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中國科幻文學史 第一章:歷史長河尋科幻(2)
第二節:神話作品中的科幻萌芽
明代中葉,中國產生了古典浪漫主義的巔峰之作《西遊記》。科幻界的許多人士將這部巨著視為科幻文學在中國古代的先驅。那些談及中國科幻淵源的文字,多數要說到這部傑作。不過,那種觀點的出發點,是以幻想,而不是科學作為科幻文藝的本質。《西遊記》本質上是一部小說,它在當代文學中的“正嗣”,應該是現代魔幻小說,或者用近幾年流行的術語講,是奇幻文學。
當然,雖然本質屬於不同,但《西遊記》的創作思想與科幻文學也有某些相通之處。最重要的一點,是作者自行構造了一個完整的幻想世界。在《西遊記》之前,中國民間雖然有大量的神仙傳說,佛道兩教在傳播時也構造有自己的神佛體係,但《西遊記》則是神佛體係的集大成者。它表現了作者的背景構造能力。在《西遊記》出現以後創作的浪漫主義作品,有許多都以這本書的神仙世界為背景。而現代科幻小說,一個基本的藝術性質,就是作者對虛擬背景的獨立構造。
其次,作品中一些具體構思與當今的科學技術和科幻文學的題材有類比之處。如千裏眼、順風耳可以類比成對雷達、電視;用毫毛變成化身可以類比成克隆技術等。但作者完全無意把這些情節限製在自然觀的範圍內,所以我們不能直接把它們視作科幻情節。
《西遊記》獲得巨大影響後,那嚴密宏大的背景,吸引一些文人出於興趣,相繼為其創作續篇和仿作。包括《後西遊記》、《西遊補》、《四遊記》、《續西遊記》等許多篇目(直到現代,童恩正和劉興詩兩位科幻作家還寫過續傳)。其中明人董說的《西遊補》比原著更接近科幻小說。在這部作者二十一歲創作的幻想作品裏,孫悟空進入“鯖魚世界”,親睹了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經典時刻和代表人物,如楚伯虞姬、奸相秦檜等,實際上,那是時間旅行題材的樸素構思。
第三節:東方的偽旅行小說——《鏡花緣》
從1790年到1820年,清期文人李汝珍用了近三十年時間,創作了中國自己的“偽旅遊小說”《鏡花緣》。當然,作者不可能了解到西方的此類作品,《鏡花緣》的誕生隻是說明,各國文學史上都會出現相同的一頁。
李汝珍(約1763——1830)字鬆石,直隸大興人。雖然博古通今,但和莆鬆齡一樣,得不到功名。隻好在鄉間以寫小說作為精神寄託。當時,清朝已經大開洋禁。中國人得以與西方通商。這些既使《鏡花緣》罕見地以航海為背景,又使其中滲透了開放和民主的色彩。在那個時代,這種作品顯然不會給作者帶來任何經濟與功名的好處。
《鏡花緣》本想寫到二百回,但隻完成了一半。在這部傑作裏,作者將背景設置在唐武則天時代,以主人公唐敖和重要人物林之洋為線索,虛構了四十多個海外世界。有外形醜陋但文明進步的黑齒國、前後各一麵的兩麵人國、身量奇高臉皮極厚的長人國。也有形態上與人類一般,但在社會規範上與現實世界完全相反的君子國、女兒國,等等。和《格列佛遊記》類似,作者構造出形形色色的異類文化,並非隻為了獵奇,而是意在反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作者用遊記的筆法描寫這些幻想世界,喑合科幻文學的基本原則。除了開始部分略有仙法巫術成份外,整部作品是在自然觀指導下完成的。
不過,《鏡花緣》完成之時,也是《弗蘭肯斯坦》誕生之際。與同類題材的《格列佛遊記》則有一百多年的距離。科學在這部作品裏,仍然沒有出場。不僅遠不及《弗蘭肯斯坦》,與直接談論過科學(盡管是在批評科學)的《格列佛遊記》也稍有距離。三部作品之間的時代差異,可以側麵反映當時中國社會在接受科學思想方麵,與西方國家的時代距離。
第三卷:中國科幻文學史 第二章:晚清科幻的偉大探索(1)
二章前言
第一節:謂有源頭海外來
第二節:破曉之作——《月球殖民地小說》
第三節:其它晚清科幻小說
二章前言
這幾年,陸續有一些在大學中文係任教,或者讀研究生的朋友找到我,要求我幫助他們尋找材料,從事科幻小說方麵的研究。而他們所選的課題,無一例外是晚清科幻小說!與學術界的情況相反,這一時代的科幻作品遠在普通讀者,普通科幻迷之外。當一個科幻迷聽說,中國還有用文言文寫成的科幻小說,最初反應就是大吃一驚。
雖然中國本土自古便有科幻萌芽,但中國科幻真正起步,源頭來自海外。1904年,中國科幻的破曉之作——《月球殖民地小說》開始連載。同時,還有不少作者創作了其它晚清科幻代表作
有關晚清科幻小說,目前有幾個版本可供研究者參考。一是葉永烈主編的《中國科幻小說世紀回眸叢書第一卷》。該卷分前後兩部分,前麵的“萌芽期”即指清末科幻小說。共收錄十篇清末科幻小說。葉永烈是中國早期科幻文學史研究的開創者,並為之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礎。
二是於潤琦主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的《清末民初小說書係科學卷》。此書收錄了十幾篇當時有代表性的科幻小說。於潤琦還在全套書的總序中用一段文字專門介紹了“科學小說”,即科幻小說。該書把晚清科幻小說放在當時整個小說發展大背景下進行編輯,並且收錄大量短篇科幻,這是它的特點。不過,該選集裏沒有收錄《月球殖民地小說》,於的序文也把中國科幻小說的起源定為《新法螺先生譚》,顯然是沒有見到葉永烈八十年代的研究成果。
第二節:神話作品中的科幻萌芽
明代中葉,中國產生了古典浪漫主義的巔峰之作《西遊記》。科幻界的許多人士將這部巨著視為科幻文學在中國古代的先驅。那些談及中國科幻淵源的文字,多數要說到這部傑作。不過,那種觀點的出發點,是以幻想,而不是科學作為科幻文藝的本質。《西遊記》本質上是一部小說,它在當代文學中的“正嗣”,應該是現代魔幻小說,或者用近幾年流行的術語講,是奇幻文學。
當然,雖然本質屬於不同,但《西遊記》的創作思想與科幻文學也有某些相通之處。最重要的一點,是作者自行構造了一個完整的幻想世界。在《西遊記》之前,中國民間雖然有大量的神仙傳說,佛道兩教在傳播時也構造有自己的神佛體係,但《西遊記》則是神佛體係的集大成者。它表現了作者的背景構造能力。在《西遊記》出現以後創作的浪漫主義作品,有許多都以這本書的神仙世界為背景。而現代科幻小說,一個基本的藝術性質,就是作者對虛擬背景的獨立構造。
其次,作品中一些具體構思與當今的科學技術和科幻文學的題材有類比之處。如千裏眼、順風耳可以類比成對雷達、電視;用毫毛變成化身可以類比成克隆技術等。但作者完全無意把這些情節限製在自然觀的範圍內,所以我們不能直接把它們視作科幻情節。
《西遊記》獲得巨大影響後,那嚴密宏大的背景,吸引一些文人出於興趣,相繼為其創作續篇和仿作。包括《後西遊記》、《西遊補》、《四遊記》、《續西遊記》等許多篇目(直到現代,童恩正和劉興詩兩位科幻作家還寫過續傳)。其中明人董說的《西遊補》比原著更接近科幻小說。在這部作者二十一歲創作的幻想作品裏,孫悟空進入“鯖魚世界”,親睹了中國歷史上的許多經典時刻和代表人物,如楚伯虞姬、奸相秦檜等,實際上,那是時間旅行題材的樸素構思。
第三節:東方的偽旅行小說——《鏡花緣》
從1790年到1820年,清期文人李汝珍用了近三十年時間,創作了中國自己的“偽旅遊小說”《鏡花緣》。當然,作者不可能了解到西方的此類作品,《鏡花緣》的誕生隻是說明,各國文學史上都會出現相同的一頁。
李汝珍(約1763——1830)字鬆石,直隸大興人。雖然博古通今,但和莆鬆齡一樣,得不到功名。隻好在鄉間以寫小說作為精神寄託。當時,清朝已經大開洋禁。中國人得以與西方通商。這些既使《鏡花緣》罕見地以航海為背景,又使其中滲透了開放和民主的色彩。在那個時代,這種作品顯然不會給作者帶來任何經濟與功名的好處。
《鏡花緣》本想寫到二百回,但隻完成了一半。在這部傑作裏,作者將背景設置在唐武則天時代,以主人公唐敖和重要人物林之洋為線索,虛構了四十多個海外世界。有外形醜陋但文明進步的黑齒國、前後各一麵的兩麵人國、身量奇高臉皮極厚的長人國。也有形態上與人類一般,但在社會規範上與現實世界完全相反的君子國、女兒國,等等。和《格列佛遊記》類似,作者構造出形形色色的異類文化,並非隻為了獵奇,而是意在反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作者用遊記的筆法描寫這些幻想世界,喑合科幻文學的基本原則。除了開始部分略有仙法巫術成份外,整部作品是在自然觀指導下完成的。
不過,《鏡花緣》完成之時,也是《弗蘭肯斯坦》誕生之際。與同類題材的《格列佛遊記》則有一百多年的距離。科學在這部作品裏,仍然沒有出場。不僅遠不及《弗蘭肯斯坦》,與直接談論過科學(盡管是在批評科學)的《格列佛遊記》也稍有距離。三部作品之間的時代差異,可以側麵反映當時中國社會在接受科學思想方麵,與西方國家的時代距離。
第三卷:中國科幻文學史 第二章:晚清科幻的偉大探索(1)
二章前言
第一節:謂有源頭海外來
第二節:破曉之作——《月球殖民地小說》
第三節:其它晚清科幻小說
二章前言
這幾年,陸續有一些在大學中文係任教,或者讀研究生的朋友找到我,要求我幫助他們尋找材料,從事科幻小說方麵的研究。而他們所選的課題,無一例外是晚清科幻小說!與學術界的情況相反,這一時代的科幻作品遠在普通讀者,普通科幻迷之外。當一個科幻迷聽說,中國還有用文言文寫成的科幻小說,最初反應就是大吃一驚。
雖然中國本土自古便有科幻萌芽,但中國科幻真正起步,源頭來自海外。1904年,中國科幻的破曉之作——《月球殖民地小說》開始連載。同時,還有不少作者創作了其它晚清科幻代表作
有關晚清科幻小說,目前有幾個版本可供研究者參考。一是葉永烈主編的《中國科幻小說世紀回眸叢書第一卷》。該卷分前後兩部分,前麵的“萌芽期”即指清末科幻小說。共收錄十篇清末科幻小說。葉永烈是中國早期科幻文學史研究的開創者,並為之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礎。
二是於潤琦主編,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的《清末民初小說書係科學卷》。此書收錄了十幾篇當時有代表性的科幻小說。於潤琦還在全套書的總序中用一段文字專門介紹了“科學小說”,即科幻小說。該書把晚清科幻小說放在當時整個小說發展大背景下進行編輯,並且收錄大量短篇科幻,這是它的特點。不過,該選集裏沒有收錄《月球殖民地小說》,於的序文也把中國科幻小說的起源定為《新法螺先生譚》,顯然是沒有見到葉永烈八十年代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