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創作與欣賞中還有一個問題與此關係密切,那就是所謂“硬傷”問題。什麽是“硬傷”並沒有明確定義。許多科幻愛好者們幹脆把“硬傷”確定為小說裏所有與即有科學知識相矛盾的地方,並且以挑“硬傷”為閱讀樂趣,進而因為一些“硬傷”而否定作品本身的價值。其實,不惟科幻文學,其它類型文學在涉及專業知識時,也會有硬傷問題出現。比如,能不能“戲說”歷史,便成為歷史體裁文學的一個重要問題。但由於科幻文學高度依賴於科學知識,所以硬傷問題成了科幻文學的突出問題。
筆者認為,科幻小說中的硬傷,應該是作者無意識犯的科學錯誤,它和構思無關。比如,某作者在作品裏描寫金星上的太陽象地球上一樣東升西落。讀者在來信中指出,金星與地球自轉相反,太陽在那裏應該西升東落。作者本人看到這個意見後,承認那是自己知識不足導致的錯誤。這便是硬傷的例子。
而在一些科幻作品裏,作者出於藝術上的目的,刻意違反即有的科學知識。比如,凡爾納在《地心遊記》裏,通過“我”的口,講述了正統的地球結構理論,通過這些文字,我們發現凡爾納完全知道地質學上關於地球內部結構的研究成果。而李登布洛克作為標新立異者,堅持地心為空心的理論,並且最終被“實踐檢驗”為正確,是藝術上的虛構。在《首批登上月球的人們》開篇的地方,威爾斯也介紹了當時天文學家對月球的一般結論:無空氣、晝夜溫差巨大、無生命,等等。所以,後來那個有空氣和水,有生命,甚至有超越地球人的智慧的高級生命的月球,完全是作者有意的藝術構造。威爾斯把環形山寫成月球人在月心鑽洞挖出的岩石,並不意味著他自己相信這一點。
前述《重力的使命》一例,克萊門特完全知道這種扁圓星球不存在於真實的太空中。宮岐俊在他的科幻題材卡通作品裏,讓不符合空氣動力學的巨大飛艇滿天飛翔。特德奇昂在《巴比倫塔》中,刻意營造符合古人自然觀,而不符合現代科學知識的背景。這都是從不同創作目的出發,有意違背科學知識的實例。
另一種情況更常見,那便是科幻小說的情節從真實向幻想“跳躍”的過程,既然要描寫並不存在的發現或發明,作者當然不可能遵循既有的科學知識。他們總要從既有的科學知識出發,然後虛筆帶過那個“跳躍”過程,使情節進入虛構的科學世界中。
第五節:奇蹟與“解構”
在科學哲學家眼裏,現有的科學理論都是可以突破,可以發展的。但它們卻不會無緣無故地發展,而是受到了異質現象的衝擊。麵對這些新奇現象,科學家們總會試圖以原有的科學理論去解釋,但到了無法解釋時,便會刺激新理論,新知識的誕生。
並非隻有科學理論才是如此。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看待世界的“理論”,也都習慣於把新奇事件納入舊的觀念體係中去。科學工作者因為“見多識廣”,在觀念的自我突破方麵,比普通人更主動。
在法國作家羅尼的科幻小說《另一個世界》裏,主人公“我”擁有奇特的視力,可以看到空氣中飄浮的奇異生物,而正常人則看不到。“我”生活在封閉落後的波內爾鄉村,被鄰裏們當成怪物。“我”的願望,就是成為科學家研究的對象,任何一個科學家都行。當“我”終於見到科學家凡德那維爾博士時,“我體會到了人類抵達迦南時的那種百感交集的心情——因為得到上帝應允之地而歡喜,也因為被上帝遺棄的命運而恐懼。”《科幻之路六卷》62頁,福建少兒出版社出版。而這位博士確實思想開放,眼光敏銳,開始和“我”共同研究這些奇異現象。
不過,《另一個世界》寫於十九世紀,科學的上升期,科學仍然以神秘而浪漫的氣質展示在世人麵前。而進入二十世紀,科學職業化了,成為“世俗”的一部分。在科幻作品裏,科學工作者往往成為保守的典型。他們要用舊理論容納一切新奇事件。
在《終結者》係列裏,有一個精神病醫生的角色,鮮明地概括了這一特徵。在該係列的第一集中,薩納康拉和未來戰士卡爾雷斯被警方逮捕。由於事情奇怪,警方請這位精神科醫生來作診斷。在影片裏,他表現得十分專業:以非指導性原則,鼓勵卡爾雷斯把他的經歷說下去。但在誠懇的職業外貌下麵,是他對這一事件的完全不接受,把卡爾雷斯和薩納康拉完全當成妄想症患者。在第一集裏,精神病醫生沒有親眼目睹任何一次超現實的事件。而在第二集裏,他在精神病院的走廊上,看到了終結者和液體金屬機器人撥槍對射的場麵。那是他的觀念體係無法“整合”的事件。到了第三集裏,當警察把卡特布魯斯特從墓室裏救出後,精神病醫生又出現了。他完全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裏,看得出,二十多年的時間過去了,他仍然無法理解那個事件。而當他又一次看到終結者時,隻有落荒而逃。
第六節:自然科學的“霸權”
在科學界,自然科學先於社會科學而成熟,由此便產生了對社會科學的岐視。比如,稱自然科學為“硬科學”、精密科學,稱社會科學為“軟科學”。這種表麵中立的稱呼實際上包含著歧視色彩。又比如,將自然科學的結論或方法論直接引入社會科學,以力學、生物學的觀點看待人類社會和心理規律,要求以黑箱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反對“內省法”,等等。
筆者認為,科幻小說中的硬傷,應該是作者無意識犯的科學錯誤,它和構思無關。比如,某作者在作品裏描寫金星上的太陽象地球上一樣東升西落。讀者在來信中指出,金星與地球自轉相反,太陽在那裏應該西升東落。作者本人看到這個意見後,承認那是自己知識不足導致的錯誤。這便是硬傷的例子。
而在一些科幻作品裏,作者出於藝術上的目的,刻意違反即有的科學知識。比如,凡爾納在《地心遊記》裏,通過“我”的口,講述了正統的地球結構理論,通過這些文字,我們發現凡爾納完全知道地質學上關於地球內部結構的研究成果。而李登布洛克作為標新立異者,堅持地心為空心的理論,並且最終被“實踐檢驗”為正確,是藝術上的虛構。在《首批登上月球的人們》開篇的地方,威爾斯也介紹了當時天文學家對月球的一般結論:無空氣、晝夜溫差巨大、無生命,等等。所以,後來那個有空氣和水,有生命,甚至有超越地球人的智慧的高級生命的月球,完全是作者有意的藝術構造。威爾斯把環形山寫成月球人在月心鑽洞挖出的岩石,並不意味著他自己相信這一點。
前述《重力的使命》一例,克萊門特完全知道這種扁圓星球不存在於真實的太空中。宮岐俊在他的科幻題材卡通作品裏,讓不符合空氣動力學的巨大飛艇滿天飛翔。特德奇昂在《巴比倫塔》中,刻意營造符合古人自然觀,而不符合現代科學知識的背景。這都是從不同創作目的出發,有意違背科學知識的實例。
另一種情況更常見,那便是科幻小說的情節從真實向幻想“跳躍”的過程,既然要描寫並不存在的發現或發明,作者當然不可能遵循既有的科學知識。他們總要從既有的科學知識出發,然後虛筆帶過那個“跳躍”過程,使情節進入虛構的科學世界中。
第五節:奇蹟與“解構”
在科學哲學家眼裏,現有的科學理論都是可以突破,可以發展的。但它們卻不會無緣無故地發展,而是受到了異質現象的衝擊。麵對這些新奇現象,科學家們總會試圖以原有的科學理論去解釋,但到了無法解釋時,便會刺激新理論,新知識的誕生。
並非隻有科學理論才是如此。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看待世界的“理論”,也都習慣於把新奇事件納入舊的觀念體係中去。科學工作者因為“見多識廣”,在觀念的自我突破方麵,比普通人更主動。
在法國作家羅尼的科幻小說《另一個世界》裏,主人公“我”擁有奇特的視力,可以看到空氣中飄浮的奇異生物,而正常人則看不到。“我”生活在封閉落後的波內爾鄉村,被鄰裏們當成怪物。“我”的願望,就是成為科學家研究的對象,任何一個科學家都行。當“我”終於見到科學家凡德那維爾博士時,“我體會到了人類抵達迦南時的那種百感交集的心情——因為得到上帝應允之地而歡喜,也因為被上帝遺棄的命運而恐懼。”《科幻之路六卷》62頁,福建少兒出版社出版。而這位博士確實思想開放,眼光敏銳,開始和“我”共同研究這些奇異現象。
不過,《另一個世界》寫於十九世紀,科學的上升期,科學仍然以神秘而浪漫的氣質展示在世人麵前。而進入二十世紀,科學職業化了,成為“世俗”的一部分。在科幻作品裏,科學工作者往往成為保守的典型。他們要用舊理論容納一切新奇事件。
在《終結者》係列裏,有一個精神病醫生的角色,鮮明地概括了這一特徵。在該係列的第一集中,薩納康拉和未來戰士卡爾雷斯被警方逮捕。由於事情奇怪,警方請這位精神科醫生來作診斷。在影片裏,他表現得十分專業:以非指導性原則,鼓勵卡爾雷斯把他的經歷說下去。但在誠懇的職業外貌下麵,是他對這一事件的完全不接受,把卡爾雷斯和薩納康拉完全當成妄想症患者。在第一集裏,精神病醫生沒有親眼目睹任何一次超現實的事件。而在第二集裏,他在精神病院的走廊上,看到了終結者和液體金屬機器人撥槍對射的場麵。那是他的觀念體係無法“整合”的事件。到了第三集裏,當警察把卡特布魯斯特從墓室裏救出後,精神病醫生又出現了。他完全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裏,看得出,二十多年的時間過去了,他仍然無法理解那個事件。而當他又一次看到終結者時,隻有落荒而逃。
第六節:自然科學的“霸權”
在科學界,自然科學先於社會科學而成熟,由此便產生了對社會科學的岐視。比如,稱自然科學為“硬科學”、精密科學,稱社會科學為“軟科學”。這種表麵中立的稱呼實際上包含著歧視色彩。又比如,將自然科學的結論或方法論直接引入社會科學,以力學、生物學的觀點看待人類社會和心理規律,要求以黑箱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反對“內省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