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和名家一起感受漢朝氣象 作者:邢群麟+付誌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整個建元時期,儒學飽受壓抑,武帝抱負有點施展不開。直到竇太後亡故之後,儒學派頭號擋路石終於不在了。當然我們並不是說竇太後是頑固派,其實她在歷史上的作用,功大於過,是我國歷史上輔佐君王治國的傑出女政治家。隻不過在儒學昌盛的前期反對了一下,其出發點也是為了漢朝基業,實是無可厚非的。竇太後不在之後,儒學才真正開始昌明,此時董仲舒走上了台前,於是武安侯田蚡復出為丞相。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對此有描述:“及竇太後崩,武侯田蚡為丞相,細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天下學士靡然向風矣!”
田蚡上台後第二年,董仲舒寫出了歷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提出了他哲學體係的基本要點,可以歸納概括如下: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春秋大一統,尊王襄夷;建立太學,改革人才拔擢製度,反對任子訾選製,並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在這三策裏暢言時事,縱論古今。《論衡》說:“孝武之時,詔百官對策,董仲舒策文最善。”他廣援儒理而不迂腐,文采絢麗而不浮誇,真可謂文采華麗,辭理嚴正,深得少年天子喜愛。
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八個字,內有幹坤。先肯定君權是神授予的,告示天下皇權之不可侵犯和無所不能。但是又以天象示警,就是說災難或者不正常的天象實際是上天在鞭策、約束帝王的行為。班固在漢書中有敘述:“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這種理論有他一定的好處,就是使得大臣們甚至任何一個人都有機會利用災相天變來勸解君主應法天之德行,實行仁政;君主是應該受上天約束的,不能為所欲為,可以說這是董仲舒天人三策裏比較進步的一麵。這種理論很明顯,對製約皇權是有作用的,也使得儒生有了參政議政的最佳理由,對治理國家來說有利。有意思的是中國歷史上凡是帝王,或者想推翻帝王統治的人,總是會弄出點“天相”出來,比如陳勝、吳廣起義是在魚肚子裏放“大楚興,陳勝王”的紙條,像後來各種起義很多都會整出點事情來,藉助天的名義來做事情。可以說這種潛意識自古以來就有,董仲舒將之條理化,並把它明白地抽象成了理論。
事實上這種理論是很有用的。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漢宣帝、漢元帝、漢成帝、光武帝等幾個皇帝,在出現日食、旱災、蝗災、洪災、地震等災異時,都下罪己詔。後世帝王逢災荒年實行免租減賦、開倉賑災等措施應該就是受天人感應的影響。
春秋大一統,尊王攘夷的思想在董仲舒作品《春秋繁露》中多有介紹。董仲舒心中的理想社會是一個大一統的和諧安定的社會。大一統可以說是他所述《春秋繁露》的根本含義。他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他認為“唯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係之元”,因此,他希望漢武帝成就建立封建大一統帝國的功業。實際上董仲舒所說的“大一統”就是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根本特徵的思想統一。漢武帝採納了這一建議,於是儒學便從此成為官學,上升到至尊的地位,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直至現在。非常有意思的是漢朝的董仲舒和秦朝的李斯同樣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但後者以焚書坑儒來統治文化,而董仲舒則以文化來統治文化。以今人的眼光來看,二者流弊皆深,但是很明顯,董仲舒要“技高一籌”。
董仲舒提出思想之後,還積極推行。他建議設立學校,來宣揚儒家的那套文化。董仲舒反對“郎選”、“任子”和“貨選”等漢代官吏選拔製度,呼籲:“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才而授官,錄德而定位。提倡建立新的人才拔擢製度。認為設學校以廣教化,這是鞏固統治的關鍵堤防。”漢武帝於是從其所議,“立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尤其是改革選拔製度這一條,實際上作用至關重要。漢武帝時人才濟濟,與武帝的知人善用有關係,但是選拔製度也是漢武帝時人才雲集的一個重要保證。
董仲舒還提出“限民名田”“鹽鐵皆歸民”“去奴婢”“薄賦斂、省徭役”等改良主張,在當時是有進步作用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董仲舒的哲學思想,特別是“三綱”與神權的結合,形成一套統治人民的精神枷鎖,對歷史的發展起著不良的影響。後人對其頗有微詞,龐忠甲從政治上否定,幹脆認為歷史上的偽儒首席大師就是董仲舒。他認為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忠君尊王的迷信宗教,以維護專製大一統政權永世其昌的“合法性”,實為一種自上而下的“政教合一(政儒合一)”型社會控製論,一種非常有利於專製君主體製穩定運行的愚民治國方略。
其實學術界對其爭論的焦點還不在政治上的貢獻,而在於其對文化的影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先秦時百花齊放的局麵結束了,文化開始變得單一。近代以來,中國落後於西方之後,部分接受西方思想影響的學者、思想家們,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某種程度上扼殺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中國台灣柏楊先生就曾說:“董仲舒先生的這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皇帝採納後,就成了神聖的’‘國策’‘。一個巨大轉變,在不聲不響中發生,光芒萬丈的思想學術自由的黃金時代,開始夕陽西下。”國民黨愛國元老於右任老先生讀完《史記》後甚至寫出這樣的詩來:“絕大經綸絕大才,罪功不在悔輪台。百家罷後無奇士,永為神州種禍胎。”
田蚡上台後第二年,董仲舒寫出了歷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提出了他哲學體係的基本要點,可以歸納概括如下: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春秋大一統,尊王襄夷;建立太學,改革人才拔擢製度,反對任子訾選製,並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在這三策裏暢言時事,縱論古今。《論衡》說:“孝武之時,詔百官對策,董仲舒策文最善。”他廣援儒理而不迂腐,文采絢麗而不浮誇,真可謂文采華麗,辭理嚴正,深得少年天子喜愛。
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八個字,內有幹坤。先肯定君權是神授予的,告示天下皇權之不可侵犯和無所不能。但是又以天象示警,就是說災難或者不正常的天象實際是上天在鞭策、約束帝王的行為。班固在漢書中有敘述:“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這種理論有他一定的好處,就是使得大臣們甚至任何一個人都有機會利用災相天變來勸解君主應法天之德行,實行仁政;君主是應該受上天約束的,不能為所欲為,可以說這是董仲舒天人三策裏比較進步的一麵。這種理論很明顯,對製約皇權是有作用的,也使得儒生有了參政議政的最佳理由,對治理國家來說有利。有意思的是中國歷史上凡是帝王,或者想推翻帝王統治的人,總是會弄出點“天相”出來,比如陳勝、吳廣起義是在魚肚子裏放“大楚興,陳勝王”的紙條,像後來各種起義很多都會整出點事情來,藉助天的名義來做事情。可以說這種潛意識自古以來就有,董仲舒將之條理化,並把它明白地抽象成了理論。
事實上這種理論是很有用的。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漢宣帝、漢元帝、漢成帝、光武帝等幾個皇帝,在出現日食、旱災、蝗災、洪災、地震等災異時,都下罪己詔。後世帝王逢災荒年實行免租減賦、開倉賑災等措施應該就是受天人感應的影響。
春秋大一統,尊王攘夷的思想在董仲舒作品《春秋繁露》中多有介紹。董仲舒心中的理想社會是一個大一統的和諧安定的社會。大一統可以說是他所述《春秋繁露》的根本含義。他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他認為“唯聖人能屬萬物於一而係之元”,因此,他希望漢武帝成就建立封建大一統帝國的功業。實際上董仲舒所說的“大一統”就是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根本特徵的思想統一。漢武帝採納了這一建議,於是儒學便從此成為官學,上升到至尊的地位,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直至現在。非常有意思的是漢朝的董仲舒和秦朝的李斯同樣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但後者以焚書坑儒來統治文化,而董仲舒則以文化來統治文化。以今人的眼光來看,二者流弊皆深,但是很明顯,董仲舒要“技高一籌”。
董仲舒提出思想之後,還積極推行。他建議設立學校,來宣揚儒家的那套文化。董仲舒反對“郎選”、“任子”和“貨選”等漢代官吏選拔製度,呼籲:“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才而授官,錄德而定位。提倡建立新的人才拔擢製度。認為設學校以廣教化,這是鞏固統治的關鍵堤防。”漢武帝於是從其所議,“立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尤其是改革選拔製度這一條,實際上作用至關重要。漢武帝時人才濟濟,與武帝的知人善用有關係,但是選拔製度也是漢武帝時人才雲集的一個重要保證。
董仲舒還提出“限民名田”“鹽鐵皆歸民”“去奴婢”“薄賦斂、省徭役”等改良主張,在當時是有進步作用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董仲舒的哲學思想,特別是“三綱”與神權的結合,形成一套統治人民的精神枷鎖,對歷史的發展起著不良的影響。後人對其頗有微詞,龐忠甲從政治上否定,幹脆認為歷史上的偽儒首席大師就是董仲舒。他認為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忠君尊王的迷信宗教,以維護專製大一統政權永世其昌的“合法性”,實為一種自上而下的“政教合一(政儒合一)”型社會控製論,一種非常有利於專製君主體製穩定運行的愚民治國方略。
其實學術界對其爭論的焦點還不在政治上的貢獻,而在於其對文化的影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先秦時百花齊放的局麵結束了,文化開始變得單一。近代以來,中國落後於西方之後,部分接受西方思想影響的學者、思想家們,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某種程度上扼殺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中國台灣柏楊先生就曾說:“董仲舒先生的這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皇帝採納後,就成了神聖的’‘國策’‘。一個巨大轉變,在不聲不響中發生,光芒萬丈的思想學術自由的黃金時代,開始夕陽西下。”國民黨愛國元老於右任老先生讀完《史記》後甚至寫出這樣的詩來:“絕大經綸絕大才,罪功不在悔輪台。百家罷後無奇士,永為神州種禍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