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方法是基本理論問題,但又一直夾纏不清。似乎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理論家考證的範圍過於狹窄。既然是研究創作方法,那麽便要把不同創作方法中的代表作平衡地考查一下,再提取出抽象的概念。而目前文學理論家的視野,過於集中在“現實主義”上。實際上是站在現實主義角度評論所有的創作方法。筆者認為,如果文學理論家考查一下科幻作品,對創作方法的研究大有幫助。它就象一麵鏡子,反襯出了其它文學作品中,以往不為人注意的細微之處。


    反過來,筆者在“科幻縱覽總前言”裏對“科幻文學”下的定義,實際上便是從創作方法,而不是從題材、內容上著手概括的。“science fiction”應該翻譯成“科幻小說”還是“科學小說”?在科幻界裏一直有爭論,中國科幻史上也確實先後存在著這兩種翻譯。但是,在英文中,小說的對應詞彙並不是“fiction”,而是“novel”。“novel”近於中國史的稗史,既含新奇之意,又有非正史的暗示,此字似極適當於解釋近代的小說。“fiction”的意思比“novel”又廣泛一些,它是泛指一切想像的創作,而指明出一類文藝,在這一類文藝下的不必一定是小說;自然由習慣上,戲劇與詩藝是自成一類的,其實以性質言,它們也似乎應在“fiction”之下。


    所以,“fiction”應是“虛構”的意思。而“science fiction”最貼切的翻譯,就是《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科學幻想小說”的詞條,在那裏,它被翻譯成“合乎科學的虛構”。無論“科幻小說”還是“科學小說”,都是從內容、從題材入手。而後麵這個翻譯,則是從創作方法入手。雖然最初的科幻作品確實隻以科學為題材,主人公都是科學家。但發展到現在,三教九流都已經成為科幻作品的主人公,涉及不涉及科學也不再是科幻作品的本質特點。科幻之所以為科幻,更多地要從創作方法上尋找。而“科幻”這個詞,現在也逐漸寬泛化,演變成一種方法。


    第四卷:科幻的藝術規律 第二章:創作方法研究(2-1)


    第二節:以科幻為鏡分析創作方法


    什麽是創作方法呢?筆者給出這樣的定義:作者通過將文學作品中的邏輯與客觀世界的邏輯建立一定的匹配關係,以達到特定的藝術表現效果。


    要理解這個概念,先要理解三個“世界”的關係。首先是客觀世界。存在著惟一的客觀世界,它不以我們的意誌為轉移,是我們認識和實踐的對象。生活在今天的人們,至少是其中受過現代科學教育的人,都會有上麵這個的共識。這也是討論創作方法的出發點。


    同時,沒有人可以完全地認識這個世界。他隻能認識世界的一部分,並且,正確的認識和錯誤的認識夾纏在一起,形成他的主觀世界、內心世界。任何兩個人之間的內心世界都不同。兩個作家之間,或者作者和讀者之間,內心世界也是完全不同的。


    這是區別,是人與人之間產生交流障礙的根本原因。絕大部分人並不知道自己隻是生活在主觀世界裏,而並沒有完全理解外部世界。於是,他自認為已經看到了整個世界的本來麵目,已經理解了它的全部規律。宮刑後的司馬光為什麽長鬍子?所有文學作品中的“硬傷”為什麽能夠存在?因為在作者的主觀世界裏,事物就是這樣的。也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很愛看某部作品,成年才後再看就覺得它虛假。作品並沒有變,變化的正是他的主觀世界。


    第三個世界,是單個藝術作品裏的虛構世界。不要以為,隻有科幻小說、奇幻小說裏的世界是虛構的,任何一部小說,任何一個電影裏的世界都是虛構的。是作者根據自己的內心世界虛構的。瓊瑤愛情小說裏的世界是真實的嗎?不是,隻是她對真實世界的個人理解。《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描寫的是天津平房區居民的真實生活嗎?不是,隻是描寫了作者對這些居民生活的個人認識。


    而即使同一個作者,擁有同樣的主觀世界,但他在不同作品裏虛構的藝術世界也完全不同。


    於是,三個世界可以組成這樣的關係:作者在客觀世界的影響下,形成自己的主觀世界。他又以主觀世界為依據,虛構出單個作品中的藝術世界。讀者在閱讀時,則是把這個藝術世界與自己的主觀世界對照,進行理解和消化。


    作者的主觀世界


    客觀世界 單個作品中虛構的藝術世界


    讀者的主觀世界


    而在這四個關係中,創作方法屬於第二部分,是作者的主觀世界和虛構的藝術世界之間的關係。


    傳統文論並非沒有研究這些對映關係。不過,他們隻提到“作者”和“讀者”,未進一步明確是“作者”、“讀者”的內心世界。另外,將小說文本的整體,而不是其中那個藝術世界的邏輯性作為其中一極。於是,便構造了如下的關係圖形:


    作者


    世界 文本


    讀者


    在此基礎上,將不同流派的文論放到這四組關係當中。


    筆者所繪製的關係圖,與上述關係圖在本質上沒有區別,隻是更深入了一步。首先,直接對文藝創作和欣賞起作用的是作者、讀者的內心世界,而非他們的生理、社會特點。作者、讀者的生理特點,文論家不大會去研究。但他們的社會屬性,他們來自哪個階級、出自什麽文化背景、等等,相當長時間內竟然成為文論的主要內容。其實,即使一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也會寫出風格完全不同的作品。即使是同班同學,對文學作品也是各有所好。所以,作者、讀者的社會身份再重要,沒有他的心理特點更重要。隻不過,研究一個人的社會特點,畢竟比研究他的心理特點要容易得多。但是難與易的標準,絕不能超過真與假的標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科幻縱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鄭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鄭軍並收藏科幻縱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