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筆者出於對“類型小說必然大行其道”的預測,認定科學小說必然會形成自己的風格、模式,有自己穩定的讀者和作者。偵探小說描寫司法現實、梁鳳儀的“財經小說”描寫商業現實,其它還有間諜小說、戰爭小說,等等。它們都不超越於現實,為什麽會獨成一體,而有異於一般的文藝小說呢?因為它們的“源文化”賦予它們與眾不同的特質。當然,這個問題要展開來談,恐怕幾十萬字是講不清楚的。
在一部討論科幻小說的著作裏,為什麽要花大量篇幅討論“科學小說”呢?因為它是科幻小說一麵特殊的鏡子。而這麵鏡子越完善,科幻小說越能從中照出自己的本來麵目。
汪誌提倡科學小說已經有四十多年了,而這個門類仍然沒有破土而出,為公眾接受。其原因倒也不難理解。首先便是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一部有影響的科學小說被創作出來。當年錢學森“下達”的任務:您的任務就是認真下功夫寫出第一流的科學小說。限於個人能力,汪誌並沒有完成。而聽到“科學小說”這個概念的其他人,也沒有踴躍參與實踐,多半隻是採取旁觀者的鼓勵態度。反之,科幻小說雖然也尚未形成全社會的影響,但至少有一些立得住的作品,一些有局部影響的作家,保證它的基本生存空間。
汪誌作為科學小說實踐的《無名島上》,不僅誤入了科幻小說領域,在題材上更接近於一般的驚險科幻小說,並且將背景設置在海外。這似乎也有違他在論著中要求的“科學小說作家必須深入生活,了解科技工作者”的初衷。事實上,汪誌所居住的綿陽便是長虹彩電的大本營。在這家曾經位列世界彩電第一的企業裏,絕不乏高層次的科技工作者可以接觸。這些幕後英雄如何在技術層麵上推動長虹的進取?應該是能寫成史詩般作品的大題材。而如果選擇這個身邊的題材,在深入生活和收集資料上,也並不需要汪誌破費太多。他沒有作這個選擇,筆者深感遺憾。
其次,汪誌的交往麵基本局限在科普圈子裏。他介紹科學小說的文章,目標讀者似乎也隻是科普界人士,完全是在科普的語境裏探討問題。這樣很難引起文學界的注意,而那才是科學小說真正能夠生存下去的土壤。
而且,這個狹窄的交往圈子,似乎也使得汪誌的眼界較為封閉。《論科學小說》一書出版於1989年,2004年《科普創作通訊》第四期中,也發表了他的《論科學小說》一文。與十幾年前的觀點一般無二。十幾年裏,不僅它的“強鄰”科幻小說早已麵目一新,而且也有了一些堪稱“科學小說”的實踐。主流文學界如劉為民等人,也已經在研究科學對文學的影響。象清華大學和天津大學這樣的傳統理工科院校,更設置了中文係。這些中文係,天生便是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跨文化交流”的場所。筆者就認識一位清華大學中文係的研究生,堅持研究科幻小說。這些時代發展的成果汪誌似乎仍未接觸到,更為加以利用,殊為遺憾。
不過,無論如何,筆者相信,汪誌的名字將永遠與“科學小說”相伴隨。而“科學小說”本身,也必然會成為一個響亮的名字!
第四卷:科幻的藝術規律 第六章:科幻文學與其它類型文學
下六章前言
第一節、科幻文學與武俠文學
第二節、科幻文學與偵探(推理)小說
第三節:科幻文學與環境文學
下六章前言
在上一章裏,筆者分析了科幻與兩種最接近的類型文學的關係。本章裏,再分析另外一些類型文學:科幻文學與武俠文學、科幻文學與偵探(推理)小說。它們與科幻的關係不那麽緊密,但仍值得一提。
第一節、 科幻文學與武俠文學
這裏的“武俠文學”主要指包括西方的騎士小說、日本的武士小說和中國的武俠小說等類型在內的文學作品。不過,這種以英雄傳奇為主的文學體裁隻是在中國才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所以,也隻有中國科幻作者才受到它的強烈影響。許多中國科幻作者都創作過,或者正計劃創作武俠作品。許多科幻作者兼為武俠文學作者,如香港的倪匡和黃易。
相當一部分科幻文學與幾乎全部的武俠文學都擁有“架空歷史”的特點,都具備英雄主義的精神內涵,都有濃鬱的浪漫主義風格。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交匯點:武俠文學發展到“新派武俠”階段,剔除了舊武俠的鬼神色彩,故事中的奇蹟嚴格限製在“人體潛能”的範圍內。這與剔除了傳統神話故事鬼神色彩的科幻文學十分接近。
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科幻協會的朋友將中國式的武俠文學也算作科幻作品,理由便是,武俠文學中描寫了對人體潛能的幻想。當然,武俠文學畢竟還是與科幻文學完全不同的類型小說,但這種觀點道出了科幻文學與武俠文學的內在聯繫,那就是都在“超現實而不超自然”的界限內展開想像。
武俠文學的本質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超凡的個人武力要成為故事的主要線索,而不是陪襯。比如,福爾摩斯偶爾也有精彩的拳術和劍術,也有“馬車追蹤術”等非凡手段,但他解決問題主要還是靠智力。二是體製外的行俠仗義。俠們必須憑藉自己的良心判斷善惡,而非職業體製。比如,盡管007經常靠武力化險為夷,但他隻是英國情報部門的雇員。他的善惡觀由情報部門確定。所以他不是“俠”。
在一部討論科幻小說的著作裏,為什麽要花大量篇幅討論“科學小說”呢?因為它是科幻小說一麵特殊的鏡子。而這麵鏡子越完善,科幻小說越能從中照出自己的本來麵目。
汪誌提倡科學小說已經有四十多年了,而這個門類仍然沒有破土而出,為公眾接受。其原因倒也不難理解。首先便是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一部有影響的科學小說被創作出來。當年錢學森“下達”的任務:您的任務就是認真下功夫寫出第一流的科學小說。限於個人能力,汪誌並沒有完成。而聽到“科學小說”這個概念的其他人,也沒有踴躍參與實踐,多半隻是採取旁觀者的鼓勵態度。反之,科幻小說雖然也尚未形成全社會的影響,但至少有一些立得住的作品,一些有局部影響的作家,保證它的基本生存空間。
汪誌作為科學小說實踐的《無名島上》,不僅誤入了科幻小說領域,在題材上更接近於一般的驚險科幻小說,並且將背景設置在海外。這似乎也有違他在論著中要求的“科學小說作家必須深入生活,了解科技工作者”的初衷。事實上,汪誌所居住的綿陽便是長虹彩電的大本營。在這家曾經位列世界彩電第一的企業裏,絕不乏高層次的科技工作者可以接觸。這些幕後英雄如何在技術層麵上推動長虹的進取?應該是能寫成史詩般作品的大題材。而如果選擇這個身邊的題材,在深入生活和收集資料上,也並不需要汪誌破費太多。他沒有作這個選擇,筆者深感遺憾。
其次,汪誌的交往麵基本局限在科普圈子裏。他介紹科學小說的文章,目標讀者似乎也隻是科普界人士,完全是在科普的語境裏探討問題。這樣很難引起文學界的注意,而那才是科學小說真正能夠生存下去的土壤。
而且,這個狹窄的交往圈子,似乎也使得汪誌的眼界較為封閉。《論科學小說》一書出版於1989年,2004年《科普創作通訊》第四期中,也發表了他的《論科學小說》一文。與十幾年前的觀點一般無二。十幾年裏,不僅它的“強鄰”科幻小說早已麵目一新,而且也有了一些堪稱“科學小說”的實踐。主流文學界如劉為民等人,也已經在研究科學對文學的影響。象清華大學和天津大學這樣的傳統理工科院校,更設置了中文係。這些中文係,天生便是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跨文化交流”的場所。筆者就認識一位清華大學中文係的研究生,堅持研究科幻小說。這些時代發展的成果汪誌似乎仍未接觸到,更為加以利用,殊為遺憾。
不過,無論如何,筆者相信,汪誌的名字將永遠與“科學小說”相伴隨。而“科學小說”本身,也必然會成為一個響亮的名字!
第四卷:科幻的藝術規律 第六章:科幻文學與其它類型文學
下六章前言
第一節、科幻文學與武俠文學
第二節、科幻文學與偵探(推理)小說
第三節:科幻文學與環境文學
下六章前言
在上一章裏,筆者分析了科幻與兩種最接近的類型文學的關係。本章裏,再分析另外一些類型文學:科幻文學與武俠文學、科幻文學與偵探(推理)小說。它們與科幻的關係不那麽緊密,但仍值得一提。
第一節、 科幻文學與武俠文學
這裏的“武俠文學”主要指包括西方的騎士小說、日本的武士小說和中國的武俠小說等類型在內的文學作品。不過,這種以英雄傳奇為主的文學體裁隻是在中國才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所以,也隻有中國科幻作者才受到它的強烈影響。許多中國科幻作者都創作過,或者正計劃創作武俠作品。許多科幻作者兼為武俠文學作者,如香港的倪匡和黃易。
相當一部分科幻文學與幾乎全部的武俠文學都擁有“架空歷史”的特點,都具備英雄主義的精神內涵,都有濃鬱的浪漫主義風格。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交匯點:武俠文學發展到“新派武俠”階段,剔除了舊武俠的鬼神色彩,故事中的奇蹟嚴格限製在“人體潛能”的範圍內。這與剔除了傳統神話故事鬼神色彩的科幻文學十分接近。
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科幻協會的朋友將中國式的武俠文學也算作科幻作品,理由便是,武俠文學中描寫了對人體潛能的幻想。當然,武俠文學畢竟還是與科幻文學完全不同的類型小說,但這種觀點道出了科幻文學與武俠文學的內在聯繫,那就是都在“超現實而不超自然”的界限內展開想像。
武俠文學的本質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超凡的個人武力要成為故事的主要線索,而不是陪襯。比如,福爾摩斯偶爾也有精彩的拳術和劍術,也有“馬車追蹤術”等非凡手段,但他解決問題主要還是靠智力。二是體製外的行俠仗義。俠們必須憑藉自己的良心判斷善惡,而非職業體製。比如,盡管007經常靠武力化險為夷,但他隻是英國情報部門的雇員。他的善惡觀由情報部門確定。所以他不是“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