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背景下,台灣科幻文學以自己的特色開始起步。與大陸科幻最大的區別在於台灣科幻沒有科普創作的淵源,完全萌發於文學陣營,這也使台灣科幻在發展上少了許多包袱。
1956年,台灣作者趙滋蕃在香港創作了《飛碟征空》、《月亮上看地球》、《太空歷險記》等具有科幻風格的作品。這是可以追溯到的台灣最早的科幻作品。不過,台灣科幻界普遍承認的第一篇科幻小說是女作家張曉風的《潘渡娜》,1968年發表於《中國時報》。《潘渡娜》是“潘多拉”一詞的台灣譯法。和同樣由女作家寫下的世界科幻文學開山之作《弗蘭肯斯坦》頗為類似,《潘渡娜》講的也是人造人的悲劇故事。出生於1941年的張曉風是台灣著名散文家。《潘渡娜》文筆優美、哀婉動人。不過,畢竟是創始之作,在科幻本身的特色方麵挖掘得不夠深入。
稍後,張係國和黃海開始科幻創作,被稱為台灣科幻的兩大元老。台灣其他的科幻作者還有鄭文豪、葉言都、平路、林耀德、黃凡、駱伯迪、等人。網絡時代開啟後,又有“怒加”等網絡科幻作者進入這個領域。
台灣科幻的主要作品有《綠蜻蜓》、《雙星浮沉錄》、《混沌初開》、《傷逝者》等等。其中,葉言都在《高卡檔案》中以檔案作為敘述手段,作了有意義的文體實驗。該作品將“重男輕女”這個農業社會的普遍問題以科幻的方式進行誇張,其思想主題也較為獨特。
宋澤萊也是台灣科幻的一名重要作者。宋澤萊出生於一九五二年,本名廖偉竣,台灣雲林人。宋澤萊是台灣文學界少有的寫作天才之一,大學時代就寫了三本心理學色彩濃厚的現代主義小說。1985年出版了災難題材的長篇科幻小說《廢墟台灣》。該作品以倒敘的方式,通過“廢墟台灣”中的一部日記,描寫環境汙染和政治動亂毀滅台灣的全過程。宋澤萊曾獲時報文學獎小說推薦獎、聯合報文學獎小說獎等獎項。
1981年,台灣科幻文學的主要倡導者張之傑主持創辦了《科幻文學》雜誌。但僅發行一期就停刊了。張之傑後來任《科學月刊》主編,在該刊物上經常編發介紹科幻文藝的文章。
1990年,在張係國的籌劃下,另一個科幻園地《幻象》在台灣創刊。該刊每期多達三百頁,內容十分豐富。《幻象》與大陸科幻界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經常發表大陸科幻作家的作品,還創辦了麵向兩岸三地的“世界華人科幻文學獎”。不過,由於經費和發行問題,該刊也僅堅持了兩年便停刊了。現在我們還能從網上找到《幻象》的網站。
九十年代末,在網絡企業大潮中,葉李華曾經引入台幣五百萬元資金,搞起了宣傳科學和科幻的“科科網”,是兩岸三地惟一以科幻為主題的專業網站。但很快便因為資金不繼而關閉了。2001年,通過葉李華的組織,台積電等大企業的資助下,台灣科幻圈同仁舉辦了“倪匡科幻獎”徵文,麵向短篇科幻小說和科幻評論文章。迄今為止已經成功舉辦了兩屆。該獎的短篇小說首獎達到二十五萬新台幣(約合六萬餘元人民幣),即使在台灣地區文學界裏也是很高的。這個徵文吸引了兩岸三地許多作家參加。
台灣科幻文學作者比香港多,雖未有人獲得如倪匡那樣的成功,但文學素質普遍高超。社會活動能力強。正是香港科幻所缺乏的“中產階級”。七十年代開始,這些作者即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切磋交流。這與大陸科幻界頗為相似。
台灣科幻作家們大多擁有中華文化的情懷,在作品裏表達了對中國強盛未來的希望。由於基本都出身於文學陣營,台灣科幻作家從一開始便具有足夠的藝術自覺性,發展在更為文學化的軌道上。
自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台灣科幻界便與大陸科幻界建立聯繫,黃海曾於1988年來到大陸,與葉永烈會麵。薑雲生則是大陸方麵介紹台灣科幻的主要人物。《幻象》雜誌創辦後,葉永烈還曾擔任編委。大陸和台灣作家互相將對方作品介紹給本地出版社,擴大影響。台灣黃海、張係國等人的作品在大陸出版。大陸作家王晉康、劉慈欣、鄭軍、劉相輝等人的作品都在台灣出版。進入21世紀後,網際網路的普及更方便了兩岸科幻作家間的聯繫。
由於繁文版市場的相對狹小,以及市場開拓能力不足,自《幻像》停刊後,台灣科幻界暫時失去了凝聚力。目前處於比較分散和停滯的階段。
第二節:拓荒人張係國
1968年年,台灣工程師,控製論專家張係國發表了《超人列傳》。轟動一時。張係國1944年出生於重慶,在台灣長大。《超人列傳》一步到位,完全切入了當時世界科幻的主流,對科技發展扭曲人性的陰暗未來作了警示性的描寫。而作者在這篇小說裏表現出來的幽默恢諧也成為以後張係國科幻小說的特色。
1976年開始,張係國以“醒石”為筆名,在台灣《聯合報》副刊主持科幻小說精選專欄。為台灣科幻的發展大聲疾呼。張係國以“呼回世界”為背景,創作了“太空劇”式的長篇科幻小說《城》係列,包括《五玉碟》、《龍城飛將》、《一羽毛》三部。另外,包括在《星雲組曲》裏的一些短篇也同樣以“呼回世界”為背景。該係列在太空中構造了一個近乎中世紀的社會,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種種弊端擺在這個舞台上諷刺鞭笞,別有趣味。該係列作品堪稱是台灣科幻小說的代表作。也是中文科幻“太空劇”題材的佳作。
1956年,台灣作者趙滋蕃在香港創作了《飛碟征空》、《月亮上看地球》、《太空歷險記》等具有科幻風格的作品。這是可以追溯到的台灣最早的科幻作品。不過,台灣科幻界普遍承認的第一篇科幻小說是女作家張曉風的《潘渡娜》,1968年發表於《中國時報》。《潘渡娜》是“潘多拉”一詞的台灣譯法。和同樣由女作家寫下的世界科幻文學開山之作《弗蘭肯斯坦》頗為類似,《潘渡娜》講的也是人造人的悲劇故事。出生於1941年的張曉風是台灣著名散文家。《潘渡娜》文筆優美、哀婉動人。不過,畢竟是創始之作,在科幻本身的特色方麵挖掘得不夠深入。
稍後,張係國和黃海開始科幻創作,被稱為台灣科幻的兩大元老。台灣其他的科幻作者還有鄭文豪、葉言都、平路、林耀德、黃凡、駱伯迪、等人。網絡時代開啟後,又有“怒加”等網絡科幻作者進入這個領域。
台灣科幻的主要作品有《綠蜻蜓》、《雙星浮沉錄》、《混沌初開》、《傷逝者》等等。其中,葉言都在《高卡檔案》中以檔案作為敘述手段,作了有意義的文體實驗。該作品將“重男輕女”這個農業社會的普遍問題以科幻的方式進行誇張,其思想主題也較為獨特。
宋澤萊也是台灣科幻的一名重要作者。宋澤萊出生於一九五二年,本名廖偉竣,台灣雲林人。宋澤萊是台灣文學界少有的寫作天才之一,大學時代就寫了三本心理學色彩濃厚的現代主義小說。1985年出版了災難題材的長篇科幻小說《廢墟台灣》。該作品以倒敘的方式,通過“廢墟台灣”中的一部日記,描寫環境汙染和政治動亂毀滅台灣的全過程。宋澤萊曾獲時報文學獎小說推薦獎、聯合報文學獎小說獎等獎項。
1981年,台灣科幻文學的主要倡導者張之傑主持創辦了《科幻文學》雜誌。但僅發行一期就停刊了。張之傑後來任《科學月刊》主編,在該刊物上經常編發介紹科幻文藝的文章。
1990年,在張係國的籌劃下,另一個科幻園地《幻象》在台灣創刊。該刊每期多達三百頁,內容十分豐富。《幻象》與大陸科幻界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經常發表大陸科幻作家的作品,還創辦了麵向兩岸三地的“世界華人科幻文學獎”。不過,由於經費和發行問題,該刊也僅堅持了兩年便停刊了。現在我們還能從網上找到《幻象》的網站。
九十年代末,在網絡企業大潮中,葉李華曾經引入台幣五百萬元資金,搞起了宣傳科學和科幻的“科科網”,是兩岸三地惟一以科幻為主題的專業網站。但很快便因為資金不繼而關閉了。2001年,通過葉李華的組織,台積電等大企業的資助下,台灣科幻圈同仁舉辦了“倪匡科幻獎”徵文,麵向短篇科幻小說和科幻評論文章。迄今為止已經成功舉辦了兩屆。該獎的短篇小說首獎達到二十五萬新台幣(約合六萬餘元人民幣),即使在台灣地區文學界裏也是很高的。這個徵文吸引了兩岸三地許多作家參加。
台灣科幻文學作者比香港多,雖未有人獲得如倪匡那樣的成功,但文學素質普遍高超。社會活動能力強。正是香港科幻所缺乏的“中產階級”。七十年代開始,這些作者即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切磋交流。這與大陸科幻界頗為相似。
台灣科幻作家們大多擁有中華文化的情懷,在作品裏表達了對中國強盛未來的希望。由於基本都出身於文學陣營,台灣科幻作家從一開始便具有足夠的藝術自覺性,發展在更為文學化的軌道上。
自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台灣科幻界便與大陸科幻界建立聯繫,黃海曾於1988年來到大陸,與葉永烈會麵。薑雲生則是大陸方麵介紹台灣科幻的主要人物。《幻象》雜誌創辦後,葉永烈還曾擔任編委。大陸和台灣作家互相將對方作品介紹給本地出版社,擴大影響。台灣黃海、張係國等人的作品在大陸出版。大陸作家王晉康、劉慈欣、鄭軍、劉相輝等人的作品都在台灣出版。進入21世紀後,網際網路的普及更方便了兩岸科幻作家間的聯繫。
由於繁文版市場的相對狹小,以及市場開拓能力不足,自《幻像》停刊後,台灣科幻界暫時失去了凝聚力。目前處於比較分散和停滯的階段。
第二節:拓荒人張係國
1968年年,台灣工程師,控製論專家張係國發表了《超人列傳》。轟動一時。張係國1944年出生於重慶,在台灣長大。《超人列傳》一步到位,完全切入了當時世界科幻的主流,對科技發展扭曲人性的陰暗未來作了警示性的描寫。而作者在這篇小說裏表現出來的幽默恢諧也成為以後張係國科幻小說的特色。
1976年開始,張係國以“醒石”為筆名,在台灣《聯合報》副刊主持科幻小說精選專欄。為台灣科幻的發展大聲疾呼。張係國以“呼回世界”為背景,創作了“太空劇”式的長篇科幻小說《城》係列,包括《五玉碟》、《龍城飛將》、《一羽毛》三部。另外,包括在《星雲組曲》裏的一些短篇也同樣以“呼回世界”為背景。該係列在太空中構造了一個近乎中世紀的社會,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種種弊端擺在這個舞台上諷刺鞭笞,別有趣味。該係列作品堪稱是台灣科幻小說的代表作。也是中文科幻“太空劇”題材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