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新浪潮的影響
在美國,托瑪斯迪什、約翰斯拉戴克、羅伯特希弗伯格、菲利普法馬爾等人也接受這些創作手法。大洋兩岸相互促進,形成了整個英語科幻文學中的一個新流派。
不過,以筆者所見,美國最具有新浪潮特點的作者,要屬菲裏普迪克了。1928年12月16日,迪克出生於芝加哥。童年時父母離異,成年後自己的婚姻生活也一波三折,前後結過五次婚。還有失業、吸毒等歷史。到了晚年,才因《機器人夢到電子羊》一書被改編,進入小康生活。未幾便於1981年去世。甚至沒有看到這部影片的上演。前不久,史匹柏根據他的小說《少數派報告》製作了同名科幻片。
菲裏普迪克的科幻小說以短篇為佳。《少數派報告》、《全麵回憶》、《第二類型》、《冒名頂替》都被搬上銀幕。他的短篇構思奇特,風格詭異。其小說的主要特點:遠離新奇發明,描寫高度地自我懷疑、對他人的不信任,主要人物都是小人物、邊緣人,情節淡化,色彩陰暗,等等,都具有典型的新浪潮風格。
迪克的長篇雖然構思都不錯,但寫作手法過於隨意,枝蔓太多,顯示了技巧方麵的不足。其中,《城堡裏的男人》堪稱“烏托時科幻”的代表作。這部小說虛構了日德戰勝英美,瓜分世界的故事。構思雖然極棒,但情節卻很混亂。
迪克的生活經歷充分體現在作品裏。他的人物們互相懷疑,猜忌,這種彼此提防就成為小說的主要情節。比如在《第二類型》裏,幾個身處險境的人彼此懷疑對方是機器人殺手,以至相互殘殺。迪克筆下從未有一對恩愛情侶,夫妻之間都象陌路人一樣彼此警惕。在《少數派報告》裏,安德頓懷疑妻子和副手串通起來陷害自己。在《rh—3之謎》裏,電視明星賈森一覺醒來失去了身份,妻子也和其他人一樣不再認識他。
甚至,迪克筆下的人物不僅從不信任他人,更充滿了自我懷疑。《全麵回憶》中的奎爾不知道自己是個普通職員還是一個星際間諜,《電蟻》中的普爾事業有成,卻突然發現自己不過是一個機器人傀儡。《冒名頂替》裏的沃爾曼堅信自己是地球人,結果卻是外星人製造的冒名機器人。可以說,身份之謎和自我懷疑構成了迪克科幻的“母題”。
有趣的是,這些身份之謎背後,體現著一個小人物的無奈。他們在真實社會中地位低下,而在幻想裏卻能左右人類命運。這在《全麵回憶》中體現得最明顯。本來隻是個小職員的奎爾,最終卻是童年時便與外星人訂立和約的人類救世主。
從菲裏普迪克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後世科幻作家和凡爾納、威爾斯等人的不同。那些宗師往往處在同時代文化知識界的高層,以俯瞰眾生的態度來創作科幻小說。而迪克等現代科幻作家則是一群邊緣化的人,過著邊緣化的生活。他們如果想在科幻作品裏描寫英雄偉人和傳奇業績,往往很不真實。而他們真實的生活卻往往不科幻。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學史 第八章:低潮與亮點(1)
八章前言
第一節:平靜中的演變
第二節:低潮中的亮點
八章前言
六十年代後期到七十年代初期,科幻小說在美國到達了頂峰。阿西莫夫、海因萊因那代作家釋放了他們最後的能量。從那時起,美國科幻便處在慢慢衰退的過程中。而由於美國科幻在世界科幻群峰中的主峰位置,它的低迷漸接導致了世界科幻文學的下滑。
當然,不少讀者可能不認同這一觀點。他們大多是感受到了科幻電影的強大衝擊力。確實,七八十年代後,科幻電影取代科幻小說,成為科幻藝術輻射其影響力的核心。但從藝術價值上講,今天的科幻電影,無論是內容還是思想性,隻不過是在表現十幾年前、幾十年前的科幻小說。當我們在2004年欣賞科幻片《我、機器人》時,一定要注意,它的原創誕生了差不多半個世紀!
畢竟,敘事藝術裏最重要的創新來自於小說而不是影視。想在大投資、高風險的電影產業中尋找原創價值,幾乎是不可能的。當傳統科幻小說的魅力釋盡後,如果沒有新的積累,科幻藝術的整體前景是值得憂慮的。
與科幻影視風起雲湧相比,這個時期的科幻文學隻是在平靜中慢慢演變。當然,也有低潮中的亮點不時閃過。
第一節:平靜中的演變
從八十年代開始,世界科幻文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是橫向普及多於縱向深化。一方麵科幻文學,乃至科幻文藝整體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從一個國家擴散到另一個國家,從一個藝術領域擴散到另一個藝術領域。另一方麵,創作上新的亮點不多,作品風格日漸沉舊,吃老本的現象多了起來。已經積累了近兩百年的科幻文學舊傳統正在顯示出其作為包袱,而不是動力的負麵特徵。
出於慣性,盡管創新漸少,科幻文學仍然在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在科幻文學的大本營美國,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科幻文學至少在閱讀方麵已經進入了“主流”。到了八十年代,每四本文學類出版物中就會有一本科幻文學出版物。科幻文學已經成為一種普通的文學品種,而不是象最初那樣,僅屬於一小批與眾不同的怪異的科幻愛好者。
二戰以後,從一九三九年便開始舉行的世界科幻大會得以風雨無阻地每年一屆,不斷地辦下來,並且越來越具有真正的世界性。這個會議並不是什麽官方機構組織的會議,其實是一個已經形成傳統的全世界科幻愛好者的“嘉年華會”。與會者除了專業科幻工作者外,還有大批主辦國的科幻愛好者,最多的一次有兩萬人參加,最少也有數千人參加。
在美國,托瑪斯迪什、約翰斯拉戴克、羅伯特希弗伯格、菲利普法馬爾等人也接受這些創作手法。大洋兩岸相互促進,形成了整個英語科幻文學中的一個新流派。
不過,以筆者所見,美國最具有新浪潮特點的作者,要屬菲裏普迪克了。1928年12月16日,迪克出生於芝加哥。童年時父母離異,成年後自己的婚姻生活也一波三折,前後結過五次婚。還有失業、吸毒等歷史。到了晚年,才因《機器人夢到電子羊》一書被改編,進入小康生活。未幾便於1981年去世。甚至沒有看到這部影片的上演。前不久,史匹柏根據他的小說《少數派報告》製作了同名科幻片。
菲裏普迪克的科幻小說以短篇為佳。《少數派報告》、《全麵回憶》、《第二類型》、《冒名頂替》都被搬上銀幕。他的短篇構思奇特,風格詭異。其小說的主要特點:遠離新奇發明,描寫高度地自我懷疑、對他人的不信任,主要人物都是小人物、邊緣人,情節淡化,色彩陰暗,等等,都具有典型的新浪潮風格。
迪克的長篇雖然構思都不錯,但寫作手法過於隨意,枝蔓太多,顯示了技巧方麵的不足。其中,《城堡裏的男人》堪稱“烏托時科幻”的代表作。這部小說虛構了日德戰勝英美,瓜分世界的故事。構思雖然極棒,但情節卻很混亂。
迪克的生活經歷充分體現在作品裏。他的人物們互相懷疑,猜忌,這種彼此提防就成為小說的主要情節。比如在《第二類型》裏,幾個身處險境的人彼此懷疑對方是機器人殺手,以至相互殘殺。迪克筆下從未有一對恩愛情侶,夫妻之間都象陌路人一樣彼此警惕。在《少數派報告》裏,安德頓懷疑妻子和副手串通起來陷害自己。在《rh—3之謎》裏,電視明星賈森一覺醒來失去了身份,妻子也和其他人一樣不再認識他。
甚至,迪克筆下的人物不僅從不信任他人,更充滿了自我懷疑。《全麵回憶》中的奎爾不知道自己是個普通職員還是一個星際間諜,《電蟻》中的普爾事業有成,卻突然發現自己不過是一個機器人傀儡。《冒名頂替》裏的沃爾曼堅信自己是地球人,結果卻是外星人製造的冒名機器人。可以說,身份之謎和自我懷疑構成了迪克科幻的“母題”。
有趣的是,這些身份之謎背後,體現著一個小人物的無奈。他們在真實社會中地位低下,而在幻想裏卻能左右人類命運。這在《全麵回憶》中體現得最明顯。本來隻是個小職員的奎爾,最終卻是童年時便與外星人訂立和約的人類救世主。
從菲裏普迪克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後世科幻作家和凡爾納、威爾斯等人的不同。那些宗師往往處在同時代文化知識界的高層,以俯瞰眾生的態度來創作科幻小說。而迪克等現代科幻作家則是一群邊緣化的人,過著邊緣化的生活。他們如果想在科幻作品裏描寫英雄偉人和傳奇業績,往往很不真實。而他們真實的生活卻往往不科幻。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學史 第八章:低潮與亮點(1)
八章前言
第一節:平靜中的演變
第二節:低潮中的亮點
八章前言
六十年代後期到七十年代初期,科幻小說在美國到達了頂峰。阿西莫夫、海因萊因那代作家釋放了他們最後的能量。從那時起,美國科幻便處在慢慢衰退的過程中。而由於美國科幻在世界科幻群峰中的主峰位置,它的低迷漸接導致了世界科幻文學的下滑。
當然,不少讀者可能不認同這一觀點。他們大多是感受到了科幻電影的強大衝擊力。確實,七八十年代後,科幻電影取代科幻小說,成為科幻藝術輻射其影響力的核心。但從藝術價值上講,今天的科幻電影,無論是內容還是思想性,隻不過是在表現十幾年前、幾十年前的科幻小說。當我們在2004年欣賞科幻片《我、機器人》時,一定要注意,它的原創誕生了差不多半個世紀!
畢竟,敘事藝術裏最重要的創新來自於小說而不是影視。想在大投資、高風險的電影產業中尋找原創價值,幾乎是不可能的。當傳統科幻小說的魅力釋盡後,如果沒有新的積累,科幻藝術的整體前景是值得憂慮的。
與科幻影視風起雲湧相比,這個時期的科幻文學隻是在平靜中慢慢演變。當然,也有低潮中的亮點不時閃過。
第一節:平靜中的演變
從八十年代開始,世界科幻文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是橫向普及多於縱向深化。一方麵科幻文學,乃至科幻文藝整體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從一個國家擴散到另一個國家,從一個藝術領域擴散到另一個藝術領域。另一方麵,創作上新的亮點不多,作品風格日漸沉舊,吃老本的現象多了起來。已經積累了近兩百年的科幻文學舊傳統正在顯示出其作為包袱,而不是動力的負麵特徵。
出於慣性,盡管創新漸少,科幻文學仍然在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在科幻文學的大本營美國,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科幻文學至少在閱讀方麵已經進入了“主流”。到了八十年代,每四本文學類出版物中就會有一本科幻文學出版物。科幻文學已經成為一種普通的文學品種,而不是象最初那樣,僅屬於一小批與眾不同的怪異的科幻愛好者。
二戰以後,從一九三九年便開始舉行的世界科幻大會得以風雨無阻地每年一屆,不斷地辦下來,並且越來越具有真正的世界性。這個會議並不是什麽官方機構組織的會議,其實是一個已經形成傳統的全世界科幻愛好者的“嘉年華會”。與會者除了專業科幻工作者外,還有大批主辦國的科幻愛好者,最多的一次有兩萬人參加,最少也有數千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