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科幻出版的專業化。戰後,美國科幻雜誌出現了一次大繁榮,最多時超過了三十家。但很快就紛紛倒閉。保留下來的科幻雜誌中,最重要的有三家:坎貝爾的《驚奇故事》,後改名為《類似》;安東尼鮑徹的《幻想小說與科幻小說》;以及戈爾德的《銀河》。《類似》的風格如舊。《銀河》強調對社會科學的重視。而《幻想小說與科幻小說》則重視文學品味,希望發表一些擁有廣泛讀者的作品,而不僅僅是隻能在科幻愛好者中流行的作品。不同雜誌的競爭增加了科幻小說的創作風格。
美國科幻雜誌出版在五十年代進入了高潮,也到達了尾聲。從那以後,美國科幻文學越過了雜誌主導階段,進入圖書主導階段。這也是科幻文學內在發展規律起的作用。圖書比雜誌更突出作者的個性,出版要求更自由寬鬆,更能表現藝術內涵,而不僅僅是快餐文化。
另一方麵,對於逐漸成熟的讀者來看,讀雜誌也不及讀書更過癮。就篇幅而言,從以雜誌為主導,過渡到以圖書為主導,其實也是以短篇為主過渡到以長篇為主的時代。而一個文學品種如果沒有長篇小說這個“重武器”,在文學殿堂裏是很難立足的。
五十年代,一批美國出版社開始出版科幻小說。這其中有些是主流文學出版社,如皇冠出版社、蘭登書屋等,也有專門成立的科幻出版社,如阿克哈姆書屋、格諾默出版社等等。由於美國出版業實行的是註冊製,這些純科幻出版社很容易被組織起來,但壽命也都很短。有些僅出版了幾本書即告關門。當時,科幻圖書的發行量也不大,通常每種不超過一萬冊。類似如今中國科幻文學的水平。
到了七十年代末,美國每年出版科幻類圖書一千一百餘種,占全部文學類出版物的四分之一。這是一個其它國家無法望其項背的比例。任何一個文學品種都是平庸之作遠遠多過精品,隻有形成龐大的創作數量和發行數量,才能使人們在其中從容地選優撥粹。隻有擴大金字塔的底麵積,才能提升它的高度。為其他國家所羨慕的那麽多美國科幻精品,正是從數量巨大的平庸之作中脫穎而出的。
同時,這些圖書出版加上科幻雜誌,以及創作科幻影視腳本、改編卡通作品等等,構成了一個很大的市場。這個科幻市場最多時供養了兩百餘名專業科幻作家。單行本的稿酬最高的也超過百萬美金。例如,當代美國科幻的代表作家米切爾克萊頓以科幻小說寫作與影視製作為主,積累個人財富達到上億美元。
專業的科幻評論家是科幻文學係統化的又一股必要的力量。在美國科幻發展史的大部分時間裏,主流文學評論界對它也是不重視的,所以科幻文學界必須培養自己的評論家。美國最早的科幻評論家是萊斯利菲德勒。艾米斯在普林斯頓大學進行的一係列科幻講座也是這方麵的早期嚐試。當然,坎貝爾雖然沒有係統的科幻理論著作,但他給許多作家寫的信件中全麵體現了他的科幻創作思想。
戴蒙奈特是最早的科幻評論家之一。他在許多專業科幻雜誌上發表評論文章。這些文章後來集成一冊,以《搜尋奇蹟》為名於1956年出版。同時,詹姆斯布利希(james blish)也以大量的科幻評論出名。七十年代末,詹姆斯岡恩(james gunn)開始主編了《科幻之路》一書,也是比較專業化的科幻評論兼科幻史著作。這套叢書陸續問世,已經出版到第六卷。
頗值得稱道的是,這些人都不是空頭評論家,他們在科幻小說方麵也創作過一流的作品。象布利希的《飛城》係列,奈特的《麵具》等等,都屬於科幻小說經典。岡恩的科幻小說《不朽的人》還被香港影人以《生死搏鬥》為名搬上銀幕,廣為中國觀眾所熟悉。
不過,由於理論基礎並不紮實,《科幻之路》把一些明顯的非科幻作品也羅列了進來。如典型的科普作品:《宇宙圖書館》(第六卷)。全篇沒有一點超現實情節,隻是在形象化地解釋數學上排列組合問題的奇妙性。還有典型的拉美魔幻現實主義作品《查克穆爾》(第六卷),典型的表現主義作品《劣種蕃茄》(第四卷),等等。這種編排也給讀者帶來了概念上的混亂。
職業化的科幻教育也對提高美國科幻的專業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山姆莫斯考維茨是美國早期的科幻活動家,曾發起組織了1939年的世界科幻大會。他於1953年首創科幻課程,但無甚影響。1960年,金斯利埃米斯在普林斯頓大學作了關於科幻小說的係列講座。次年,希勒加斯和福蘭克林分別在科爾蓋特學院和史丹福大學正式開設了科幻小說課程。
後來,學校裏的科幻課程向上遊和下遊兩個方向發展。上遊,一方麵出現了許多以科幻文學為題材的博士論文。另一方麵則出現了專業的科幻作家培訓班。1968年,威爾遜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克拉裏昂學院創辦了科幻小說寫作班,培養了新時代的一大批科幻作家。
在下遊,到七十年代末,美國已有大約2000所大專院校開設了科幻課程,更多的中學也將科幻小說列入教學計劃中。這些課程主要起到介紹、宣傳和普及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一位留著大鬍子的美國英語教師史密斯來到上海外國語學院教授英語。他把科幻小說作為閱讀輔導材料,受到學員們的歡迎。於是一些美國知名科幻作家紛紛把他們的作品寄給史密斯。這位匹茲堡大學的副教授就成了溝通中國科幻界對外聯絡渠道的第一人。
美國科幻雜誌出版在五十年代進入了高潮,也到達了尾聲。從那以後,美國科幻文學越過了雜誌主導階段,進入圖書主導階段。這也是科幻文學內在發展規律起的作用。圖書比雜誌更突出作者的個性,出版要求更自由寬鬆,更能表現藝術內涵,而不僅僅是快餐文化。
另一方麵,對於逐漸成熟的讀者來看,讀雜誌也不及讀書更過癮。就篇幅而言,從以雜誌為主導,過渡到以圖書為主導,其實也是以短篇為主過渡到以長篇為主的時代。而一個文學品種如果沒有長篇小說這個“重武器”,在文學殿堂裏是很難立足的。
五十年代,一批美國出版社開始出版科幻小說。這其中有些是主流文學出版社,如皇冠出版社、蘭登書屋等,也有專門成立的科幻出版社,如阿克哈姆書屋、格諾默出版社等等。由於美國出版業實行的是註冊製,這些純科幻出版社很容易被組織起來,但壽命也都很短。有些僅出版了幾本書即告關門。當時,科幻圖書的發行量也不大,通常每種不超過一萬冊。類似如今中國科幻文學的水平。
到了七十年代末,美國每年出版科幻類圖書一千一百餘種,占全部文學類出版物的四分之一。這是一個其它國家無法望其項背的比例。任何一個文學品種都是平庸之作遠遠多過精品,隻有形成龐大的創作數量和發行數量,才能使人們在其中從容地選優撥粹。隻有擴大金字塔的底麵積,才能提升它的高度。為其他國家所羨慕的那麽多美國科幻精品,正是從數量巨大的平庸之作中脫穎而出的。
同時,這些圖書出版加上科幻雜誌,以及創作科幻影視腳本、改編卡通作品等等,構成了一個很大的市場。這個科幻市場最多時供養了兩百餘名專業科幻作家。單行本的稿酬最高的也超過百萬美金。例如,當代美國科幻的代表作家米切爾克萊頓以科幻小說寫作與影視製作為主,積累個人財富達到上億美元。
專業的科幻評論家是科幻文學係統化的又一股必要的力量。在美國科幻發展史的大部分時間裏,主流文學評論界對它也是不重視的,所以科幻文學界必須培養自己的評論家。美國最早的科幻評論家是萊斯利菲德勒。艾米斯在普林斯頓大學進行的一係列科幻講座也是這方麵的早期嚐試。當然,坎貝爾雖然沒有係統的科幻理論著作,但他給許多作家寫的信件中全麵體現了他的科幻創作思想。
戴蒙奈特是最早的科幻評論家之一。他在許多專業科幻雜誌上發表評論文章。這些文章後來集成一冊,以《搜尋奇蹟》為名於1956年出版。同時,詹姆斯布利希(james blish)也以大量的科幻評論出名。七十年代末,詹姆斯岡恩(james gunn)開始主編了《科幻之路》一書,也是比較專業化的科幻評論兼科幻史著作。這套叢書陸續問世,已經出版到第六卷。
頗值得稱道的是,這些人都不是空頭評論家,他們在科幻小說方麵也創作過一流的作品。象布利希的《飛城》係列,奈特的《麵具》等等,都屬於科幻小說經典。岡恩的科幻小說《不朽的人》還被香港影人以《生死搏鬥》為名搬上銀幕,廣為中國觀眾所熟悉。
不過,由於理論基礎並不紮實,《科幻之路》把一些明顯的非科幻作品也羅列了進來。如典型的科普作品:《宇宙圖書館》(第六卷)。全篇沒有一點超現實情節,隻是在形象化地解釋數學上排列組合問題的奇妙性。還有典型的拉美魔幻現實主義作品《查克穆爾》(第六卷),典型的表現主義作品《劣種蕃茄》(第四卷),等等。這種編排也給讀者帶來了概念上的混亂。
職業化的科幻教育也對提高美國科幻的專業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山姆莫斯考維茨是美國早期的科幻活動家,曾發起組織了1939年的世界科幻大會。他於1953年首創科幻課程,但無甚影響。1960年,金斯利埃米斯在普林斯頓大學作了關於科幻小說的係列講座。次年,希勒加斯和福蘭克林分別在科爾蓋特學院和史丹福大學正式開設了科幻小說課程。
後來,學校裏的科幻課程向上遊和下遊兩個方向發展。上遊,一方麵出現了許多以科幻文學為題材的博士論文。另一方麵則出現了專業的科幻作家培訓班。1968年,威爾遜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克拉裏昂學院創辦了科幻小說寫作班,培養了新時代的一大批科幻作家。
在下遊,到七十年代末,美國已有大約2000所大專院校開設了科幻課程,更多的中學也將科幻小說列入教學計劃中。這些課程主要起到介紹、宣傳和普及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一位留著大鬍子的美國英語教師史密斯來到上海外國語學院教授英語。他把科幻小說作為閱讀輔導材料,受到學員們的歡迎。於是一些美國知名科幻作家紛紛把他們的作品寄給史密斯。這位匹茲堡大學的副教授就成了溝通中國科幻界對外聯絡渠道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