動兼有的漢隸,也不管是漢代像服裝藝術、建築藝術,還是聲樂、舞蹈等藝術,在漢朝都體現出了各自的輝煌,比如未央宮闊大的遺址、和樂府流傳的各種曲調,無不體現出那個朝代的簡拙和磅礴、靈動與雄壯。
第九章 一門班民留青史 兩朝精髓聚扶風
陝西省扶風縣城南門外的南台村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班家台,由於這裏是漢朝史學家班固及班氏家族世代居住的故地。
班家為扶風一大望族,多出文才武將,德行學問都是極盛一時。班固23歲時任蘭台令史,著作有《漢書》。班固的祖父班雅,西漢哀帝時任廣平太守。父親班彪,才高學博,東漢光武帝時官拜望都長,著《史記後傳》數篇,為《漢書》雛形。班固妹妹班昭博學多才,在歷史上取得非凡的成就與地位,在哥哥死後,獨自完成了《漢書》的著作任務,是我國史學上第一位大家。班固弟弟班超投筆從戎,率領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屢建戰功,重新開通橫貫歐亞大陸的古絲綢之路,成為我國歷史上傑出的外交家和軍事家。
縱觀歷史,一家子這麽多人各有成就、流芳百世的並不多,無疑,班家是漢朝的一顆明珠,在歷史的夜空中散發著璀璨的光彩。
班彪:史家從正統 敢評司馬遷
宋朝有個叫蘇舜欽的詩人,好飲酒,豪放不羈。每次都是讀著《漢書》的精彩篇章喝酒,讀到高興的地方就喝一杯,多次這樣,一個晚上居然喝掉一鬥酒。所以“漢書下酒”成為一個風雅的典故,足見《漢書》受後人的歡迎程度。
作為《漢書》的最初“策劃師”,班彪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作為一個儒學大師,班彪專心於史學,尤好漢代史。司馬遷的著作《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寫到當朝的漢武帝,之後的事就沒有記錄了。當時有不少人搜集當朝的事情,都試著續在《史記》之後。班彪則認為續作“多鄙俗”,對司馬遷的大手筆是狗尾續貂,會給《史記》帶來壞的影響。同時還公開自己對司馬遷的《史記》有看法,就是我們現代常用的“兩分法”,一方麵讚揚“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另一方麵又批評司馬遷的觀念與孔子不一致,背離了“五經之法言”,“大敝傷道”,表明著他正統的觀點。也正是如此,班彪立誌繼司馬遷後再寫一本史書,來宣揚自己的儒學觀念。於是他花費大量時間採集西漢年間眾多事情,又旁徵博引,作《後傳》數十篇。這就是直到現在仍很有名的《漢書》的雛形。
黃仁宇先生曾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一書中說到《史記》與《漢書》思想差別的深層原因,他說兩位作家的個性癖好不同,也使他們取材行文之間,有相當的出入。最為重要的是公元前90年和公元後90年,中國的作家和思想家所處的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已在漢朝貫徹實行一百多年之久,尊儒的思想把一切偏離儒教的東西都予以排斥。《漢書》的不足便是在歷史上屬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的產物。
所以,今日我們品讀《史記》,即使如蜻蜓點水般閱讀幾處,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那種爽快淋漓、不拘形跡的浪漫主義情懷和個人抒情心懷的作風。他所崇奉的“士為知己用,女為悅己容”也可以說是歸源於儒家道德,可是這立場就已經和經過正統限製的所謂儒家不同了,更上了幾層樓,思想的領域是自己的大開放。
班彪沒有寫出來《漢書》,這或許也是歷史上的他一直處於三個子女的陰影中的原因。班固、班超、班昭,盡管官位都不太高,卻都有名於當時,留聲於後世,聲名遠遠超過不少高官。眾所周知:班固撰《漢書》,首創斷代史的基本模式,為後世史學界、文學界景仰與模仿。班超投筆從戎,率士兵三十六人深入西域,勤力奮鬥三十年,備嚐艱險,驅除匈奴入侵勢力,使天山南北五十餘國重新回歸,榮封定遠侯,成為歷史上為祖國開疆拓土的一麵錚錚旗幟。班昭則是青史上不可多得的大才女了。較之三個子女,班彪就有點稍遜聲光了。他之有名,仿佛主要是因為他有三個聲名遠播、眾人皆知的子女,人們隻有在提起班固、班超和班昭時才想起他們有一位教子有方且還是歷史學家的父親。
孟祥才先生在學術研究中是這樣評價班彪的,他說班彪是了不起的史學家、思想家和頗有預見性的政治家。他一生雖然官小位卑、平淡無奇,但在劉秀一朝的重大決策中起過重要作用,更是《漢書》的奠基人。他篤信傳統儒家的人生理念,做人行事但求無愧於心,坦然麵對官位利祿,絕不蠅營狗苟以自辱。他甘於寂寞,安於清貧,把更多的時間沉潛入歷史文化的研究與探索中,為保存和延續我國傳統文化和世代的民族精神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平心而論,班彪算得上兩漢之際不可多得的歷史學家,成就也不可忽視。他還是洞明世事的政治家,王莽之亂後,班彪與眾多中原士人避難西北,在當時的政治格局變遷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使文化西移,對於河西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非凡貢獻。因割據者隗囂固執自己的意見稱雄自立,班彪隻得離去,後為竇融出謀劃策,歸順劉秀政權,國家合為一時,就一頭鑽進了漢朝的歷史研究中去了。他與三個子女是各有千秋,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