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和名家一起感受漢朝氣象 作者:邢群麟+付誌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回望霍去病一生,他的戰功顯赫,然並不能用完美來形容。他曾因與李廣之弟李敢起了爭執,將其射殺,這是他一生的汙點。而去病因年少輕狂,在軍中對將士的關懷程度不及李廣,因此在《史記》中,司馬遷對其評價不高。不過,對於一個少年來說,他的一生已經太輝煌了,以至於可以遮掩他的一切過失。
霍去病在歷史的長河中,如曇花一現,短暫而艷麗,然而卻是這短暫的瞬間,他為大漢拔去了匈奴這根刺,令漢人得以安享百年美夢。他對漢民族作出的貢獻,是用任何言語無法表達的。無怪後世王維、李白、杜甫等詩人紛紛撰寫詩句大讚其驍勇,他的確是一個該萬古銘記的少年英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一首《出塞》,道出月下關外那征戰之事,何等慘烈,隻希望當時能有飛將軍在,胡人哪敢再來犯我河山。他心中一直傾心羨慕的“飛將軍”便是那漢朝的名將李廣。
李廣本是秦時名將李信的後代,世代承襲高超箭術,加之他武藝高強,於文帝、景帝時期多次擊退來犯匈奴,當時隻要李廣駐守的邊驛,匈奴人絲毫不敢進犯,這等威風無人可比。可偏偏就是如此猛將,竟是自刎而死,滿腔熱血鋪撒在邊塞的沙土之上,隨風遠去。一個將軍,並非戰死沙場,而是死於自己的劍下,當真是無限淒涼。
想到自刎而死的將軍,自然少不了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白起,白起因功高蓋主而被秦王逼死,或許在情理之中。而這被匈奴稱為“飛將軍”的李廣,卻隻能歸咎於他生不逢時以及其天生隨散的性格了。
箭可洞穿“石虎”的武將李廣最輝煌的日子不在漢高祖劉邦時期,亦不在迫匈奴的漢武時期,反而是在以文治國的文景兩帝在位期間,這似乎便是他最後落得悲劇命運的緣由所在。
文帝年間,匈奴人大舉侵入蕭關,李廣參軍抗擊匈奴,飛馬騎射,殺敵眾多,官拜中郎。他曾隨文帝出征,衝鋒陷陣、格殺猛獸,勇猛異常。連文帝都忍不住嘆道:“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原來當時漢朝應對匈奴的政策是以守為主,而對於勇猛武將來說,在這個時代也隻能有挨打的分,卻不是衝鋒陷陣、取敵首級。
景帝即位之後,吳楚七國之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抗擊吳楚叛軍。因奪取叛軍帥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顯名。李廣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給他的將軍印。可是按照朝中規定,李廣作為中央政府的軍人,私受諸侯王的封賞是違反軍紀的,所以盡管這次勝仗李廣立了大功,回朝卻沒有得到封賞,被調往地區當太守。
李廣一離開邊境之地,匈奴便終日擾。典國公孫昆邪一見景帝,便號啕大哭:“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景帝一看公孫昆邪哭得那麽傷心,隻好把李廣又調至與匈奴地區接壤的邊境,李廣在擔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太守時期,數次退匈奴,以奮戰而聞名天下。他曾與百人深陷匈奴大軍之中,卻從容應對,以智計令匈奴不敢襲擊他軍隊,這份膽識,一直為後人所稱頌。
到了武帝時期,漢朝對匈奴的政策終於出現了大逆轉,改守為攻。本來這對李廣來說是極好的機遇。但是正如文帝對他的評價,他生錯了時代。文帝時期,他晚生了,而在武帝時期,李廣卻是早生了三十年。
將軍老來誌彌堅,總有輝煌的時刻到來,可李廣並不是幸運的人。任何人都有失敗的時候,李廣也不例外。令匈奴聞風喪膽的將軍,也在武帝初年被匈奴所俘。雖然他憑藉自身的驍勇善戰而脫逃回朝,但全軍覆沒的罪責他無法不承擔起來,隻能被貶為平民,閑在家中數年。不過,李廣畢竟是三朝老將,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那時朝廷正是用人之際,當然得搬出“飛將軍”。雖說上次李廣吃了敗仗,可在匈奴看來,就憑他那次能夠從千軍萬馬中脫逃,這種身手也夠令人恐懼的,因此一聽李廣又回來了,嚇得幾年之內都不敢騷擾大漢。
但正是那句“長江後浪推前浪”,武帝長大成熟,自然就想培養自己的勢利,恰巧新將衛青、霍去病都是“皇親國戚”,便紛紛得寵,這便註定李廣要退出戰場舞台。作家田中芳樹在《中國武將列傳》中說:李廣難以繼續出仕,乃是在進入武帝的時代後,他已經有一定的年歲。武帝這個人非常喜歡外表華麗新鮮的事物,因此光是年紀大這一點,李廣就已經不討武帝喜歡了。
光陰如箭催人老,這句話是至理名言。李廣上了年紀,已經不討武帝的喜歡,而他似乎又很倒黴,以往他雖然常常能迫退匈奴,卻從沒有取上將首級的戰功,時不時還打輸幾仗。這點讓漢武帝對他更不放心,便給他安排到大將軍衛青手下做偏將。這偏將一職正阻礙了李廣立功的機會,因為此職位通常負責牽製敵人,而不是迎戰敵人。在漢朝,將領隻有斬殺敵人首級符合規定數額,才能憑藉戰功被封侯,可李廣的軍隊卻沒有戰功,自然無法官拜侯爵。反而是其弟李蔡因是衛青的下級將領,屢獲戰功,得到侯爵的封位。這一點讓李廣久久不能釋懷,正可以用王維那首《隴頭吟》的四句“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落盡海西頭”來形容。
霍去病在歷史的長河中,如曇花一現,短暫而艷麗,然而卻是這短暫的瞬間,他為大漢拔去了匈奴這根刺,令漢人得以安享百年美夢。他對漢民族作出的貢獻,是用任何言語無法表達的。無怪後世王維、李白、杜甫等詩人紛紛撰寫詩句大讚其驍勇,他的確是一個該萬古銘記的少年英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一首《出塞》,道出月下關外那征戰之事,何等慘烈,隻希望當時能有飛將軍在,胡人哪敢再來犯我河山。他心中一直傾心羨慕的“飛將軍”便是那漢朝的名將李廣。
李廣本是秦時名將李信的後代,世代承襲高超箭術,加之他武藝高強,於文帝、景帝時期多次擊退來犯匈奴,當時隻要李廣駐守的邊驛,匈奴人絲毫不敢進犯,這等威風無人可比。可偏偏就是如此猛將,竟是自刎而死,滿腔熱血鋪撒在邊塞的沙土之上,隨風遠去。一個將軍,並非戰死沙場,而是死於自己的劍下,當真是無限淒涼。
想到自刎而死的將軍,自然少不了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白起,白起因功高蓋主而被秦王逼死,或許在情理之中。而這被匈奴稱為“飛將軍”的李廣,卻隻能歸咎於他生不逢時以及其天生隨散的性格了。
箭可洞穿“石虎”的武將李廣最輝煌的日子不在漢高祖劉邦時期,亦不在迫匈奴的漢武時期,反而是在以文治國的文景兩帝在位期間,這似乎便是他最後落得悲劇命運的緣由所在。
文帝年間,匈奴人大舉侵入蕭關,李廣參軍抗擊匈奴,飛馬騎射,殺敵眾多,官拜中郎。他曾隨文帝出征,衝鋒陷陣、格殺猛獸,勇猛異常。連文帝都忍不住嘆道:“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原來當時漢朝應對匈奴的政策是以守為主,而對於勇猛武將來說,在這個時代也隻能有挨打的分,卻不是衝鋒陷陣、取敵首級。
景帝即位之後,吳楚七國之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抗擊吳楚叛軍。因奪取叛軍帥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顯名。李廣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給他的將軍印。可是按照朝中規定,李廣作為中央政府的軍人,私受諸侯王的封賞是違反軍紀的,所以盡管這次勝仗李廣立了大功,回朝卻沒有得到封賞,被調往地區當太守。
李廣一離開邊境之地,匈奴便終日擾。典國公孫昆邪一見景帝,便號啕大哭:“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景帝一看公孫昆邪哭得那麽傷心,隻好把李廣又調至與匈奴地區接壤的邊境,李廣在擔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太守時期,數次退匈奴,以奮戰而聞名天下。他曾與百人深陷匈奴大軍之中,卻從容應對,以智計令匈奴不敢襲擊他軍隊,這份膽識,一直為後人所稱頌。
到了武帝時期,漢朝對匈奴的政策終於出現了大逆轉,改守為攻。本來這對李廣來說是極好的機遇。但是正如文帝對他的評價,他生錯了時代。文帝時期,他晚生了,而在武帝時期,李廣卻是早生了三十年。
將軍老來誌彌堅,總有輝煌的時刻到來,可李廣並不是幸運的人。任何人都有失敗的時候,李廣也不例外。令匈奴聞風喪膽的將軍,也在武帝初年被匈奴所俘。雖然他憑藉自身的驍勇善戰而脫逃回朝,但全軍覆沒的罪責他無法不承擔起來,隻能被貶為平民,閑在家中數年。不過,李廣畢竟是三朝老將,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那時朝廷正是用人之際,當然得搬出“飛將軍”。雖說上次李廣吃了敗仗,可在匈奴看來,就憑他那次能夠從千軍萬馬中脫逃,這種身手也夠令人恐懼的,因此一聽李廣又回來了,嚇得幾年之內都不敢騷擾大漢。
但正是那句“長江後浪推前浪”,武帝長大成熟,自然就想培養自己的勢利,恰巧新將衛青、霍去病都是“皇親國戚”,便紛紛得寵,這便註定李廣要退出戰場舞台。作家田中芳樹在《中國武將列傳》中說:李廣難以繼續出仕,乃是在進入武帝的時代後,他已經有一定的年歲。武帝這個人非常喜歡外表華麗新鮮的事物,因此光是年紀大這一點,李廣就已經不討武帝喜歡了。
光陰如箭催人老,這句話是至理名言。李廣上了年紀,已經不討武帝的喜歡,而他似乎又很倒黴,以往他雖然常常能迫退匈奴,卻從沒有取上將首級的戰功,時不時還打輸幾仗。這點讓漢武帝對他更不放心,便給他安排到大將軍衛青手下做偏將。這偏將一職正阻礙了李廣立功的機會,因為此職位通常負責牽製敵人,而不是迎戰敵人。在漢朝,將領隻有斬殺敵人首級符合規定數額,才能憑藉戰功被封侯,可李廣的軍隊卻沒有戰功,自然無法官拜侯爵。反而是其弟李蔡因是衛青的下級將領,屢獲戰功,得到侯爵的封位。這一點讓李廣久久不能釋懷,正可以用王維那首《隴頭吟》的四句“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落盡海西頭”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