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門諾爾登費爾德式機關炮,口徑47毫米,折合1.85英寸。
四十二門大炮,其中一部分為諾爾登費爾德式,一部分為上海機器局製造,口徑37毫米,折合1.45英寸。
十門速射機關炮,口徑37毫米,折合1.45英寸。
二十門小口徑的速射機關炮。
三萬支具有最新標記的毛瑟槍和曼裏徹式來福槍。
三萬把刺刀,軍用品及其他。
約值二百五十萬英鎊。
按:上清單,不包括數量巨大的軍用物資。槍與炮,都是那個時代最先進的。英國大使說:曼裏徹式卡賓槍的類型,比供給在華作戰的奧匈部隊的那些卡賓槍甚至更為新式,那些克伯虜大炮絕對比德國人所有的大炮甚至更為新式。不但武器先進,而且數量巨大。八國聯軍入京,僅一萬六千人,拿這些武器,可能武裝兩倍於八國聯軍的中國軍隊,而且還占軍器上的優勢。
好武器睡覺,不知責任在誰。
其三,落後的訓練,低劣的素質,清軍僅可殘民,無力禦辱。
這是一個普遍現象,看庚子年間,清軍與義和團鬥,多能勝之。以聶士成部彈壓拳民為例,基本上每戰必勝,如黃村之戰,落垡之役,皆兵到亂平。但麵對洋人,始則相抗,終則不支。這還是清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部隊。董福祥甘軍,眾逾萬人,攻東交民巷使館。使館守軍僅四百人,攻之月餘,不下,董部死者千人(一說二千人)。清軍之不堪,可見一斑。
下麵,有一個對比性事例,頗有意味。插說數語,留待三思。即在八國聯軍入侵行列裏,有一支“中國軍團”,又稱“華勇營”,隸屬英軍。為英國殖民者1899年組合於山東威海。“華勇營”共四百人,占三千英軍的百分之十三。庚子五月二十五日(6月21日),這支華人勇營由威海乘船赴天津前線,加入“英軍第一軍團”。六月初一(6月27日),該營參加了進攻北洋軍火庫之戰,六月十三日(7月9日),參加了進攻海關署軍火庫之戰,六月十七、十八日(7月13日、14日)參加了總攻天津城之戰。這支全由中國人組成,攻擊中國城,攻殺中國人的部隊“戰功赫赫”。1902年,其中十二人被挑選出來,遠赴英國參加了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庚子之戰,“華勇營”陣亡二十三人,英國威海殖民當局在庚子戰後,特在威海豎了一座中英雙語紀念碑,表彰“華勇營”的功勳。 “華勇營”存在八年,1906年解散。
有人罵他們是偽軍、漢奸。
罵人並不能改變歷史。對比百年前“華勇營”的善戰與“清軍”的不善戰,後來人似乎應該想到國體、政體、軍製、軍法對人的重新塑造。
當中國人空喊“以夷製夷”的時候,西方人早已悄悄地“以華製華”了。用中國人打中國人,這也是一種因勢利導的發明。由此反證的是:中國人,並不固持家國觀念,殖民化,總是從精神奴役起步。
[注釋]
1 宋玉卿《戊壬錄》,羅惇曧《拳變餘聞》互見。
2 宋玉卿《戊壬錄·立儲始末》。
3羅惇曧《庚子國變記》。
4《清史稿·毓賢傳》。
5 《清史稿·德宗紀》。
6許指嚴《十葉野聞·毓屠戶》。
《袁世凱奏議》上冊。
第七篇:忍把血肉築長城
忍把血肉築長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原為《義勇軍進行曲》。那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日軍侵華,山河淪陷,壯士奮起,自保家園,故有“義勇軍”之稱。“義勇軍”誌在抗倭,因而又名“抗日義勇軍”。
考“義勇軍”之名,始見於北宋仁宗朝。《宋史·兵誌四、五》“鄉兵”目下,有詳盡記述。原以為是民間自髮結隊,但看“三丁選一,六丁選二,九丁選三”以及被選入軍還要“涅手背”為記的官方規定,始知“義勇軍”亦非純粹之“民兵”。
“抗日義勇軍”起,田漢為之詩,聶耳為之曲,《義勇軍進行曲》遂響徹中華大地。
戰爭結束,和平實現,大抵是出之居安思危的警誡,這支歌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每每唱到“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一瞬間仍能怒髮衝冠,壯懷激烈。
秦長城,多用土石。
明長城,多用磚石。
民國長城,則用血肉。
這是一種既驚心動魄又無可奈何的偉大。
和平無權嘲笑戰爭。苟活者無權嘲笑犧牲者。
逃避犧牲,這是弱國、弱民的無奈。
甘願犧牲,這是強民、強國的選擇。
雖然我極不情願看到中國的老百姓再用自己的血肉、去壘築那道衛國的長城,但我不敢虛無,不敢遺忘,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關頭,的確是抗日誌士用他們的鬥爭與犧牲,最後挽救了這個國家。
一、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據說,日本的的學校教育中曾有一個蠶吃桑葉的“花絮”。教師指著長長的日本地圖,說這是一條蠶;又指著大大的中國地圖,說這是一片桑葉。蠶吃桑葉,才能長大;而桑葉,就是供蠶一口一口蠶食的。
四十二門大炮,其中一部分為諾爾登費爾德式,一部分為上海機器局製造,口徑37毫米,折合1.45英寸。
十門速射機關炮,口徑37毫米,折合1.45英寸。
二十門小口徑的速射機關炮。
三萬支具有最新標記的毛瑟槍和曼裏徹式來福槍。
三萬把刺刀,軍用品及其他。
約值二百五十萬英鎊。
按:上清單,不包括數量巨大的軍用物資。槍與炮,都是那個時代最先進的。英國大使說:曼裏徹式卡賓槍的類型,比供給在華作戰的奧匈部隊的那些卡賓槍甚至更為新式,那些克伯虜大炮絕對比德國人所有的大炮甚至更為新式。不但武器先進,而且數量巨大。八國聯軍入京,僅一萬六千人,拿這些武器,可能武裝兩倍於八國聯軍的中國軍隊,而且還占軍器上的優勢。
好武器睡覺,不知責任在誰。
其三,落後的訓練,低劣的素質,清軍僅可殘民,無力禦辱。
這是一個普遍現象,看庚子年間,清軍與義和團鬥,多能勝之。以聶士成部彈壓拳民為例,基本上每戰必勝,如黃村之戰,落垡之役,皆兵到亂平。但麵對洋人,始則相抗,終則不支。這還是清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部隊。董福祥甘軍,眾逾萬人,攻東交民巷使館。使館守軍僅四百人,攻之月餘,不下,董部死者千人(一說二千人)。清軍之不堪,可見一斑。
下麵,有一個對比性事例,頗有意味。插說數語,留待三思。即在八國聯軍入侵行列裏,有一支“中國軍團”,又稱“華勇營”,隸屬英軍。為英國殖民者1899年組合於山東威海。“華勇營”共四百人,占三千英軍的百分之十三。庚子五月二十五日(6月21日),這支華人勇營由威海乘船赴天津前線,加入“英軍第一軍團”。六月初一(6月27日),該營參加了進攻北洋軍火庫之戰,六月十三日(7月9日),參加了進攻海關署軍火庫之戰,六月十七、十八日(7月13日、14日)參加了總攻天津城之戰。這支全由中國人組成,攻擊中國城,攻殺中國人的部隊“戰功赫赫”。1902年,其中十二人被挑選出來,遠赴英國參加了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庚子之戰,“華勇營”陣亡二十三人,英國威海殖民當局在庚子戰後,特在威海豎了一座中英雙語紀念碑,表彰“華勇營”的功勳。 “華勇營”存在八年,1906年解散。
有人罵他們是偽軍、漢奸。
罵人並不能改變歷史。對比百年前“華勇營”的善戰與“清軍”的不善戰,後來人似乎應該想到國體、政體、軍製、軍法對人的重新塑造。
當中國人空喊“以夷製夷”的時候,西方人早已悄悄地“以華製華”了。用中國人打中國人,這也是一種因勢利導的發明。由此反證的是:中國人,並不固持家國觀念,殖民化,總是從精神奴役起步。
[注釋]
1 宋玉卿《戊壬錄》,羅惇曧《拳變餘聞》互見。
2 宋玉卿《戊壬錄·立儲始末》。
3羅惇曧《庚子國變記》。
4《清史稿·毓賢傳》。
5 《清史稿·德宗紀》。
6許指嚴《十葉野聞·毓屠戶》。
《袁世凱奏議》上冊。
第七篇:忍把血肉築長城
忍把血肉築長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原為《義勇軍進行曲》。那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日軍侵華,山河淪陷,壯士奮起,自保家園,故有“義勇軍”之稱。“義勇軍”誌在抗倭,因而又名“抗日義勇軍”。
考“義勇軍”之名,始見於北宋仁宗朝。《宋史·兵誌四、五》“鄉兵”目下,有詳盡記述。原以為是民間自髮結隊,但看“三丁選一,六丁選二,九丁選三”以及被選入軍還要“涅手背”為記的官方規定,始知“義勇軍”亦非純粹之“民兵”。
“抗日義勇軍”起,田漢為之詩,聶耳為之曲,《義勇軍進行曲》遂響徹中華大地。
戰爭結束,和平實現,大抵是出之居安思危的警誡,這支歌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每每唱到“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一瞬間仍能怒髮衝冠,壯懷激烈。
秦長城,多用土石。
明長城,多用磚石。
民國長城,則用血肉。
這是一種既驚心動魄又無可奈何的偉大。
和平無權嘲笑戰爭。苟活者無權嘲笑犧牲者。
逃避犧牲,這是弱國、弱民的無奈。
甘願犧牲,這是強民、強國的選擇。
雖然我極不情願看到中國的老百姓再用自己的血肉、去壘築那道衛國的長城,但我不敢虛無,不敢遺忘,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關頭,的確是抗日誌士用他們的鬥爭與犧牲,最後挽救了這個國家。
一、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據說,日本的的學校教育中曾有一個蠶吃桑葉的“花絮”。教師指著長長的日本地圖,說這是一條蠶;又指著大大的中國地圖,說這是一片桑葉。蠶吃桑葉,才能長大;而桑葉,就是供蠶一口一口蠶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