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和名家一起感受漢朝氣象 作者:邢群麟+付誌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奇特織錦的浩瀚內容
《漢書西域傳》中記載有這樣一個地方,“戶480、口3360、勝兵500人”。它就是“精絕國”,是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它當年的位置就在今天新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腹地,民豐縣卡巴阿斯卡村(大麻紮)以北的地方。當然今天早已看不到那個被稱為東方“龐貝”的精絕小國了。我們隻能看見其國都尼雅殘破的遺址。而歷史上記載,這裏曾經是絲綢之路上繁榮一時的綠洲小國。
1995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尼雅遺址發現了精絕國王室的墓地——一號墓地。在墓穴中發現了身穿艷麗華貴錦袍的國王及其愛妃的兩具幹屍。國王手臂上護著的那塊色彩鮮艷、圖案奇特的小塊織錦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濃厚興趣。
這塊織錦是典型的漢式織錦,它的圖案十分奇特。它採用山狀雲作為骨架,如波浪紋,沿織錦緯向由右至左連續鋪展,整個圖案不分色區,均用藍、綠、紅、黃、白五色織出。織錦的右側保留著幅邊。紋樣從右側開始是一對牝牡珍禽,雄鳥站在雲紋的低部,昂首挺立。它的頭頂是漢隸“五”字,胸部左雲紋上懸掛著一個茱萸花紋。雌鳥站在雲紋上垂首麵向雄鳥,其頸上方是一白色圓形紋象徵“太陰”,背上方是一個“星”字,尾部下方有一個茱萸紋。與“星”字間隔一個茱萸花紋的是“出”字。“東”字在兩個雲紋間隙之上。“東”字的左下方、一個雲紋之上是一紅色圓形紋象徵“太陽”。“太陽”左下側是一倒懸雲紋,雲紋凹進處,有一張口伸舌、昂首嗥叫的獨角瑞獸,尾部下垂,背上長有一翅膀,可能是“辟邪”。獸角上方雲紋上端是一個“方”字。“利”字隔著一個雲端在“方”字左上。“利”字下方雲紋的左側是一個身著豎條斑紋、豹眼圓睜的虎形動物,後右足踩在雲紋上,舉步向右行,尾部高聳,剛勁有力。其尾部右側是“中”字,左側是“國”字。銘文連起來就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同墓所出的另一片殘片上有雲氣紋、羽人紋、星紋和“誅南羌”三字銘文。經專家拚合復原,確認為同一織物。更為絕妙的是兩處銘文連在一起,與《漢書》的一處記載相一致:漢宣帝時,趙充國率兵攻打西羌,臨行前星占家占卜,認為金、木、水、火、土五星將聚於東方天空,這是若幹年才能一見的現象,說明此次軍事行動將有利於中原。於是,宣帝賜書“今五星出東方,中國大利,蠻夷大敗”。史學家一般認為此錦是墓主幫助中原王朝打敗南羌所得的一種賞賜,因此,可以推斷,這塊織錦是中原地區織造。
其實,絲綢在漢代的時候,它就已經不僅僅體現其實用性了,更體現了一種藝術性。美輪美奐的圖紋,十分精細的做工,都標示著當時高超精湛的絲綢製作藝術。“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所體現出來的漢代藝術之美,不僅僅局限於布局的精巧細緻,它的花邊更表現出富於美感的流雲動態,整體構圖勻稱合理,飽滿大氣。畫麵所體現出來的神韻,恰與那個時代的風貌契合。
織錦上所繪銘文,採用的是漢隸。而漢代隸屬的雄渾,在這片織錦中也表現得恰到好處。其實漢隸書法作為漢代藝術的一個類別,也相當璀璨。兩漢四百餘年的歷史,書法由篆書變成隸書,由隸書又演變成為章草、真書和行書,到了漢朝末年,漢字書體就基本全了。而隸書則是漢代人們普遍使用的書體。漢代隸書又稱分書或八分,筆法不但日臻純熟,而且書體風格多樣。劉勰《文心雕龍·碑》說:“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那時書法今人能看見的也是碑碣居多。
到了東漢,隸書的風格更加多樣,目前所留下的百餘種漢碑中,各種隸書風格千芳相競,爭奇鬥豔。隸書後來又慢慢發展出章草、行書和真書來。而章草的發展,為後來行草和狂草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比較古老的字體如金文、小篆因為不實用而漸趨衰微。
東漢隸書風格總的來說雄渾大氣,起筆或雄健或輕盈,以磅礴之風貫之,或方或圓,落筆沉穩、大氣。字體結構或跌宕雄健,或秀麗嫵媚,於凝重端莊中見靈氣,於大開大合處始飛揚,變化萬千。後人稱讚:“書莫盛於漢,非獨氣體所高,亦其變製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飛白,劉德升作行書,皆漢人也。晚季變真楷,後世莫能外。蓋體製至漢,變已極矣。”
史書記載的漢代書法名家,可謂群星璀璨。能說上名字的有:曹喜、杜度、王次仲、崔瑗、崔寔、張芝、蔡邕、師宜官、劉德升、梁鵠,真可謂名家輩出。此外,在漢代一些名跡上,也保留了一些書家的名字,惟其生平功業已不可考,如《西狹頌》作者仇靖、《郙閣頌》作者仇拂、《武斑碑》作者紀伯元、《衡方碑》作者朱登等。這些書家也是應該被歷史所記載的。
當然漢代藝術不僅僅包括書法、絲綢,自古以來,書畫並稱,漢代繪畫藝術也很輝煌。像帛畫,宮廷壁畫,墓葬壁畫,畫象石、畫象磚,漆器上的裝飾畫,木刻畫、木板畫,等等,到現在為止都有文物可見,其藝術價值不可估量。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河南洛陽卜千秋壁畫,燒溝61號墓壁畫、東漢晚期河北望都一號墓壁畫、河北安平墓壁畫等,整體風格正如李澤厚所說:“……散發著一種原始的活力和野性,盡管由於處於草創階段,顯得幼稚、粗糙、簡單和拙笨,但是那種運動、速度和韻律感,那種生動活躍的氣勢力量,反而由之愈顯其優越、高明。盡管唐俑也威武雄壯,也有動作姿勢,卻總是缺少那種狂放的氣勢……”
《漢書西域傳》中記載有這樣一個地方,“戶480、口3360、勝兵500人”。它就是“精絕國”,是漢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它當年的位置就在今天新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腹地,民豐縣卡巴阿斯卡村(大麻紮)以北的地方。當然今天早已看不到那個被稱為東方“龐貝”的精絕小國了。我們隻能看見其國都尼雅殘破的遺址。而歷史上記載,這裏曾經是絲綢之路上繁榮一時的綠洲小國。
1995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尼雅遺址發現了精絕國王室的墓地——一號墓地。在墓穴中發現了身穿艷麗華貴錦袍的國王及其愛妃的兩具幹屍。國王手臂上護著的那塊色彩鮮艷、圖案奇特的小塊織錦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濃厚興趣。
這塊織錦是典型的漢式織錦,它的圖案十分奇特。它採用山狀雲作為骨架,如波浪紋,沿織錦緯向由右至左連續鋪展,整個圖案不分色區,均用藍、綠、紅、黃、白五色織出。織錦的右側保留著幅邊。紋樣從右側開始是一對牝牡珍禽,雄鳥站在雲紋的低部,昂首挺立。它的頭頂是漢隸“五”字,胸部左雲紋上懸掛著一個茱萸花紋。雌鳥站在雲紋上垂首麵向雄鳥,其頸上方是一白色圓形紋象徵“太陰”,背上方是一個“星”字,尾部下方有一個茱萸紋。與“星”字間隔一個茱萸花紋的是“出”字。“東”字在兩個雲紋間隙之上。“東”字的左下方、一個雲紋之上是一紅色圓形紋象徵“太陽”。“太陽”左下側是一倒懸雲紋,雲紋凹進處,有一張口伸舌、昂首嗥叫的獨角瑞獸,尾部下垂,背上長有一翅膀,可能是“辟邪”。獸角上方雲紋上端是一個“方”字。“利”字隔著一個雲端在“方”字左上。“利”字下方雲紋的左側是一個身著豎條斑紋、豹眼圓睜的虎形動物,後右足踩在雲紋上,舉步向右行,尾部高聳,剛勁有力。其尾部右側是“中”字,左側是“國”字。銘文連起來就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同墓所出的另一片殘片上有雲氣紋、羽人紋、星紋和“誅南羌”三字銘文。經專家拚合復原,確認為同一織物。更為絕妙的是兩處銘文連在一起,與《漢書》的一處記載相一致:漢宣帝時,趙充國率兵攻打西羌,臨行前星占家占卜,認為金、木、水、火、土五星將聚於東方天空,這是若幹年才能一見的現象,說明此次軍事行動將有利於中原。於是,宣帝賜書“今五星出東方,中國大利,蠻夷大敗”。史學家一般認為此錦是墓主幫助中原王朝打敗南羌所得的一種賞賜,因此,可以推斷,這塊織錦是中原地區織造。
其實,絲綢在漢代的時候,它就已經不僅僅體現其實用性了,更體現了一種藝術性。美輪美奐的圖紋,十分精細的做工,都標示著當時高超精湛的絲綢製作藝術。“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所體現出來的漢代藝術之美,不僅僅局限於布局的精巧細緻,它的花邊更表現出富於美感的流雲動態,整體構圖勻稱合理,飽滿大氣。畫麵所體現出來的神韻,恰與那個時代的風貌契合。
織錦上所繪銘文,採用的是漢隸。而漢代隸屬的雄渾,在這片織錦中也表現得恰到好處。其實漢隸書法作為漢代藝術的一個類別,也相當璀璨。兩漢四百餘年的歷史,書法由篆書變成隸書,由隸書又演變成為章草、真書和行書,到了漢朝末年,漢字書體就基本全了。而隸書則是漢代人們普遍使用的書體。漢代隸書又稱分書或八分,筆法不但日臻純熟,而且書體風格多樣。劉勰《文心雕龍·碑》說:“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那時書法今人能看見的也是碑碣居多。
到了東漢,隸書的風格更加多樣,目前所留下的百餘種漢碑中,各種隸書風格千芳相競,爭奇鬥豔。隸書後來又慢慢發展出章草、行書和真書來。而章草的發展,為後來行草和狂草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比較古老的字體如金文、小篆因為不實用而漸趨衰微。
東漢隸書風格總的來說雄渾大氣,起筆或雄健或輕盈,以磅礴之風貫之,或方或圓,落筆沉穩、大氣。字體結構或跌宕雄健,或秀麗嫵媚,於凝重端莊中見靈氣,於大開大合處始飛揚,變化萬千。後人稱讚:“書莫盛於漢,非獨氣體所高,亦其變製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飛白,劉德升作行書,皆漢人也。晚季變真楷,後世莫能外。蓋體製至漢,變已極矣。”
史書記載的漢代書法名家,可謂群星璀璨。能說上名字的有:曹喜、杜度、王次仲、崔瑗、崔寔、張芝、蔡邕、師宜官、劉德升、梁鵠,真可謂名家輩出。此外,在漢代一些名跡上,也保留了一些書家的名字,惟其生平功業已不可考,如《西狹頌》作者仇靖、《郙閣頌》作者仇拂、《武斑碑》作者紀伯元、《衡方碑》作者朱登等。這些書家也是應該被歷史所記載的。
當然漢代藝術不僅僅包括書法、絲綢,自古以來,書畫並稱,漢代繪畫藝術也很輝煌。像帛畫,宮廷壁畫,墓葬壁畫,畫象石、畫象磚,漆器上的裝飾畫,木刻畫、木板畫,等等,到現在為止都有文物可見,其藝術價值不可估量。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河南洛陽卜千秋壁畫,燒溝61號墓壁畫、東漢晚期河北望都一號墓壁畫、河北安平墓壁畫等,整體風格正如李澤厚所說:“……散發著一種原始的活力和野性,盡管由於處於草創階段,顯得幼稚、粗糙、簡單和拙笨,但是那種運動、速度和韻律感,那種生動活躍的氣勢力量,反而由之愈顯其優越、高明。盡管唐俑也威武雄壯,也有動作姿勢,卻總是缺少那種狂放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