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綸作為清流大吏,還有臨陣脫逃的汙點。炮聲一響,將士殉身,張佩綸則與船政大臣何如璋溜之大吉。張逃到距馬尾三十裏的鼓山彭田鄉,何逃至距馬尾十餘裏的快安。帥逃將奔,一亂百亂,馬尾的失敗由水麵擴大到陸地。戰敗有罪,逃逸有罪,張佩綸自知罪大難逃,所以在馬尾海戰次日電告軍機大臣,表了一個頗為硬氣的態度:“綸罪無可逭,請即奏聞逮治。”
或許是良知復萌,李鴻章向張佩綸伸出援手……但是他改變不了張佩綸的歷史定位。惜哉!
張佩綸逝世,有人戲聯相挽曰:“三品功名丟馬尾,一生艷福仗蛾眉。”·輥·輵·訛 家國不兩全,有得有失,誰也算不清爽!
二、劉永福,一個被誇大的英雄
劉永福,黑旗軍,被流行的中國近代史教科書宣傳為愛國主義的抗法英雄。在本質屬性上確乎如此,但他們的戰績,他們對歷史進程的影響,又確乎是誇大了的。
離鄉背井,流竄境外,劉永福和他的戰士,原本都是具有叛逆色彩的造反者。與現行政權對立著,遊離著,即使逃到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他們與帝王、與國家的敵意或疏離感,仍然是無法排遣的。
劉永福(1837—1917),祖籍廣西博白,生於廣東欽州,史書亦稱其欽州人。因自幼隨父遷居廣西上思,故又有上思人之說。本名劉建業,又名劉義,字淵亭。自幼隨叔父習武,武藝高強。父母亡故後,於二十歲參加天地會起義,率眾隸吳亞忠部,任旗頭。因以七星黑旗為大纛,且與“太平軍”有聯絡,故其部被人稱為“黑旗軍”,或“黑旗長毛”。駐軍歸順州(今廣西靖西),抗擊清政府軍。後戰況不利,率三百人跨界退入越南境內。其時,粵人何均昌占據越南保勝。劉永福黑吃黑,取而代之。在勝保,劉氏黑旗設卡厘稅,儼然地方長官。但他的身份又是十分明確的,在境內,他是“造反者”;在境外,他是“流亡者”,如此而已。·輥·輶·訛
歷史將劉永福推向前台,並成就了他“愛國者”的業績,是在同治十二年(1873)。此前,法國人開市越南西貢,並垂涎全越。為達目的,法人與越南賊首黃崇英勾結,欲以黃氏數萬“黃旗軍”為前驅,地毯式推進。到了同治十二年,法將安鄴率兵攻破越南河內。越南國王遣使詔諭劉永福歸誠,許以功成封爵。劉永福聞命,率黑旗軍自保勝南下,越宣黃光大嶺,繞馳河內,設伏突襲法軍,一戰而斬安鄴。在戰勝的形勢下,法越和談。議和成,越王封劉永福為三宣副提督,轄越境北部的宣光、興化、山西三省。但劉永福的根據地,仍然選在保勝。
中國的流亡者做了越南的官,矛盾隨之產生。劉永福的對立麵是越南駙馬黃佐炎,他以大學士的身份,督師內外。對於劉永福剿滅土匪、安定一方的功勞,多匿而不報。有鑑於此,劉永福出師抗法時,亦負固自雄,六調不至,完全是一付獨立王國、占山為寇的老脾氣。
到了光緒八年(1882)春天,法國軍隊由西貢沿海北上,並於三月攻克越南東京、南定。占領東京後,法人日日增兵,懸萬金購劉永福,懸十萬金取保勝州。在這種壓力下,劉永福坐不穩山大王了,於是向越王請戰。光緒九年(1883),吏部主事唐景崧毛遂自薦,間道赴越,招撫劉永福。唐氏在越南保勝州見劉永福,自陳三策,讓劉永福選擇。
三策分別為:越南為法國逼迫,危在旦夕,誠能據保勝而傳檄諸省,請命中國,假以名號,事成則王,此上策也。次則提全師擊河內,驅法人,中國必能助餉,此中策也。如坐守保勝,事敗而投中國,恐不受,此下策也。
劉永福還算清醒,他說:“微力不足當上策,中策勉為之。”事聞,清朝廷以十萬兩白銀犒其軍,劉永福則入貲清政府,捐了個“遊擊”(從三品)軍職,成為名副其實的跨國將軍。
在中國軍隊越界屯紮(雲南布政使唐炯率部駐保勝,廣西提督黃桂蘭屯諒山)的後援背景下,劉永福率部自保勝赴越南山西,與黃桂蘭籌劃禦敵。他用的仍是老戰術,奇襲河內紙橋,法軍大敗,法將李威利被斬。越王大喜,加封劉永福為一等男。黑旗軍又追擊法軍於河內城下。法軍決堤放水,越人具舟船,幫黑旗軍轉移陣地。
十年間,劉永福兩次馳援河內,迎擊法軍,斬將搴旗,成就了一生功名。究其實,這兩次勝利規模皆不大,攻其不備,突襲而勝,似有運氣的成分。而小戰鬥不能影響戰爭全局,故紙橋戰鬥後,法軍反撲,先後攻占越南之富春、順化、海口,併入據越都河內。法軍約一萬多人,水陸兼程,氣勢洶洶,兵鋒所向,正是越南山西、興安各省。大敵當前,劉永福有些怯陣了。借了越王的退兵令,他也想退守保勝。倒是他的部將扼腕憤痛,這才打消了劉永福的退兵之意。其副將黃守忠的表態,最為堅決:“公毋退保勝,請以全軍付末將守山西,有功公居之,罪歸末將。”
當年十一月,法軍攻破興安省,又攻破山西省。劉永福黑旗軍大潰,退保興化。從這時起,黑旗軍的神話終結了。光緒十年(1884)二月,法軍陷扶良,進攻清軍重要防地北寧。雲貴總督、清軍督師岑毓英遣唐景崧率劉永福全軍赴援。劉永福竟以山西之圍時廣西提督防軍統領黃桂持坐視不救為由,拒不受命。唐景崧力勸,劉永福才勉強出兵。兵至北寧,清防軍已潰。北寧失守,劉永福率部重回興化。後不久,即因軍糧不繼而退屯文盤洲大灘。岑毓英比較賞識劉永福,北寧失守前,曾允黑旗軍擴編至十二營;北寧戰後,即光緒十年八月,岑氏又奏言劉永福可供驅策,於是清廷擢劉永福為“提督”(從一品),賞花翎。
或許是良知復萌,李鴻章向張佩綸伸出援手……但是他改變不了張佩綸的歷史定位。惜哉!
張佩綸逝世,有人戲聯相挽曰:“三品功名丟馬尾,一生艷福仗蛾眉。”·輥·輵·訛 家國不兩全,有得有失,誰也算不清爽!
二、劉永福,一個被誇大的英雄
劉永福,黑旗軍,被流行的中國近代史教科書宣傳為愛國主義的抗法英雄。在本質屬性上確乎如此,但他們的戰績,他們對歷史進程的影響,又確乎是誇大了的。
離鄉背井,流竄境外,劉永福和他的戰士,原本都是具有叛逆色彩的造反者。與現行政權對立著,遊離著,即使逃到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他們與帝王、與國家的敵意或疏離感,仍然是無法排遣的。
劉永福(1837—1917),祖籍廣西博白,生於廣東欽州,史書亦稱其欽州人。因自幼隨父遷居廣西上思,故又有上思人之說。本名劉建業,又名劉義,字淵亭。自幼隨叔父習武,武藝高強。父母亡故後,於二十歲參加天地會起義,率眾隸吳亞忠部,任旗頭。因以七星黑旗為大纛,且與“太平軍”有聯絡,故其部被人稱為“黑旗軍”,或“黑旗長毛”。駐軍歸順州(今廣西靖西),抗擊清政府軍。後戰況不利,率三百人跨界退入越南境內。其時,粵人何均昌占據越南保勝。劉永福黑吃黑,取而代之。在勝保,劉氏黑旗設卡厘稅,儼然地方長官。但他的身份又是十分明確的,在境內,他是“造反者”;在境外,他是“流亡者”,如此而已。·輥·輶·訛
歷史將劉永福推向前台,並成就了他“愛國者”的業績,是在同治十二年(1873)。此前,法國人開市越南西貢,並垂涎全越。為達目的,法人與越南賊首黃崇英勾結,欲以黃氏數萬“黃旗軍”為前驅,地毯式推進。到了同治十二年,法將安鄴率兵攻破越南河內。越南國王遣使詔諭劉永福歸誠,許以功成封爵。劉永福聞命,率黑旗軍自保勝南下,越宣黃光大嶺,繞馳河內,設伏突襲法軍,一戰而斬安鄴。在戰勝的形勢下,法越和談。議和成,越王封劉永福為三宣副提督,轄越境北部的宣光、興化、山西三省。但劉永福的根據地,仍然選在保勝。
中國的流亡者做了越南的官,矛盾隨之產生。劉永福的對立麵是越南駙馬黃佐炎,他以大學士的身份,督師內外。對於劉永福剿滅土匪、安定一方的功勞,多匿而不報。有鑑於此,劉永福出師抗法時,亦負固自雄,六調不至,完全是一付獨立王國、占山為寇的老脾氣。
到了光緒八年(1882)春天,法國軍隊由西貢沿海北上,並於三月攻克越南東京、南定。占領東京後,法人日日增兵,懸萬金購劉永福,懸十萬金取保勝州。在這種壓力下,劉永福坐不穩山大王了,於是向越王請戰。光緒九年(1883),吏部主事唐景崧毛遂自薦,間道赴越,招撫劉永福。唐氏在越南保勝州見劉永福,自陳三策,讓劉永福選擇。
三策分別為:越南為法國逼迫,危在旦夕,誠能據保勝而傳檄諸省,請命中國,假以名號,事成則王,此上策也。次則提全師擊河內,驅法人,中國必能助餉,此中策也。如坐守保勝,事敗而投中國,恐不受,此下策也。
劉永福還算清醒,他說:“微力不足當上策,中策勉為之。”事聞,清朝廷以十萬兩白銀犒其軍,劉永福則入貲清政府,捐了個“遊擊”(從三品)軍職,成為名副其實的跨國將軍。
在中國軍隊越界屯紮(雲南布政使唐炯率部駐保勝,廣西提督黃桂蘭屯諒山)的後援背景下,劉永福率部自保勝赴越南山西,與黃桂蘭籌劃禦敵。他用的仍是老戰術,奇襲河內紙橋,法軍大敗,法將李威利被斬。越王大喜,加封劉永福為一等男。黑旗軍又追擊法軍於河內城下。法軍決堤放水,越人具舟船,幫黑旗軍轉移陣地。
十年間,劉永福兩次馳援河內,迎擊法軍,斬將搴旗,成就了一生功名。究其實,這兩次勝利規模皆不大,攻其不備,突襲而勝,似有運氣的成分。而小戰鬥不能影響戰爭全局,故紙橋戰鬥後,法軍反撲,先後攻占越南之富春、順化、海口,併入據越都河內。法軍約一萬多人,水陸兼程,氣勢洶洶,兵鋒所向,正是越南山西、興安各省。大敵當前,劉永福有些怯陣了。借了越王的退兵令,他也想退守保勝。倒是他的部將扼腕憤痛,這才打消了劉永福的退兵之意。其副將黃守忠的表態,最為堅決:“公毋退保勝,請以全軍付末將守山西,有功公居之,罪歸末將。”
當年十一月,法軍攻破興安省,又攻破山西省。劉永福黑旗軍大潰,退保興化。從這時起,黑旗軍的神話終結了。光緒十年(1884)二月,法軍陷扶良,進攻清軍重要防地北寧。雲貴總督、清軍督師岑毓英遣唐景崧率劉永福全軍赴援。劉永福竟以山西之圍時廣西提督防軍統領黃桂持坐視不救為由,拒不受命。唐景崧力勸,劉永福才勉強出兵。兵至北寧,清防軍已潰。北寧失守,劉永福率部重回興化。後不久,即因軍糧不繼而退屯文盤洲大灘。岑毓英比較賞識劉永福,北寧失守前,曾允黑旗軍擴編至十二營;北寧戰後,即光緒十年八月,岑氏又奏言劉永福可供驅策,於是清廷擢劉永福為“提督”(從一品),賞花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