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中國近代珍稀本小說》,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其中收錄了梁啓超的《新中國未來記》、《月球殖民地小說》和《未來世界》三篇科幻小說。
四是中國社科院當代文學研究所楊鵬編寫的《中國古代科幻故事》。該書選取了中國古代一些具有科幻色彩的文獻,譯成白話文,供青少年讀者閱讀。該書結尾處翻譯介紹了幾篇清末科幻小說。這部分內容沒有附原文。以上三個資料相互間稍有出入,可以參考比較。
第一節:早期翻譯實踐
“晚清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傳播現代科學技術的一次高潮。” 《晚清科學傳播的幾種模式》韓建民2003年6月13日《科學時報》。如今,後人回顧那個時代,多隻記得腥風血雨,政壇風雲。其實,中國社會正是從那個時代開始,全麵步入現代。當時,鐵路、輪船、電報等等,都已經成為都市生活的組成部分。相當一部分國人有了最初的“科技體驗”。“聲光電化”逐漸取代“經史子集”,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文化結構的核心部分。
除辦新學、留學外,譯著成為當時最重要的科學傳播手段。正是在這個規模空前的翻譯浪潮中,國人開始接觸到科幻小說。
雖然在第一章裏,筆者介紹了中國科幻的歷史萌芽。但中國科幻現實中的源頭卻來自域外,直接學習自西方近代科幻小說。當時的科幻作者們,幾乎都不知道上述那些古典作品。直到晚近時期,中國科幻成熟以後,從中國典籍中尋找科幻素材才成為一股小潮流。西方小說的引入,使成長於詩詞曲賦文學話語環境下的中國文人眼界大開,群起效法。科幻小說也成為一個學習的榜樣。
1900年,凡爾納的《八十天環遊地球》由“逸儒”翻譯,世文社出版。這是凡爾納作品第一次被介紹到國內。1902年,梁啓超又翻譯了凡爾納的小說《兩年假期》,中文名《十五小豪傑》。一些作者將上述兩部譯作列為中國引入科幻小說的開始。但筆者以為,這兩部小說都是凡爾納創作的現實題材冒險小說。在二卷《外國科幻文學史》中,筆者曾經開列名錄,分析凡爾納的作品哪些是科幻,哪些不是。
不過,梁啓超還翻譯了一篇名叫《世界末日記》的作品,載於《新小說》第1號。當時註明是“哲理小說”。內容為“法國著名文學家兼天文學者佛林瑪利安君所著之地球末日記也”。筆者沒有找到這篇小說的原文,疑似其為科幻小說。
二十世紀初,正在日本弘文書院留學的青年魯迅翻譯了凡爾納的兩部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1903年譯,名為《月界旅行》)和《地心遊記》(1906年譯,名為《地底旅行》)。當時翻譯規則並不完善,多數譯者如林琴南那樣,夾議夾敘,自由發揮。魯訊不僅將這兩部作品翻譯成中國人熟悉的章回體,甚至在裏麵夾入古體詩詞。另外,魯訊翻譯的也不是法文原作,而是日文譯作。甚至不知道凡爾納是何方神聖。
魯迅在《月界旅行》譯本前言中撰寫短文,介紹了自己對科幻小說的看法:“蓋臚陳科學,常人厭之,閱不終篇,輒欲睡去,強人所難,勢必然矣。惟假小說之能力,被優孟之衣冠,則雖析理譚玄,亦能侵淫腦筋,不生厭倦。”(轉引自《中國科幻小說世紀回眸》第一卷4頁)。其核心觀點就是科幻文學可以借小說的形式宣傳科學知識。因此,魯迅認為:“我國說部,若言情談故刺時誌怪者,架棟汗牛,而獨於科幻小說,乃如麟角。智識荒隘,此實一端。故苟欲彌今日譯界之缺點,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同上)。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討論科幻小說的文字。雖然從今天看來觀點已經過時,誤解了科幻文學與科普作品的本質區別,但它畢竟開科幻文學評論之先河。
有趣的是,這段文字中的最後兩句經常被人單獨拿出來,脫離原來的語言環境,再加上“魯訊”這如今兩個震聾發憒的字,來證明科幻之重要性。這多少有些討巧,並且有以訛傳訛之嫌。
需要說明的是,魯迅這兩個譯本在中國科幻史上更多的隻有標誌性意義。當時的魯迅還不是一位文學大師,而隻是一位二十多歲的留學生。這兩部譯作也被淹沒在當時大批出現的西方科幻文學譯作中間。即便是《地心遊記》,當時也存在著幾個中譯本。
與此同時,日本科幻文學先驅押春川浪(1876——1914)的科幻小說也被大量翻譯過來,計有《秘密電光艇》、《空中飛艇》、《千年後之世界》、《白雲塔》、《銀山女王》等多篇,是當時被主要譯介的外國科幻作家。此外還有一些歐美作家的科幻小說被零星翻譯過來。
當時,國外科幻文學也處在探索階段。最終為現代科幻文學定型的“黃金時代科幻小說”(美國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主流科幻小說)還遠沒有出現。甚至,“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這個名稱都沒有出現。盡管如此,這些草創期的外國科幻作品還是極大地吸引了中國讀者,也使得一些文人躍躍欲試。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批科幻小說便出自他們筆下。
第三卷:中國科幻文學史 第二章:晚清科幻的偉大探索(2)
第二節:破曉之作——《月球殖民地小說》
八十年代初,科幻作家葉永烈泡在上海圖書館的文獻堆裏,苦苦尋覓現代中國科幻的源頭。最終,一部名叫《月球殖民地小說》的半截子作品進入他的視線。它於1904年,在上海《鏽像小說》上連載。直到目前為止,尚未找到比此出版年份更早的科幻小說。於是,它就被暫定為中國現代科幻的誕生日。2004年,各地科幻界同仁以不同形式紀念了中國科幻的百年華誕。
四是中國社科院當代文學研究所楊鵬編寫的《中國古代科幻故事》。該書選取了中國古代一些具有科幻色彩的文獻,譯成白話文,供青少年讀者閱讀。該書結尾處翻譯介紹了幾篇清末科幻小說。這部分內容沒有附原文。以上三個資料相互間稍有出入,可以參考比較。
第一節:早期翻譯實踐
“晚清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傳播現代科學技術的一次高潮。” 《晚清科學傳播的幾種模式》韓建民2003年6月13日《科學時報》。如今,後人回顧那個時代,多隻記得腥風血雨,政壇風雲。其實,中國社會正是從那個時代開始,全麵步入現代。當時,鐵路、輪船、電報等等,都已經成為都市生活的組成部分。相當一部分國人有了最初的“科技體驗”。“聲光電化”逐漸取代“經史子集”,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文化結構的核心部分。
除辦新學、留學外,譯著成為當時最重要的科學傳播手段。正是在這個規模空前的翻譯浪潮中,國人開始接觸到科幻小說。
雖然在第一章裏,筆者介紹了中國科幻的歷史萌芽。但中國科幻現實中的源頭卻來自域外,直接學習自西方近代科幻小說。當時的科幻作者們,幾乎都不知道上述那些古典作品。直到晚近時期,中國科幻成熟以後,從中國典籍中尋找科幻素材才成為一股小潮流。西方小說的引入,使成長於詩詞曲賦文學話語環境下的中國文人眼界大開,群起效法。科幻小說也成為一個學習的榜樣。
1900年,凡爾納的《八十天環遊地球》由“逸儒”翻譯,世文社出版。這是凡爾納作品第一次被介紹到國內。1902年,梁啓超又翻譯了凡爾納的小說《兩年假期》,中文名《十五小豪傑》。一些作者將上述兩部譯作列為中國引入科幻小說的開始。但筆者以為,這兩部小說都是凡爾納創作的現實題材冒險小說。在二卷《外國科幻文學史》中,筆者曾經開列名錄,分析凡爾納的作品哪些是科幻,哪些不是。
不過,梁啓超還翻譯了一篇名叫《世界末日記》的作品,載於《新小說》第1號。當時註明是“哲理小說”。內容為“法國著名文學家兼天文學者佛林瑪利安君所著之地球末日記也”。筆者沒有找到這篇小說的原文,疑似其為科幻小說。
二十世紀初,正在日本弘文書院留學的青年魯迅翻譯了凡爾納的兩部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1903年譯,名為《月界旅行》)和《地心遊記》(1906年譯,名為《地底旅行》)。當時翻譯規則並不完善,多數譯者如林琴南那樣,夾議夾敘,自由發揮。魯訊不僅將這兩部作品翻譯成中國人熟悉的章回體,甚至在裏麵夾入古體詩詞。另外,魯訊翻譯的也不是法文原作,而是日文譯作。甚至不知道凡爾納是何方神聖。
魯迅在《月界旅行》譯本前言中撰寫短文,介紹了自己對科幻小說的看法:“蓋臚陳科學,常人厭之,閱不終篇,輒欲睡去,強人所難,勢必然矣。惟假小說之能力,被優孟之衣冠,則雖析理譚玄,亦能侵淫腦筋,不生厭倦。”(轉引自《中國科幻小說世紀回眸》第一卷4頁)。其核心觀點就是科幻文學可以借小說的形式宣傳科學知識。因此,魯迅認為:“我國說部,若言情談故刺時誌怪者,架棟汗牛,而獨於科幻小說,乃如麟角。智識荒隘,此實一端。故苟欲彌今日譯界之缺點,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同上)。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討論科幻小說的文字。雖然從今天看來觀點已經過時,誤解了科幻文學與科普作品的本質區別,但它畢竟開科幻文學評論之先河。
有趣的是,這段文字中的最後兩句經常被人單獨拿出來,脫離原來的語言環境,再加上“魯訊”這如今兩個震聾發憒的字,來證明科幻之重要性。這多少有些討巧,並且有以訛傳訛之嫌。
需要說明的是,魯迅這兩個譯本在中國科幻史上更多的隻有標誌性意義。當時的魯迅還不是一位文學大師,而隻是一位二十多歲的留學生。這兩部譯作也被淹沒在當時大批出現的西方科幻文學譯作中間。即便是《地心遊記》,當時也存在著幾個中譯本。
與此同時,日本科幻文學先驅押春川浪(1876——1914)的科幻小說也被大量翻譯過來,計有《秘密電光艇》、《空中飛艇》、《千年後之世界》、《白雲塔》、《銀山女王》等多篇,是當時被主要譯介的外國科幻作家。此外還有一些歐美作家的科幻小說被零星翻譯過來。
當時,國外科幻文學也處在探索階段。最終為現代科幻文學定型的“黃金時代科幻小說”(美國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主流科幻小說)還遠沒有出現。甚至,“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這個名稱都沒有出現。盡管如此,這些草創期的外國科幻作品還是極大地吸引了中國讀者,也使得一些文人躍躍欲試。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批科幻小說便出自他們筆下。
第三卷:中國科幻文學史 第二章:晚清科幻的偉大探索(2)
第二節:破曉之作——《月球殖民地小說》
八十年代初,科幻作家葉永烈泡在上海圖書館的文獻堆裏,苦苦尋覓現代中國科幻的源頭。最終,一部名叫《月球殖民地小說》的半截子作品進入他的視線。它於1904年,在上海《鏽像小說》上連載。直到目前為止,尚未找到比此出版年份更早的科幻小說。於是,它就被暫定為中國現代科幻的誕生日。2004年,各地科幻界同仁以不同形式紀念了中國科幻的百年華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