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部是《哈裏波特與阿卡茲班的囚徒》。這部電影的主要脈絡,就是一天之內的一次時間旅行。發行時間旅行前的情節中預設了許多伏筆,在時間旅行發生後一一揭示出來。而分身效應和閉合因果完全體現在其中。隻不過時間旅行由技術變成了魔法。


    這兩部作品表明,完全從科幻中形成的時間旅行這個敘事模式,已經擁有了超越科幻的生命力。當然,筆者也曾在《中國科幻文學史》中提到。在小說《西遊補》中,便已經有了時間旅行這種敘事模式的萌芽。隻不過上述兩部電影顯然是直接從科幻作品中吸取的套路。


    “造物反叛”也是科幻文藝中發展出來的敘事模式。從《弗蘭肯斯坦》開始,先後反叛主人的有生化人、機器人、電腦等造物。造物的具體類型千變萬化,但造物威脅造物主,兩者之間的緊張關係卻一脈相承。隻不過,與“時間旅行”相比,“造物反叛”的敘事模式尚未傳到科幻之外。


    還要提請讀者注意的是,筆者在敘事模式的範疇裏討論“時間旅行”和“造物反叛”,意味著隻是把它們當成一種文學因素,而不是科學發明。許多人提到科幻作品中的這些假定時,總想賦予它們科學上的價值。我認為那是不存在的。它們隻有文學上的價值!


    第四卷:科幻的藝術規律 第四章:虛擬背景(1)


    上四章前言


    第一節:什麽是虛擬背景


    第二節:虛擬背景的構造


    第三節:虛擬背景的文學理論價值


    上四章前言


    在第一卷第三編中,筆者用大量篇幅,介紹了科幻作家們創設的藝術天地:地球異境、宇宙風光、未來時代、虛擬世界、異度空間。許多人也曾經談論這些題材,但是大多把它們當成某種科學發現,科學描述。而在《科幻縱覽》中,所有這些內容的理論基礎,就是本章的“虛擬背景”。這個概念不屬於科學,屬於文學。


    似乎文學理論裏,尚未有研究虛擬背景的部分。所以,筆者先介紹一下什麽是虛擬背景,通過實例分析一下虛擬背景的構造,再探討虛擬背景的文學理論價值。另外,第一卷第三編“時空探險”和本章內容是實踐和理論之間的關係。建議大家再回過頭去,將兩部分對照著閱讀。


    第一節:什麽是虛擬背景


    如果一篇科幻小說裏隻存在著一條,或者廖廖幾條自設邏輯,而故事的其它方麵都是“現實”的。這就好比是將一株幻想之苗植入現實土壤裏,看它生長成什麽樣。


    雖然在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中,虛擬背景就已經出現。但相當一部分早期科幻小說是創作於現實環境的土壤中。最初的科幻小說,其背景幾乎不離開當時當地,比如《弗蘭肯斯坦》、《化身博士》、《大炮俱樂部》等等,後來,在一些由偽旅遊小說中,作者開始刻意塑造成不存在的世界。凡爾納在這方麵有突出的表現。從《地心遊記》開始,他便精心構造一個個虛擬舞台,供他的演員們表演。“神秘島”、“機器島”、“加利亞彗星”、“霍斯特國”等等,都是他精心設計的虛擬舞台。即使是《海底兩萬裏》,由於當時海洋科學還處在萌芽階段,這部作品中的“海底世界”隻是凡爾納收集科學成果後加工的一個神奇背景。


    可以把這些作品與《環月旅行》、《征服者羅比爾》進行對比。《環月旅行》對月球表麵的描寫基本符合當時的天文學。僅僅是旅行家飛到月球的背景,凡爾納才“超越”了一次:描寫了一次山火爆發。這部作品的宗旨就是介紹月球知識。而在《征服者羅比爾》中,伴隨著主人公羅比爾週遊世界的飛行,讀者看到了各地風光。它們完全是以現實材料為依據的。而在《機器島》等作品裏,凡爾納隻是拿來現有的科學知識,去建立他自己的世界。


    再後來,威爾斯於《時間旅行》中,一下子把背景推到幾十萬年後。從此,“未來時代”成了科幻小說特有的背景。而任何未來時代都不可能不是虛擬的。與此同時,太空劇則把虛擬背景架設於浩瀚宇宙當中。


    當然,晚近時期,也有一些科幻小說走回歸現實之路。如麥可克萊頓的一些作品。不過,異時異地,甚至象虛擬世界、異度空間等子虛烏有的背景,仍然是科幻作品的主要舞台。


    於是,創作這些作品首先要安排的不是人物、情節,而是背景。這恐怕是科幻作家與現實主義作家相比,多付出的一份勞動吧。不是每篇科幻作品都要求給出虛擬背景。但擁有虛擬背景的那些作品,往往更被科幻愛好者看好。在它們身上,科幻小說的特色體現得更充分。按照科幻作家的觀點就是,能夠在這類作品是體會“上帝造世”的感覺。


    虛擬背景包括什麽?從理論上分析並不複雜。每一個虛擬背景,其實都是大量自設邏輯相互連接構成的。隻不過,從單個自設邏輯的自洽性,到一堆自設邏輯各自的自洽性,它們彼此之間的邏輯關係。作者要安排的對象顯然有質的變化。


    著名文學評論家董鼎山先生分析了科幻小說的這個特點:科學小說的創作技巧與現實生活小說的創作技巧有所不同。我們如要研究科學小說與文學間的關係,這個認識是必要的。重要的一點是:科學小說的行動並不是由故事中的角色所決定,而是由環境所決定。科學小說的情節不是角色所造成的故事,而是環境所造成的故事。讀者的注意力不是被角色性格刻劃及角色行動所吸引,而是被一個完全所不熟悉的世界環境所吸引。對科學小說讀者看來,“不熟悉的”(無論是人是物)才有意思;“熟悉的”(即人類生活與現世界)就變為味同嚼蠟。當然,小說的內容如是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人類行為與事物,便不成為科學小說。在科學小說中,性格的描寫是次要;主要的是新奇環境的描寫。(董鼎山《科學小說與文學》,《讀書》雜誌1981年7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科幻縱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鄭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鄭軍並收藏科幻縱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