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方出席者有全權代表璞鼎查、海軍司令巴加、陸軍司令郭富、談判代表麻恭少校、馬儒翰翻譯等人。
討價還價的談判從七月初開始,先在艦上談,後因天熱改在岸上(南京儀鳳門外靜海寺)談,直到七月二十一日(8月26日)璞鼎查等人應邀進入南京城,在上江縣考棚雙方交換和約文本,“和談”才告一段落。而今天的登艦相會,則是為了雙方正式加蓋關防印鑑,簽字畫押。紅印一蓋,大名一簽,中英《江寧條約》即被後人習慣稱呼的《南京條約》遂告生效。
簽字儀式結束,送走了中國官員,那幾個不苟言笑的英國貴族軍人心裏早已樂不可支。一個參與談判的英國軍官在其回憶錄中用大寫的英文字母寫道:china has been conquerd by a woman(中國被一女子征服了)。1
這“女子”,當然是指英國女王亞歷山德娜·維多利亞女士。此時,她二十三歲。中國人想不到,一個窈窕淑女領導下的政府,這個政府派出的一支規模不太大的遠征軍,竟然戰勝了四十倍於自己的中國軍隊,迫使大清皇朝那位萬民仰視的帝王低下他一貫高昂的冠冕。
一、“皇帝”選擇了戰爭
“鴉片戰爭”是英國人發動的侵華戰爭。
本節標題卻用了“皇帝選擇”,可能有冒大不韙之嫌。
在下無意顛倒“侵略”與“被侵略”的歷史關係。
誰如果對近代的中外關係(自然包括中英關係)做一些粗線條的梳理,誰如果跳出單項的歷史譴責或歷史表彰、而具備了一點汲取歷史教訓的理性,他都會對中國人(自然包括“皇帝”)在“鴉片戰爭”中的“戰爭責任”予以正視。承認了昨天的中國人的“戰爭責任”,會讓今天的中國人更有理性、更有智慧;而這,並不妨礙對“鴉片戰爭”進行諸如侵略、被侵略或正義、非正義的界定。
道光皇帝撞上了“鴉片戰爭”。因為“鴉片戰爭”的失敗,這帳,當然要記在道光皇帝名下,於是在後人的成見中,他成了個“光腚惹馬蜂,能惹不能撐”的角兒。
這多少有些誤解或強加。
“序篇”中寫到的那位“綿寧”,即位後改“旻寧”,就是道光皇帝。林清之變,考驗了他的臨事不懼。嘉慶帝誇他“有膽有識,忠孝兼備”,倒是實話。
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嘉慶帝秋獮熱河,駐蹕避暑山莊,因偶感暑氣,高燒不止,竟爾大漸。臨終前,迴光返照,召諸大臣禦榻前托以後事。帝言:嘉慶四年已遵祖宗家法,密立皇次子綿寧為“皇太子”。朕今不起,國不可一日無君,著皇次子智親王綿寧即於行宮即皇帝位。2
綿寧這次亦隨駕秋獮,大悲大哀中受命大任,依然孝思婉約,忠情愴惻,堅持要奉梓宮還京後再即帝位。八月庚戌,綿寧於太和殿即皇帝位,尊嘉慶帝為“仁宗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簡稱“仁宗睿皇帝”。這一年,道光皇帝三十九歲。是清朝入關後十個皇帝中即位年齡第二大者(雍正帝即位時年四十五)。年近不惑,道光帝登基後即以成熟、穩健稱著。
他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例證之一便是即位後一個月,就果斷罷免了嘉慶皇帝十分寵信的首席軍機大臣托津以及班列第二的軍機大臣戴均元;另兩位軍機大臣盧蔭溥、文孚,雖留任,但降四級使用。同時,起用漢族官員如大學士曹振鏞、戶部尚書黃鋮入直軍機。曹振鏞,即是林則徐會試時“座師”。後來林則徐屢獲大用,多是曹振鏞舉薦。“優禮詞臣,迴翔禁近”,是嘉、道年間較為開明的用人氣象;而道光皇帝一掌權,就表現了變更朝政的意向——道光朝出人才,與皇帝有關。
道光帝的節儉與愛民,在清朝諸帝中亦無出其右者。
道光即位後,內務府循舊例為其備禦硯四十方,硯背皆鐫“道光禦用”四字。道光帝認為所備太多,閑置可惜,便命分賜諸王大臣。3
禦用之筆,皆選紫毫之最硬者奏進,筆管上特鐫“天章雲漢”字樣。道光帝認為這種筆又費金,又不合用,廢而勿進;另選外間文人習用的純羊毫、兼毫二種,令加仿製。管上鐫字,亦嫌虛飾,命僅鐫“羊毫”、“兼毫”字樣,以示區別而已。
道光帝有一件黑狐皮端罩(禮服),皮下襯緞稍闊,他命內侍拿出,讓在四周添皮。內務府一算帳,需銀千兩。道光帝知道了,諭令勿改。皇帝的裘服不改,京官效之,襯緞再長、再闊,也不添皮,因而終道光之世的十幾年間,京官們裘皮禮服都皮短袖長,隱不露鋒(毛),無法顯示皮毛之珍、身份之尊。4
最有戲劇性的是,道光帝的套褲在膝蓋處破了一個洞,便命所司補綴一圓綢,俗所謂“雲打掌”。見皇帝如此,大臣亦爭效之,亦於膝蓋處綴一圓綢。某日召見軍機大臣曹振鏞,見其膝上也有“雲打掌”,便問:“汝套褲亦打掌?”曹答:“換新的太貴,故補綴。”道光復問:“汝打掌須銀幾何?”曹曰:“須銀三錢。”道光驚嘆道:“汝外間物太便宜了,我在內府打掌須銀五兩。”其實,外間打個補丁,亦無須三錢,曹振鏞隨口說說而已。但道光帝的節儉之德,畢竟在中國帝王中絕無僅有。後人不可因官吏們迎合偽儉而否定道光帝的惜恤民瘼。
討價還價的談判從七月初開始,先在艦上談,後因天熱改在岸上(南京儀鳳門外靜海寺)談,直到七月二十一日(8月26日)璞鼎查等人應邀進入南京城,在上江縣考棚雙方交換和約文本,“和談”才告一段落。而今天的登艦相會,則是為了雙方正式加蓋關防印鑑,簽字畫押。紅印一蓋,大名一簽,中英《江寧條約》即被後人習慣稱呼的《南京條約》遂告生效。
簽字儀式結束,送走了中國官員,那幾個不苟言笑的英國貴族軍人心裏早已樂不可支。一個參與談判的英國軍官在其回憶錄中用大寫的英文字母寫道:china has been conquerd by a woman(中國被一女子征服了)。1
這“女子”,當然是指英國女王亞歷山德娜·維多利亞女士。此時,她二十三歲。中國人想不到,一個窈窕淑女領導下的政府,這個政府派出的一支規模不太大的遠征軍,竟然戰勝了四十倍於自己的中國軍隊,迫使大清皇朝那位萬民仰視的帝王低下他一貫高昂的冠冕。
一、“皇帝”選擇了戰爭
“鴉片戰爭”是英國人發動的侵華戰爭。
本節標題卻用了“皇帝選擇”,可能有冒大不韙之嫌。
在下無意顛倒“侵略”與“被侵略”的歷史關係。
誰如果對近代的中外關係(自然包括中英關係)做一些粗線條的梳理,誰如果跳出單項的歷史譴責或歷史表彰、而具備了一點汲取歷史教訓的理性,他都會對中國人(自然包括“皇帝”)在“鴉片戰爭”中的“戰爭責任”予以正視。承認了昨天的中國人的“戰爭責任”,會讓今天的中國人更有理性、更有智慧;而這,並不妨礙對“鴉片戰爭”進行諸如侵略、被侵略或正義、非正義的界定。
道光皇帝撞上了“鴉片戰爭”。因為“鴉片戰爭”的失敗,這帳,當然要記在道光皇帝名下,於是在後人的成見中,他成了個“光腚惹馬蜂,能惹不能撐”的角兒。
這多少有些誤解或強加。
“序篇”中寫到的那位“綿寧”,即位後改“旻寧”,就是道光皇帝。林清之變,考驗了他的臨事不懼。嘉慶帝誇他“有膽有識,忠孝兼備”,倒是實話。
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嘉慶帝秋獮熱河,駐蹕避暑山莊,因偶感暑氣,高燒不止,竟爾大漸。臨終前,迴光返照,召諸大臣禦榻前托以後事。帝言:嘉慶四年已遵祖宗家法,密立皇次子綿寧為“皇太子”。朕今不起,國不可一日無君,著皇次子智親王綿寧即於行宮即皇帝位。2
綿寧這次亦隨駕秋獮,大悲大哀中受命大任,依然孝思婉約,忠情愴惻,堅持要奉梓宮還京後再即帝位。八月庚戌,綿寧於太和殿即皇帝位,尊嘉慶帝為“仁宗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簡稱“仁宗睿皇帝”。這一年,道光皇帝三十九歲。是清朝入關後十個皇帝中即位年齡第二大者(雍正帝即位時年四十五)。年近不惑,道光帝登基後即以成熟、穩健稱著。
他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例證之一便是即位後一個月,就果斷罷免了嘉慶皇帝十分寵信的首席軍機大臣托津以及班列第二的軍機大臣戴均元;另兩位軍機大臣盧蔭溥、文孚,雖留任,但降四級使用。同時,起用漢族官員如大學士曹振鏞、戶部尚書黃鋮入直軍機。曹振鏞,即是林則徐會試時“座師”。後來林則徐屢獲大用,多是曹振鏞舉薦。“優禮詞臣,迴翔禁近”,是嘉、道年間較為開明的用人氣象;而道光皇帝一掌權,就表現了變更朝政的意向——道光朝出人才,與皇帝有關。
道光帝的節儉與愛民,在清朝諸帝中亦無出其右者。
道光即位後,內務府循舊例為其備禦硯四十方,硯背皆鐫“道光禦用”四字。道光帝認為所備太多,閑置可惜,便命分賜諸王大臣。3
禦用之筆,皆選紫毫之最硬者奏進,筆管上特鐫“天章雲漢”字樣。道光帝認為這種筆又費金,又不合用,廢而勿進;另選外間文人習用的純羊毫、兼毫二種,令加仿製。管上鐫字,亦嫌虛飾,命僅鐫“羊毫”、“兼毫”字樣,以示區別而已。
道光帝有一件黑狐皮端罩(禮服),皮下襯緞稍闊,他命內侍拿出,讓在四周添皮。內務府一算帳,需銀千兩。道光帝知道了,諭令勿改。皇帝的裘服不改,京官效之,襯緞再長、再闊,也不添皮,因而終道光之世的十幾年間,京官們裘皮禮服都皮短袖長,隱不露鋒(毛),無法顯示皮毛之珍、身份之尊。4
最有戲劇性的是,道光帝的套褲在膝蓋處破了一個洞,便命所司補綴一圓綢,俗所謂“雲打掌”。見皇帝如此,大臣亦爭效之,亦於膝蓋處綴一圓綢。某日召見軍機大臣曹振鏞,見其膝上也有“雲打掌”,便問:“汝套褲亦打掌?”曹答:“換新的太貴,故補綴。”道光復問:“汝打掌須銀幾何?”曹曰:“須銀三錢。”道光驚嘆道:“汝外間物太便宜了,我在內府打掌須銀五兩。”其實,外間打個補丁,亦無須三錢,曹振鏞隨口說說而已。但道光帝的節儉之德,畢竟在中國帝王中絕無僅有。後人不可因官吏們迎合偽儉而否定道光帝的惜恤民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