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人區,死者是哪個國家的,隻能從他們身上不同的軍服看出來。最近一次即12月18日和19日兩天向德國戰壕發起的毀滅性進攻,對許多還不到20歲的德國士兵來講,是他們生命中的最後2天,在這次進攻中陣亡的德國士兵的臉尚可辨認。
被譽為“工人詩人”的鍋爐製造工亨利希·萊爾施把聖誕節看成是“陣亡弟兄節”,他在戰壕裏寫詩,他的詩至今仍保留著。從文學角度看雖然沒有流傳價值,但是跟那些滿腔仇恨的宮廷禦用詩人的詩相比,萊爾施的詩是體現當時占優勢的士兵內心感受和情緒的文獻資料,正是這種感受和情緒促使產生了短暫的和平:
我們的鐵絲網前早已躺著一個死者,
太陽烤他,風、露冷他,
我每天朝他臉上看,
我越來越覺得,他好像是我的兄弟。[……]
冒著槍林彈雨,我終於在夜晚走近他,
把他——一個陌生的夥伴拖起來掩埋掉。
是我的眼睛看錯了——我的心,你不會錯的,
每個死者都有一張兄弟的臉。
聖誕節前6天,在普盧赫斯泰爾特樹林裏發生的一次襲擊中死了許多人,不僅進攻薩克森陣地失敗,英國炮兵還打中了幾十名自己的士兵。在以後的戰役中,這樣的損失就被看成是友好交火。但這次交火還是一次定向攻擊,隻是當時的方向已經不對了,預定的目標戰壕未擊中。這使那些遠離戰火的大本營統帥們十分驚訝,而戰場上的士兵們一點不感到奇怪。離戰死的英國士兵不到一公裏的地方是大批被打死的、躺在自己的戰壕前的德國兵,因為英國人的機槍一直在掃射,直至前進了幾米後才停止。
打陣地戰時,每一方經常都作這樣的推進嚐試。即使成功了,贏得這幾米的土地等於什麽也沒有得到,因為當敵人反攻的時候一切又重新失去了,首先是那些奉指揮官之命而必須作進攻或反攻的士兵們的生命失去了。對將軍們來說,部隊的士氣比人的生命重要;人的生命對他們毫無意義,因為他們不認識這些生命的擁有者,而將軍們自己卻沒有士氣。士兵們的士氣需要通過晚間突擊隊來增強,而突擊隊的士兵很少生還。幾周以來的事實說明,這種奉命提高士氣,即使取得戰果,實際上也是帶來大量死亡。
第三章 共同掩埋屍體
樹墩子就像這慘不忍睹的景象中殘剩的骨頭,從骨架中伸出來,露在外麵,除此以外就沒有什麽了。在這些樹墩子之間躺著這麽多死者。今天一點沒有風,所以氣味吹不掉,全留在戰場上,在一起吸菸的英國人和德國人對此一點都沒有辦法,但他們至少今天不想再看見這些屍體了,他們要把這些屍體掩埋掉。有的屍體今天才被人看見,因為他們不在士兵們的視野中,而是在地表以下,在莊稼地的水溝裏或凹穴裏。由於今天不開槍,由於今天可以挺直身子無危險地走路,所以活人會時不時突然碰到這些屍體——當然也會嚇一跳。
威斯敏斯特皇家步兵師的士兵p·h·瓊斯就在不經意時碰到過屍體。他爬到戰地防衛牆上,朝德軍陣地走去,準備加入到正在談笑風生和交換物品的人群中去。他經過一個早就被放棄了的戰壕,這個戰壕稍為有點深,所以不為人知,它已經被水淹沒了,說白了,淹沒著陣亡的德國士兵。他們的臉是褐色的,像皮革的顏色,麵頰深深陷了下去,眉毛凍得僵直,眼睛是睜開的,他們令人害怕地直瞪瞪看著水麵。
今天聖誕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他們掩埋掉,不管他們躺在戰場的什麽地方,隻要昨天夜晚實現了和平的地方,都要做這件事,這也是昨天在無人區大家見麵時決定的。今天終於做到了在埋葬死者時不會把自己的命搭進去,這讓人感到輕鬆,所以在簡單的哀悼後大家又高興地笑開了。他們對死太熟悉了,所以不必繼續那麽認真,這是很正常的。對雙方來說,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在開挖新的陣地時挖到前幾個戰役尚未腐爛的殘餘身體,這也是常有的事。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也隻好用腳踢來對待死者的最後尊嚴,這也已習以為常。同樣,他們也習慣了衛生員定期往死者身上撒石灰。
開始時每一方都在致力於掩埋自己同伴的屍體,記下死者的名字,皮夾子及其他私人物品都被取出來集中起來。如果有一方有更多的屍體需要埋葬,那麽另一方就會協助,有可能是英國人幫德國人,也有可能是德國人幫英國人。幫助不僅僅是把鍬借給別人,而是意味著將對方的屍體拖到自己的戰壕前,好讓對方有更多的精力掩埋那邊的屍體。
在掩埋屍體的過程中沒有發生意外事件,這已經是一個小小的奇蹟了,因為按說看到陣亡的同伴,對造成死亡的人的仇恨就會上升。馬爾科姆·布朗認為,真正的、最大的奇蹟是雙方在共同舉行默哀。20年前,他為了寫書而做調查研究時,那些關於掩埋無人區陣亡士兵的報導最讓他感動:“因為在這些哀悼中顯示出,是什麽在真正感動人,那各種各樣把大家送來打仗的口號才是多麽的不重要。”
第6戈登高地兵團的戰爭日記中對一次共同的埋葬行動作了詳細描述,而在第15威斯伐倫步兵兵團的日記中卻隻有廖廖幾行的記載,但確實是這兩個兵團的士兵在互相會麵,共同掩埋死者。怎麽會出現這件事情的,這個故事又是由一件偶然事情引起的。高地兵團的j·埃斯萊蒙特·亞當斯神甫在英軍陣線的後麵,剛剛將一名昨天早上被德軍狙擊手開槍打死的士兵,送至最後的安息地,在回戰壕的路上,他和指揮官科洛內爾·麥克萊恩看見許多士兵,有的坐在地下掩蔽部的沙袋上吸菸,有的已經在無人區和對方的德國士兵聊天。指揮官命令他們立即回去,然而他們不理睬他的命令。
被譽為“工人詩人”的鍋爐製造工亨利希·萊爾施把聖誕節看成是“陣亡弟兄節”,他在戰壕裏寫詩,他的詩至今仍保留著。從文學角度看雖然沒有流傳價值,但是跟那些滿腔仇恨的宮廷禦用詩人的詩相比,萊爾施的詩是體現當時占優勢的士兵內心感受和情緒的文獻資料,正是這種感受和情緒促使產生了短暫的和平:
我們的鐵絲網前早已躺著一個死者,
太陽烤他,風、露冷他,
我每天朝他臉上看,
我越來越覺得,他好像是我的兄弟。[……]
冒著槍林彈雨,我終於在夜晚走近他,
把他——一個陌生的夥伴拖起來掩埋掉。
是我的眼睛看錯了——我的心,你不會錯的,
每個死者都有一張兄弟的臉。
聖誕節前6天,在普盧赫斯泰爾特樹林裏發生的一次襲擊中死了許多人,不僅進攻薩克森陣地失敗,英國炮兵還打中了幾十名自己的士兵。在以後的戰役中,這樣的損失就被看成是友好交火。但這次交火還是一次定向攻擊,隻是當時的方向已經不對了,預定的目標戰壕未擊中。這使那些遠離戰火的大本營統帥們十分驚訝,而戰場上的士兵們一點不感到奇怪。離戰死的英國士兵不到一公裏的地方是大批被打死的、躺在自己的戰壕前的德國兵,因為英國人的機槍一直在掃射,直至前進了幾米後才停止。
打陣地戰時,每一方經常都作這樣的推進嚐試。即使成功了,贏得這幾米的土地等於什麽也沒有得到,因為當敵人反攻的時候一切又重新失去了,首先是那些奉指揮官之命而必須作進攻或反攻的士兵們的生命失去了。對將軍們來說,部隊的士氣比人的生命重要;人的生命對他們毫無意義,因為他們不認識這些生命的擁有者,而將軍們自己卻沒有士氣。士兵們的士氣需要通過晚間突擊隊來增強,而突擊隊的士兵很少生還。幾周以來的事實說明,這種奉命提高士氣,即使取得戰果,實際上也是帶來大量死亡。
第三章 共同掩埋屍體
樹墩子就像這慘不忍睹的景象中殘剩的骨頭,從骨架中伸出來,露在外麵,除此以外就沒有什麽了。在這些樹墩子之間躺著這麽多死者。今天一點沒有風,所以氣味吹不掉,全留在戰場上,在一起吸菸的英國人和德國人對此一點都沒有辦法,但他們至少今天不想再看見這些屍體了,他們要把這些屍體掩埋掉。有的屍體今天才被人看見,因為他們不在士兵們的視野中,而是在地表以下,在莊稼地的水溝裏或凹穴裏。由於今天不開槍,由於今天可以挺直身子無危險地走路,所以活人會時不時突然碰到這些屍體——當然也會嚇一跳。
威斯敏斯特皇家步兵師的士兵p·h·瓊斯就在不經意時碰到過屍體。他爬到戰地防衛牆上,朝德軍陣地走去,準備加入到正在談笑風生和交換物品的人群中去。他經過一個早就被放棄了的戰壕,這個戰壕稍為有點深,所以不為人知,它已經被水淹沒了,說白了,淹沒著陣亡的德國士兵。他們的臉是褐色的,像皮革的顏色,麵頰深深陷了下去,眉毛凍得僵直,眼睛是睜開的,他們令人害怕地直瞪瞪看著水麵。
今天聖誕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他們掩埋掉,不管他們躺在戰場的什麽地方,隻要昨天夜晚實現了和平的地方,都要做這件事,這也是昨天在無人區大家見麵時決定的。今天終於做到了在埋葬死者時不會把自己的命搭進去,這讓人感到輕鬆,所以在簡單的哀悼後大家又高興地笑開了。他們對死太熟悉了,所以不必繼續那麽認真,這是很正常的。對雙方來說,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在開挖新的陣地時挖到前幾個戰役尚未腐爛的殘餘身體,這也是常有的事。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也隻好用腳踢來對待死者的最後尊嚴,這也已習以為常。同樣,他們也習慣了衛生員定期往死者身上撒石灰。
開始時每一方都在致力於掩埋自己同伴的屍體,記下死者的名字,皮夾子及其他私人物品都被取出來集中起來。如果有一方有更多的屍體需要埋葬,那麽另一方就會協助,有可能是英國人幫德國人,也有可能是德國人幫英國人。幫助不僅僅是把鍬借給別人,而是意味著將對方的屍體拖到自己的戰壕前,好讓對方有更多的精力掩埋那邊的屍體。
在掩埋屍體的過程中沒有發生意外事件,這已經是一個小小的奇蹟了,因為按說看到陣亡的同伴,對造成死亡的人的仇恨就會上升。馬爾科姆·布朗認為,真正的、最大的奇蹟是雙方在共同舉行默哀。20年前,他為了寫書而做調查研究時,那些關於掩埋無人區陣亡士兵的報導最讓他感動:“因為在這些哀悼中顯示出,是什麽在真正感動人,那各種各樣把大家送來打仗的口號才是多麽的不重要。”
第6戈登高地兵團的戰爭日記中對一次共同的埋葬行動作了詳細描述,而在第15威斯伐倫步兵兵團的日記中卻隻有廖廖幾行的記載,但確實是這兩個兵團的士兵在互相會麵,共同掩埋死者。怎麽會出現這件事情的,這個故事又是由一件偶然事情引起的。高地兵團的j·埃斯萊蒙特·亞當斯神甫在英軍陣線的後麵,剛剛將一名昨天早上被德軍狙擊手開槍打死的士兵,送至最後的安息地,在回戰壕的路上,他和指揮官科洛內爾·麥克萊恩看見許多士兵,有的坐在地下掩蔽部的沙袋上吸菸,有的已經在無人區和對方的德國士兵聊天。指揮官命令他們立即回去,然而他們不理睬他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