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時間裏,這個會議在美國召開。其它主辦地還有英國、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亞,幾乎全部是英語國家。這種情況一方麵反映了英語國家科幻創作實力遠遠領先於使用其它語言的國家,其在國內的影響也大於其它國家。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科幻文藝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一場“人民運動”的特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文化部門出麵支持過科幻文藝,於是,世界各國的科幻藝術家和愛好者們隻能自發聚會。而英語國家有較長的科幻傳統,擁有一大批成年科幻迷,他們才有財力組織跨國的科幻聚會。其它國家科幻愛好者的主體還是青少年,他們可能連組織本國的全國性科幻聚會都有困難。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幾屆世界科幻大會每次仍然保持有數千人參加的規模,這個數字對於日漸蕭條的主流文學界來說已經有些望塵莫及了。
1953年的世界科幻大會上,世界性的科幻大獎——雨果獎開始頒布。該獎以世界上第一本專業科幻雜誌的創辦人雨果根斯巴克的名字命名。本獎無獎金,是純粹的榮譽獎。本獎從一九五三年開始頒發以來,獎項內容多次更換。目前包括最佳科幻小說作品獎,最佳科幻影視作品獎,最佳科幻雜誌獎(後改為最佳科幻編輯獎),最佳科幻美術獎,最佳非小說作品獎等。
表麵上看,雨果獎的評定方法是非常開放和公平的:隻要報名參加每年一度的世界科幻大會(可以用通訊方式參加),交納會費(最近幾屆為三十至四十美金不等),你的作品就可以參選,同時你也獲得了評選權。但在這個表麵合理的現象下,存在著十分不公平的本質:由於每次科幻大會的參加者中,來自英語國家(含美、英、加、澳、新等國)的人占絕大多數,所以其它國家的科幻作品毫無獲獎希望。歐洲和亞洲許多科幻大師一直被排除在雨果獎之外,這種評獎方式是直接因素。我國輿論界經常以雨果獎的獲獎名單為證據,認為亞洲科幻創作的水平不及英美等國,實際上是不了解本獎的評選方式產生的誤解。
以克拉克的短篇《星》為例。這篇獲得雨果獎的作品講的是,人類太空人來到數百光年遠的一個星係裏,看到了在幾千年前,一次超新星爆發時被毀滅的文明。經過推算,發現這顆超新星正是耶穌誕生時閃耀在伯利恆上空的那顆星。於是作者感嘆,上帝難道為了指引東方三博士去接引生在馬槽裏的救世主,竟然毀滅了一個文明星球。
筆者曾經向幾位科幻愛好者詢問他們對這篇作品的看法,回答都是沒看懂,不明白作者在寫什麽,發的什麽感慨。這篇作品克拉克完全是為西方讀者寫的,全篇都沒有追溯聖經中的有關傳說,因為對於在基督教文明中長大的讀者來說,這是多此一舉的。其實,即使譯者在文末作了相應注釋,相信中國讀者也無法產生思想共鳴。因為的那種宗教體驗是絕大多數中國讀者不具備的。假設中國讀者能夠大量參與雨果獎的投票活動,那麽《星》這篇作品的得票率肯定遠遠不及阿西莫夫那些放之四海而皆有趣的機器人。
單從這一點上看,世界科幻雨果獎的公正性還不及諾貝爾文學獎,畢竟瑞典人從來沒有聲稱他們這個獎是“世界文學大獎”,一直稱認這隻是個瑞典人的獎。並且他們已經盡可能地關注了其它文化背景下的文學作品。
一九七六年的一次世界科幻大會上,與會者提議成立世界性的常設科幻作家組織。1978年,在科幻作家兼科幻美術家哈裏哈裏森等人的推動下,這個提議被落實,世界科幻協會通過了會章,建立了組織形式。從此以後,該組織也是每年一屆,召開專業性的研討會。1991年在中國成都、1997年在中國北京、2001年在中國香港召開的世界科幻大會實際上是世界科幻協會的年會。
1966年,美國科幻協會開始頒發自己的科幻藝術年度大獎——星雲獎。該獎因獎品為嵌在螢光樹脂中的螺旋狀星雲而得名。該獎分長篇、長中篇、短中篇及短篇小說獎。另外還不定期頒發“特別大師獎”。每年的星雲獎獲獎作品集結成冊出版,其收入作為獎金頒發。不久前內蒙古遠方出版社出版的《美國獲獎科幻小說選》即是該選集的譯本。不過,星雲獎隻授予美國科幻作家的作品;以及通過翻譯,在美國科幻雜誌和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外國作品。該獎在世界科幻界的影響與雨果獎不相上下,並以其中的長篇小說獎為最著名。但本獎更多地體現美國作家的思想傾向。比如2000年的長篇科幻小說獎便授予一部鼓吹藏獨的反華科幻小說。
兩獎相比而言,星雲獎還算比較公正。雖然獲獎作品中仍然是英語作品占壓倒多數,但畢竟那是美國科幻協會自己設置的獎,情有可原。實際上,我們可以把雨果獎和星雲獎視作標誌英語科幻文學水平的兩個相輔相成的獎,前者是群眾評獎,後者是專家評獎。至於設立真正公平的世界科幻大獎,沒有其它國家科幻同仁的普遍參與,仍然是無法實現的。
當然,由於英語科幻文學的整體實力擺在那裏,雨果獎和星雲獎確實也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兩個科幻大獎。它的獲獎作品也能夠體現出世界科幻的一流水準,隻是稍有遺珠之憾。幾十年來,這兩個科幻文學獎進一步確立了科幻文學的主要風格。最值得稱道的是,在二十世紀後半期主流文學普遍重形式輕內容,墮落為文字遊戲的大環境下,雨果獎和星雲獎仍然力求授予了真正有創造力,有內容,而不僅僅是玩弄詞藻的作品,這是非常難得的。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幾屆世界科幻大會每次仍然保持有數千人參加的規模,這個數字對於日漸蕭條的主流文學界來說已經有些望塵莫及了。
1953年的世界科幻大會上,世界性的科幻大獎——雨果獎開始頒布。該獎以世界上第一本專業科幻雜誌的創辦人雨果根斯巴克的名字命名。本獎無獎金,是純粹的榮譽獎。本獎從一九五三年開始頒發以來,獎項內容多次更換。目前包括最佳科幻小說作品獎,最佳科幻影視作品獎,最佳科幻雜誌獎(後改為最佳科幻編輯獎),最佳科幻美術獎,最佳非小說作品獎等。
表麵上看,雨果獎的評定方法是非常開放和公平的:隻要報名參加每年一度的世界科幻大會(可以用通訊方式參加),交納會費(最近幾屆為三十至四十美金不等),你的作品就可以參選,同時你也獲得了評選權。但在這個表麵合理的現象下,存在著十分不公平的本質:由於每次科幻大會的參加者中,來自英語國家(含美、英、加、澳、新等國)的人占絕大多數,所以其它國家的科幻作品毫無獲獎希望。歐洲和亞洲許多科幻大師一直被排除在雨果獎之外,這種評獎方式是直接因素。我國輿論界經常以雨果獎的獲獎名單為證據,認為亞洲科幻創作的水平不及英美等國,實際上是不了解本獎的評選方式產生的誤解。
以克拉克的短篇《星》為例。這篇獲得雨果獎的作品講的是,人類太空人來到數百光年遠的一個星係裏,看到了在幾千年前,一次超新星爆發時被毀滅的文明。經過推算,發現這顆超新星正是耶穌誕生時閃耀在伯利恆上空的那顆星。於是作者感嘆,上帝難道為了指引東方三博士去接引生在馬槽裏的救世主,竟然毀滅了一個文明星球。
筆者曾經向幾位科幻愛好者詢問他們對這篇作品的看法,回答都是沒看懂,不明白作者在寫什麽,發的什麽感慨。這篇作品克拉克完全是為西方讀者寫的,全篇都沒有追溯聖經中的有關傳說,因為對於在基督教文明中長大的讀者來說,這是多此一舉的。其實,即使譯者在文末作了相應注釋,相信中國讀者也無法產生思想共鳴。因為的那種宗教體驗是絕大多數中國讀者不具備的。假設中國讀者能夠大量參與雨果獎的投票活動,那麽《星》這篇作品的得票率肯定遠遠不及阿西莫夫那些放之四海而皆有趣的機器人。
單從這一點上看,世界科幻雨果獎的公正性還不及諾貝爾文學獎,畢竟瑞典人從來沒有聲稱他們這個獎是“世界文學大獎”,一直稱認這隻是個瑞典人的獎。並且他們已經盡可能地關注了其它文化背景下的文學作品。
一九七六年的一次世界科幻大會上,與會者提議成立世界性的常設科幻作家組織。1978年,在科幻作家兼科幻美術家哈裏哈裏森等人的推動下,這個提議被落實,世界科幻協會通過了會章,建立了組織形式。從此以後,該組織也是每年一屆,召開專業性的研討會。1991年在中國成都、1997年在中國北京、2001年在中國香港召開的世界科幻大會實際上是世界科幻協會的年會。
1966年,美國科幻協會開始頒發自己的科幻藝術年度大獎——星雲獎。該獎因獎品為嵌在螢光樹脂中的螺旋狀星雲而得名。該獎分長篇、長中篇、短中篇及短篇小說獎。另外還不定期頒發“特別大師獎”。每年的星雲獎獲獎作品集結成冊出版,其收入作為獎金頒發。不久前內蒙古遠方出版社出版的《美國獲獎科幻小說選》即是該選集的譯本。不過,星雲獎隻授予美國科幻作家的作品;以及通過翻譯,在美國科幻雜誌和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外國作品。該獎在世界科幻界的影響與雨果獎不相上下,並以其中的長篇小說獎為最著名。但本獎更多地體現美國作家的思想傾向。比如2000年的長篇科幻小說獎便授予一部鼓吹藏獨的反華科幻小說。
兩獎相比而言,星雲獎還算比較公正。雖然獲獎作品中仍然是英語作品占壓倒多數,但畢竟那是美國科幻協會自己設置的獎,情有可原。實際上,我們可以把雨果獎和星雲獎視作標誌英語科幻文學水平的兩個相輔相成的獎,前者是群眾評獎,後者是專家評獎。至於設立真正公平的世界科幻大獎,沒有其它國家科幻同仁的普遍參與,仍然是無法實現的。
當然,由於英語科幻文學的整體實力擺在那裏,雨果獎和星雲獎確實也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兩個科幻大獎。它的獲獎作品也能夠體現出世界科幻的一流水準,隻是稍有遺珠之憾。幾十年來,這兩個科幻文學獎進一步確立了科幻文學的主要風格。最值得稱道的是,在二十世紀後半期主流文學普遍重形式輕內容,墮落為文字遊戲的大環境下,雨果獎和星雲獎仍然力求授予了真正有創造力,有內容,而不僅僅是玩弄詞藻的作品,這是非常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