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正是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這條東起中國古都長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東岸的路,將長安的強盛與羅馬的繁華聯繫了起來。雖然後來沒有進一步深交,但是因為漢朝科技的衝擊,羅馬從此便受益於東方。


    第八章 品質漢朝:蠻荒方退 鴻蒙初開


    我們驚艷於唐朝藝術的雍容華貴、宋朝藝術的細緻精美,然而不論是唐朝藝術的貴族氣還是宋朝藝術的脂粉味,都不像漢朝藝術來得那麽大氣、那麽幹脆。我們從敦煌出土的文物裏,從霍去病墳墓前的石雕裏,從流傳各地的漢碑裏,都能感受到那種強烈的蠻荒方退,鴻蒙初開的樸質優雅。它是那樣的讓人感覺踏實,讓人感覺舒服。用李澤厚的話來說,它渾身散發著原始的活力和野性。


    它雄渾與奔放,在靜止中透出動感,在安穩中爆發出力量。那些筆走龍蛇的漢隸,那些薄蟬翼的絲帛,那些拙樸有力的雕塑,那些精美自由的壁畫,無一不顯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自信而張揚,尖銳而寬廣。一個民族的精神,在藝術品裏得到了最好的珍藏。


    漢時敦煌:大也 盛也


    陳寅恪先生曾經預示性地說:“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果不其然,敦煌學在其之後成了具有世界意義的顯學。當然由於國外考古學的捷足先登,使得我們在敦煌學上有點先天不足。今人治敦煌史,每每亦有陳寅恪先生之感:“敦煌所出經典,涵括至廣,散佚至眾,迄無詳備之目錄,不易檢校其內容,學者縱慾有所致力,而憑藉未由也。”可見遺憾。但是即使這樣,也並不妨礙人們對敦煌的了解。後人通過研究歷史與實地考古,基本上還原了敦煌的一些麵貌。於是人們可以粗略地知道漢朝時敦煌是個什麽樣子。


    東漢地理學家應勛對敦煌的解釋為:“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輝煌的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後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這裏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敦煌地區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銅器。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範圍,有三苗的後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遊牧定居。敦煌地區發現遊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岩畫至今歷歷在目。戰國和秦時,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以後,大月氏強盛起來,兼併了原來的羌戎。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占敦煌直到秦末漢初。


    敦煌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群山擁抱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樹濃陰擋住了黑風黃沙;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人才輩出……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


    漢朝時候的敦煌,有較大的綠洲,有豐富的水資源,土地肥沃,草木繁盛,是理想的農牧業區。而且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武帝開疆辟壤時,他的軍事價值被武帝發現了。


    於是漢武帝派張謇先後兩次出使西域,開鑿空之舉,為促進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績。為了徹底斷絕匈奴與西羌的通路和聯繫,捍衛邊關和絲綢之路的安全,漢武帝於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設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並採用設防、屯墾、移民等措施,不斷充實、加強建設河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又從令居(今永登)經敦煌直至鹽澤(今羅布泊)修築了長城和烽燧,並設置了陽關、玉門關,史稱“列四郡,據兩關”,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從此,敦煌成了東西方交流的匯集點。中國的絲綢及先進技術源源不斷地傳播到中亞、西亞和歐洲。歐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瑪瑙、奇禽異獸、農作物等長途轉運到中原。各國使臣、將士、商賈、僧侶往來不絕,都要經過絲路要道敦煌。敦煌成為中西交通的“咽喉鎖鑰”。當時的敦煌疆域遼闊,統管六縣。西至龍勒陽關,東到淵泉(今玉門市以西),北達伊吾(今哈密市),南連西羌(今青海柴達木)。敦煌建郡之後,為西漢王朝經營西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國,獲汗血馬;趙破奴擊姑師國俘獲樓蘭王,都是以敦煌為糧草、兵馬供應基地而一舉獲勝的。


    東漢初年,匈奴又逐漸強盛,征服了曾是西漢管轄的大部分西域地區,絲綢之路被迫中斷。公元75年,東漢王朝出兵四路進擊北匈奴,涼州牧竇固率河西兵大敗匈奴,收復了伊吾等失地,重新打開通向西域的門戶。同時派遣名將班超兩度出使西域,殺死匈奴使節,聯絡西域諸國與東漢建立了友好關係,使斷絕65年的絲綢之路重新暢通。


    自西漢設郡到西晉末的數百年間,絲綢之路雖幾通幾絕,但敦煌日漸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也逐步發展成為西北軍政中心和文化商業重地,成為“華戎所交大都會”。在此期間,敦煌文化發達,名士濟濟,人才輩出:有驍勇善戰的征邊名將張奐,有深明大義的朝臣蓋勛,有才學出眾的大文學家侯瑾,有勤奮好學,人稱“草聖”“亞聖”的著名兄弟書法家張芝、張昶等,因為地處偏僻,遠離長安,因此文學技術方麵才顯得比較厲害。加上所處地域的特殊,民族爭鬥和融合頻繁,客觀上為敦煌的發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和名家一起感受漢朝氣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邢群麟+付誌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邢群麟+付誌宏並收藏和名家一起感受漢朝氣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