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德國朋友告訴我說,要找到採訪對象的最佳途徑可能還是通過對方能信得過的人來引見,這種引見的角色是各種協會和機構所不願承擔的,因為他們對你的寫作動機並無絲毫認知。這個建議啟發了我,我開始嚐試在朋友圈中尋找引見人。這個過程雖然艱難,但最終證明是有效的。在熱心朋友的幫助下,我終於接觸到了一些願意和我閑扯過去的老兵,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2002年2月舉行的一次老兵座談會。這次座談會是在德國西部的布勞姆貝克市(又稱花山市)舉行的,由當地的退休老市長和他的夫人一手操辦的,主題是《老兵憶“二戰”》。


    以下幾個特點決定了這個座談會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發起者是一位前中國留學生,組織者是一位前德國政治家,到會者是8位前德國軍人。那是一個星期六的上午,8位老人中有7位是自己開汽車前來赴會的,6位正式著裝,打了領帶。他們保持著軍人嚴格守時的習慣,約好的10點鍾剛一到,一群老頭就腳跟腳地進入了會場--組織者老市長家那寬敞潔淨的客廳裏。這些老人在戰爭中的經歷各不相同,其戰時加入的軍種包括了陸、海、空三軍和納粹德國的“第四武裝”黨衛軍。


    圖0-2:2002年2月在布勞姆貝克市的老兵座談會。到會的8位老兵來自“二戰”時期的德國海、陸、空三軍種和黨衛軍,曾分別在西歐、北歐、蘇聯和大西洋海域作戰。照片中這5位老兵全部是正裝出席座談會,而且每個人都準備了一份簡歷。截至本書截稿之時,他們中間有4位已經去世。


    在舉辦老兵座談會之前,細心的老市長建議我把採訪工作分為兩步走。第一步先座談,請大家扼要介紹一下自己的戰爭經歷。第二步再家訪,即根據在座談會上了解的情況,挑出幾個有故事的老兵進行單獨採訪。我接受了他的建議。任何一個老人在回憶過去時都會有無窮無盡的話題,3個小時座談會能提供的時間畢竟太短了。對我來說,除了要在這個座談會了解與會者的各自戰爭經歷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體會相聚氣氛,感受相互關係和觀察共性的東西來獲得一個對老兵的群體印象。座談會的氣氛很平和,除了話題的特殊性以外,它和德國一般的聚會並無二致。原因再簡單不過:對一個外國人來說,德國老兵的世界神秘而遙遠,而對這些戰爭親歷者本身來說,他們是一起參軍、一起打仗、一起被俘、一起重建家園的同一代德國人,說起那段歷史來就像聊家常一樣自然。這次座談會使我對德國“二戰”老兵這個群體有了一個基本判斷:作為德意誌民族延續過程中特殊的一代人,這些老兵們在民族秉性上和他們的前人和後代並無本質上的差異。他們的獨特之處隻在於,特殊的歷史境遇造就了他們特殊的命運。


    由於“二戰”帶給德國軍人個人命運的撞擊過於劇烈,老兵們對那場戰爭的記憶之深刻遠遠超過一般老年人對過去經歷的回顧。盡管時光已經流逝了半個多世紀,但大多數我接觸過的老兵都能隨口說出自己入伍、負傷、被俘和回家的具體日期,詳細到了月份、日子、上午還是下午、晴天還是下雨……


    在我的所有採訪對象中,沒有人為其戰爭經歷而驕傲自豪,也沒有人流露出負罪感。發動戰爭的德國已經付出了足夠代價(其中包括人員的死傷、城鎮的破壞、贖罪式的戰俘勞動、對受害國家的賠償),這使得這些當初在“為國盡職”信念下走向戰場的工人、農民、學生如今的心態十分平和。而他們在對自己曾宣誓效忠過的納粹元首的譴責上所表現出的一致性又使人相信,這些當年的軍人已經真正悟透了專製獨裁和侵略戰爭會給平民帶來何種命運。


    採訪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有時為了一次約好的麵談我要專程驅車數百公裏;有時為了補充材料我要對同一個人多次拜訪(而進入德國人家庭的談話預約經常是很困難的);有時我為了搞清當事人講述的某一場戰役或一個事件,必須在採訪後查詢大量資料……對於我這樣一個工科出生的業餘寫作者來說,投入的壓力是巨大的。我之所以能一直堅持下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我從採訪中獲得一種特殊快感,那是在切入歷史進程時體驗社會發展脈搏的那種感覺。


    在和老兵們的接觸中,我經常能夠聽到他們對自己的孫輩和重孫輩的介紹,這些孩子們有的癡迷於電腦遊戲,有的熱衷於異國時尚,有的成為國際文藝體育明星的追隨者,在價值觀上已遠離他們的祖父或曾祖父而去。而當這些老人向我展示他們祖父母的照片甚至是曾祖父母留下的信件時,我又會被帶進更遠的德國歷史,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鐵血宰相俾斯麥主政的年代,甚至是普魯士王國征戰丹麥、奧地利、法國進而一統德意誌帝國的時期。這是一種從歷史書上無法獲得的對社會延續發展的一種直接觸摸感,它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什麽是人類發展,什麽叫世代更迭。盡管我的觀察比較表麵,而且間接,但我畢竟獲得了一種上下縱觀德國六代、甚至七代人的獨特感受。這對我真正理解德國老兵及其後人(當今德國社會的主宰者)以避免簡單地圖解他們的經歷有著極大的幫助。依據這種感受,我就可以為這本書選擇最能從本質上反映“二戰”時期這一代德國人特質的採訪素材,從而使讀者在增加一些知識的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觸摸到將德意誌人代代相連的那種獨有的民族氣質,而後者往往是認識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思想鑰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德意誌的另一行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朱維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朱維毅並收藏德意誌的另一行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