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和名家一起感受漢朝氣象 作者:邢群麟+付誌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們今天常見的葡萄、苜蓿、胡麻、黃瓜、胡椒、胡桃等,據說都是張騫所帶來回來的東西。此外,經過張騫所開闢的這條通商道路傳來了各種各樣的東西。漢武帝所喜愛的大宛馬自不必說,還有地毯、毛織物、藍寶石、寶石、金銀器、玻璃製品、珍珠、土耳其石、以及羅馬、波斯的銀幣等,此外還有由中亞傳來的佛教,以及漢明帝時由西域來訪的僧侶所翻譯的佛經、建造的寺院等。
同時,中國產的絲織品、瓷器、漆器等也傳到了西方。據說,中國人為了保持對絲織品的獨占地位,在輸出絲織物的同時嚴禁輸出蠶種。在中國古代遺蹟中發現了繭,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蠶”“桑”“絹”“帛”等文字,由此可見,蠶絲技術始於戰國時代而成熟於漢代。那個時候,通過絲綢之路這項技術也開始在全世界流傳了。
後來的鄭吉,又打了一次匈奴,他在烏孫國屯田和車師之戰中立下功勞,漢朝這個時候就在西域地區設置了西域督護府,其勢力範圍幾乎包括了中亞全部。但是在前漢趨於衰退之時,代之而起的是十幾年後興起的後漢。在後漢時代,班超、班勇父子兩人威震西域,奪回了曾一度被匈奴所占據的西域,重新設置了西域督護府。班超巧妙地運用外交和武力手段,使五十多個國家附屬後漢,這樣,在平定了中亞之後,絲路上的交通與貿易進一步趨於繁榮。
公元97年班超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羅馬),甘英雖然沒能與羅馬進行直接接觸,但卻是中國人首次到達地中海東岸(現在的希臘附近),而且還帶回了大量關於中亞、印度、西亞、羅馬等地的情報。以這些情報為基礎,通商也逐步走向繁榮。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的使者來到後漢拜訪,大秦王安敦是當時的羅馬皇帝。
實際上在大秦王來訪之前,由於絲綢之路已經開通,而且絲綢這種西方沒有的東西,當時是很走俏的,換句話說,西方對絲綢的需求量大得驚人。羅馬人對絲綢的興趣,其實是原自一次戰爭。
根據西方史料的記載,公元前53年,克拉蘇也就是古羅馬的執政官之一、敘利亞總督,帶領軍隊和安息在卡爾萊大戰,這個戰鬥是規模很大的。在這次戰鬥當中,羅馬軍團就被安息的軍隊圍困住了。圍住以後,安息軍隊繡金的彩色軍旗整個展開,結果由於正午當頭,旗子一反光,羅馬士兵還以為是什麽巫術,感覺非常恐慌,結果這場戰鬥羅馬軍團慘敗。一般認為,就是這次戰爭,雖然讓羅馬人失敗了,然而也使得羅馬人知道了來自漢朝絲綢。羅馬人知道絲綢以後,對絲綢非常熱愛,非常想得到絲綢,但是絲綢怎麽來的,他們並不清楚。
羅馬是在絲綢之路的最西邊,所以到甘英出使的時候,兩國使者才互通往來。而羅馬以東的國家則不一樣,由於距離相對較近,因此有多種方式都可以拿到中國的絲綢以及其他的特產。比如漢代對周邊的少數民族的封賜和各民族之間的贈與,這是一種方式;另外西漢的時候,邊境上有絹馬貿易,因為漢朝少馬,但是多絲綢布絹等,因此有絹和馬的貿易。這實際上是絲綢之路上關於絲綢貿易份額最大的方式;還有一種就是中國把絲綢直接作為一種商品和貨幣交換出去。由於這種通商和各種交流,使得各民族之間的往來更加頻繁,西漢的時候已經有別國的人來長安做生意了。於是漸漸地形成了一條明晰的道路係統。
當代對絲綢之路的起點有爭議,韓國磐先生在《古都洛陽與絲綢之路》一文中指出,在中國古代,政治中心往往就是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因此。作為政治中心的洛陽,也就成為當時商業交通的中心,成為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王育民先生在《論歷史時期以洛陽為起點的絲綢之路》一文中也作了闡述。但是歷史學家許倬雲稱西安理所當然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許的這一說法學術界一般認可,洛陽是不是起點還形不成統一意見。所以整個絲綢之路是這樣的,起自中國古都長安(今西安),橫貫中國和中亞,直達西亞與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裏,是聯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
沿途經過的重點城市,從起點到終點是這樣的:
西安—蘭州—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玉門關(陽關)—樓蘭。
在樓蘭的時候分三個方向。
往北:樓蘭—吐魯番—哈密—烏魯木齊—伊寧—伊梨—西去黑海沿岸。
往西:樓蘭—庫車—阿克蘇—喀什—西去伊朗,並沿地中海沿岸至羅馬。
往南:樓蘭—且末—子闐—莎車—南至印度,西南去阿富汗方向。
這條線把古代和中世紀的主要大國和主要的文明地區都連接在一起了。比如古代的四大帝國,漢朝、安息、貴霜、羅馬都是在這條線上。往南這條路去了印度,因此以印度佛教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也從這條路上傳入了中原。佛教、襖教、摩尼教、景教和基督教,以至於後來的伊斯蘭教,世界的主要宗教都是沿著這條線傳播進來的。而另外兩條,一條是使節之路,另一條是遷徙之路。使節之路在文化交流上可能比較好,而遷徙之路,則加快了民族融合。更有意思的是絲綢之路上出土的文書和刻石,都是具有特殊意義的文物,很多歷史之謎,都是由絲綢之路上的石刻,或者留下的蛛絲馬跡破解的。
同時,中國產的絲織品、瓷器、漆器等也傳到了西方。據說,中國人為了保持對絲織品的獨占地位,在輸出絲織物的同時嚴禁輸出蠶種。在中國古代遺蹟中發現了繭,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蠶”“桑”“絹”“帛”等文字,由此可見,蠶絲技術始於戰國時代而成熟於漢代。那個時候,通過絲綢之路這項技術也開始在全世界流傳了。
後來的鄭吉,又打了一次匈奴,他在烏孫國屯田和車師之戰中立下功勞,漢朝這個時候就在西域地區設置了西域督護府,其勢力範圍幾乎包括了中亞全部。但是在前漢趨於衰退之時,代之而起的是十幾年後興起的後漢。在後漢時代,班超、班勇父子兩人威震西域,奪回了曾一度被匈奴所占據的西域,重新設置了西域督護府。班超巧妙地運用外交和武力手段,使五十多個國家附屬後漢,這樣,在平定了中亞之後,絲路上的交通與貿易進一步趨於繁榮。
公元97年班超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羅馬),甘英雖然沒能與羅馬進行直接接觸,但卻是中國人首次到達地中海東岸(現在的希臘附近),而且還帶回了大量關於中亞、印度、西亞、羅馬等地的情報。以這些情報為基礎,通商也逐步走向繁榮。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的使者來到後漢拜訪,大秦王安敦是當時的羅馬皇帝。
實際上在大秦王來訪之前,由於絲綢之路已經開通,而且絲綢這種西方沒有的東西,當時是很走俏的,換句話說,西方對絲綢的需求量大得驚人。羅馬人對絲綢的興趣,其實是原自一次戰爭。
根據西方史料的記載,公元前53年,克拉蘇也就是古羅馬的執政官之一、敘利亞總督,帶領軍隊和安息在卡爾萊大戰,這個戰鬥是規模很大的。在這次戰鬥當中,羅馬軍團就被安息的軍隊圍困住了。圍住以後,安息軍隊繡金的彩色軍旗整個展開,結果由於正午當頭,旗子一反光,羅馬士兵還以為是什麽巫術,感覺非常恐慌,結果這場戰鬥羅馬軍團慘敗。一般認為,就是這次戰爭,雖然讓羅馬人失敗了,然而也使得羅馬人知道了來自漢朝絲綢。羅馬人知道絲綢以後,對絲綢非常熱愛,非常想得到絲綢,但是絲綢怎麽來的,他們並不清楚。
羅馬是在絲綢之路的最西邊,所以到甘英出使的時候,兩國使者才互通往來。而羅馬以東的國家則不一樣,由於距離相對較近,因此有多種方式都可以拿到中國的絲綢以及其他的特產。比如漢代對周邊的少數民族的封賜和各民族之間的贈與,這是一種方式;另外西漢的時候,邊境上有絹馬貿易,因為漢朝少馬,但是多絲綢布絹等,因此有絹和馬的貿易。這實際上是絲綢之路上關於絲綢貿易份額最大的方式;還有一種就是中國把絲綢直接作為一種商品和貨幣交換出去。由於這種通商和各種交流,使得各民族之間的往來更加頻繁,西漢的時候已經有別國的人來長安做生意了。於是漸漸地形成了一條明晰的道路係統。
當代對絲綢之路的起點有爭議,韓國磐先生在《古都洛陽與絲綢之路》一文中指出,在中國古代,政治中心往往就是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因此。作為政治中心的洛陽,也就成為當時商業交通的中心,成為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王育民先生在《論歷史時期以洛陽為起點的絲綢之路》一文中也作了闡述。但是歷史學家許倬雲稱西安理所當然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許的這一說法學術界一般認可,洛陽是不是起點還形不成統一意見。所以整個絲綢之路是這樣的,起自中國古都長安(今西安),橫貫中國和中亞,直達西亞與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裏,是聯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
沿途經過的重點城市,從起點到終點是這樣的:
西安—蘭州—河西走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玉門關(陽關)—樓蘭。
在樓蘭的時候分三個方向。
往北:樓蘭—吐魯番—哈密—烏魯木齊—伊寧—伊梨—西去黑海沿岸。
往西:樓蘭—庫車—阿克蘇—喀什—西去伊朗,並沿地中海沿岸至羅馬。
往南:樓蘭—且末—子闐—莎車—南至印度,西南去阿富汗方向。
這條線把古代和中世紀的主要大國和主要的文明地區都連接在一起了。比如古代的四大帝國,漢朝、安息、貴霜、羅馬都是在這條線上。往南這條路去了印度,因此以印度佛教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也從這條路上傳入了中原。佛教、襖教、摩尼教、景教和基督教,以至於後來的伊斯蘭教,世界的主要宗教都是沿著這條線傳播進來的。而另外兩條,一條是使節之路,另一條是遷徙之路。使節之路在文化交流上可能比較好,而遷徙之路,則加快了民族融合。更有意思的是絲綢之路上出土的文書和刻石,都是具有特殊意義的文物,很多歷史之謎,都是由絲綢之路上的石刻,或者留下的蛛絲馬跡破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