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節:骨肉離散(3)
後來我想起了80高齡的季馬·利特文,一位居住在以色列的世交好友。利特文家族是一個來自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的猶太大家族。與奧尼庫爾家一樣,他們也在俄國革命前來到海拉爾,經營家畜和毛皮生意。季馬1920年出生在海拉爾,並在那裏度過了風雲變幻的四十多個年頭,遍嚐人生的悲劇和折磨而倖存下來。他曾是我外祖父莫佳的生意合夥人,經常帶著妻子來哈爾濱看望我們。後來,他到澳大利亞探親的時候,我見過他;而我去以色列時還在他那兒呆了幾天。我一直認為他是個思維敏捷、說話風趣的人,並且喜歡他那豪爽的個性。
於是,我給季馬打電話。聽說我想了解他在海拉爾的生活,季馬非常激動,表示樂意談一談,並且為我對這段歷史感興趣而高興。我給他開列了一份長長的問題清單,還寄去一台錄音機,以便讓他把答案錄到磁帶上。可是老人家用不了那個"機械玩意兒",幹脆給我寄來一封密密麻麻長達10頁的信回答問題。後來,我們又交談過幾次。他還數次通過電話,把想起來的要點及時告訴我。季馬非凡的記憶和其他親戚提供的情況,為我勾勒出一幅完整鮮活的歷史畫卷。
20世紀20年代初期,海拉爾的俄羅斯人社區是一個多民族集團。各個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場有很大的差異。在前白衛軍和哥薩克人中,有一部分拒絕接受蘇聯已經取得完全勝利這一事實。有些哥薩克小股部隊繼續越過邊界發動突然襲擊。可是,大多數俄羅斯人,無論是1917年以後到達滿洲的新移民,還是像奧尼庫爾一家那樣的老移民,都承認蘇維埃政權將在俄羅斯站穩腳跟。他們很清楚,總有一天,中東鐵路地區的政治地位將得到確定,因而隻希望平平安安地過日子。老移民、白俄、哥薩克、基督教徒、猶太人,還有韃靼人,比鄰而居,互相貿易,一起把孩子送到學校念書。盡管他們嚮往美好平靜的生活,但是很快就被置於自己無法左右的力量的夾擊之下。各方勢力--蘇聯人、中國人、日本人--為控製東北而進行的角逐最終將使俄羅斯人社區分崩離析。
三方力量的第一次變化,發生在1924年5月。1920年,中國不再承認沙皇政府,結束了俄國人在中東鐵路地區的治外法權,並最終承認了蘇聯政府。經過曠日持久的談判,雙方達成共識,在中國法律的框架下共同管理該地區。但實際上,蘇聯控製了中東鐵路及其管理權,掌握了鐵路、學校、醫院以及其他社會公共機構。
第51節:骨肉離散(4)
蘇聯任命了新的中東鐵路負責人,並派遣一批專家接管了中東鐵路的關鍵職位,還組建了工會和工人委員會。蘇方人員中有蘇聯國家安全部門的特工人員。那時,蘇聯秘密安全部門被稱為蘇聯國家政治保衛局。特工人員的任務是確保中東鐵路員工政治上的忠誠,保衛蘇聯的利益,並在他們認為是蘇聯勢力範圍的地區收集經濟、技術和政治情報。
幾個月後,中東鐵路的負責人宣布,隻有登記為蘇聯公民或者中國公民的人才有資格被雇用。對於在滿洲地區俄羅斯機構工作的文職雇員來說,這個要求未必不合理。為了保住飯碗,大約兩萬多名中東鐵路的雇員去蘇聯領事館登記為蘇聯公民。他們中有許多人被開玩笑地稱為"蘿蔔"--表皮是紅色的,裏麵卻是白色的。還有少數人取得了中國國籍。那些情願保留無國籍流亡者身份的人,不得不另找工作。?
登記為蘇聯公民的號召不隻針對中東鐵路的雇員,蘇聯政府也鼓勵那些持有已經做廢的沙皇政府護照的俄羅斯移民這樣做。1917年十月革命後流亡到中國的難民和許多早期的移民,出於對沙皇俄國的忠誠,選擇了無國籍流亡者或白俄的身份。也有人因為同情十月革命而領取了蘇聯護照。但像奧尼庫爾一家那樣的人,領取蘇聯護照不是出於政治原因,而是由於現實生活的需要。他們不想成為無國籍的人,尤其在那個動亂的年代。
可是,在蘇聯領事館登記為蘇聯公民的人,並不享有蘇聯公民權,甚至沒有移民到蘇聯的資格。蘇聯領事館簽發的褐色布麵小本本上雖然用法文寫著"護照"二字,但封麵上的俄文卻是"居住許可證"。不過,這無關緊要,因為大多數持有這種護照的人都不打算離開中國,他們隻想在中國居住期間得到蘇聯領事館的保護而已。
20世紀20年代末期,中國的政局動盪不安,東北地區的實權落在以日本為靠山的軍閥張作霖手裏。當時,日本關東軍總部設在瀕臨黃海的旅順港,其任務表麵上是保護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從俄國奪取的在南滿的特權,但軍事擴張的野心人所共知。流言盛傳,白俄武裝分子越過邊界襲擊蘇聯的目的,就是要挑起衝突,使日本人有藉口調兵解決。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像許多別的猶太家庭一樣,居住在海拉爾的奧尼庫爾一家也申請了蘇聯國籍,並去附近的滿洲裏蘇聯領事館辦理了護照。因為護照的有效期隻有一年,他們不得不每年都去續簽。奧尼庫爾一家人考慮過申請辦理中國國籍嗎?我問過母親。絕對沒有!首先,奧尼庫爾一家是持有當時沙皇政府簽發的護照合法地來到中國的俄國人。現在既然俄國政府成了蘇維埃政府,正如中東鐵路地區的管理機構變成蘇聯政府的一個部門一樣,他們當然要領取蘇聯政府簽發的護照了。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想成為無國籍的人。他們的新女婿莫佳·紮列茨基從打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居住時起,就持有蘇聯護照;他們的大兒子阿勃拉姆從在西伯利亞學習時起,也持蘇聯護照。
後來我想起了80高齡的季馬·利特文,一位居住在以色列的世交好友。利特文家族是一個來自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的猶太大家族。與奧尼庫爾家一樣,他們也在俄國革命前來到海拉爾,經營家畜和毛皮生意。季馬1920年出生在海拉爾,並在那裏度過了風雲變幻的四十多個年頭,遍嚐人生的悲劇和折磨而倖存下來。他曾是我外祖父莫佳的生意合夥人,經常帶著妻子來哈爾濱看望我們。後來,他到澳大利亞探親的時候,我見過他;而我去以色列時還在他那兒呆了幾天。我一直認為他是個思維敏捷、說話風趣的人,並且喜歡他那豪爽的個性。
於是,我給季馬打電話。聽說我想了解他在海拉爾的生活,季馬非常激動,表示樂意談一談,並且為我對這段歷史感興趣而高興。我給他開列了一份長長的問題清單,還寄去一台錄音機,以便讓他把答案錄到磁帶上。可是老人家用不了那個"機械玩意兒",幹脆給我寄來一封密密麻麻長達10頁的信回答問題。後來,我們又交談過幾次。他還數次通過電話,把想起來的要點及時告訴我。季馬非凡的記憶和其他親戚提供的情況,為我勾勒出一幅完整鮮活的歷史畫卷。
20世紀20年代初期,海拉爾的俄羅斯人社區是一個多民族集團。各個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場有很大的差異。在前白衛軍和哥薩克人中,有一部分拒絕接受蘇聯已經取得完全勝利這一事實。有些哥薩克小股部隊繼續越過邊界發動突然襲擊。可是,大多數俄羅斯人,無論是1917年以後到達滿洲的新移民,還是像奧尼庫爾一家那樣的老移民,都承認蘇維埃政權將在俄羅斯站穩腳跟。他們很清楚,總有一天,中東鐵路地區的政治地位將得到確定,因而隻希望平平安安地過日子。老移民、白俄、哥薩克、基督教徒、猶太人,還有韃靼人,比鄰而居,互相貿易,一起把孩子送到學校念書。盡管他們嚮往美好平靜的生活,但是很快就被置於自己無法左右的力量的夾擊之下。各方勢力--蘇聯人、中國人、日本人--為控製東北而進行的角逐最終將使俄羅斯人社區分崩離析。
三方力量的第一次變化,發生在1924年5月。1920年,中國不再承認沙皇政府,結束了俄國人在中東鐵路地區的治外法權,並最終承認了蘇聯政府。經過曠日持久的談判,雙方達成共識,在中國法律的框架下共同管理該地區。但實際上,蘇聯控製了中東鐵路及其管理權,掌握了鐵路、學校、醫院以及其他社會公共機構。
第51節:骨肉離散(4)
蘇聯任命了新的中東鐵路負責人,並派遣一批專家接管了中東鐵路的關鍵職位,還組建了工會和工人委員會。蘇方人員中有蘇聯國家安全部門的特工人員。那時,蘇聯秘密安全部門被稱為蘇聯國家政治保衛局。特工人員的任務是確保中東鐵路員工政治上的忠誠,保衛蘇聯的利益,並在他們認為是蘇聯勢力範圍的地區收集經濟、技術和政治情報。
幾個月後,中東鐵路的負責人宣布,隻有登記為蘇聯公民或者中國公民的人才有資格被雇用。對於在滿洲地區俄羅斯機構工作的文職雇員來說,這個要求未必不合理。為了保住飯碗,大約兩萬多名中東鐵路的雇員去蘇聯領事館登記為蘇聯公民。他們中有許多人被開玩笑地稱為"蘿蔔"--表皮是紅色的,裏麵卻是白色的。還有少數人取得了中國國籍。那些情願保留無國籍流亡者身份的人,不得不另找工作。?
登記為蘇聯公民的號召不隻針對中東鐵路的雇員,蘇聯政府也鼓勵那些持有已經做廢的沙皇政府護照的俄羅斯移民這樣做。1917年十月革命後流亡到中國的難民和許多早期的移民,出於對沙皇俄國的忠誠,選擇了無國籍流亡者或白俄的身份。也有人因為同情十月革命而領取了蘇聯護照。但像奧尼庫爾一家那樣的人,領取蘇聯護照不是出於政治原因,而是由於現實生活的需要。他們不想成為無國籍的人,尤其在那個動亂的年代。
可是,在蘇聯領事館登記為蘇聯公民的人,並不享有蘇聯公民權,甚至沒有移民到蘇聯的資格。蘇聯領事館簽發的褐色布麵小本本上雖然用法文寫著"護照"二字,但封麵上的俄文卻是"居住許可證"。不過,這無關緊要,因為大多數持有這種護照的人都不打算離開中國,他們隻想在中國居住期間得到蘇聯領事館的保護而已。
20世紀20年代末期,中國的政局動盪不安,東北地區的實權落在以日本為靠山的軍閥張作霖手裏。當時,日本關東軍總部設在瀕臨黃海的旅順港,其任務表麵上是保護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從俄國奪取的在南滿的特權,但軍事擴張的野心人所共知。流言盛傳,白俄武裝分子越過邊界襲擊蘇聯的目的,就是要挑起衝突,使日本人有藉口調兵解決。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像許多別的猶太家庭一樣,居住在海拉爾的奧尼庫爾一家也申請了蘇聯國籍,並去附近的滿洲裏蘇聯領事館辦理了護照。因為護照的有效期隻有一年,他們不得不每年都去續簽。奧尼庫爾一家人考慮過申請辦理中國國籍嗎?我問過母親。絕對沒有!首先,奧尼庫爾一家是持有當時沙皇政府簽發的護照合法地來到中國的俄國人。現在既然俄國政府成了蘇維埃政府,正如中東鐵路地區的管理機構變成蘇聯政府的一個部門一樣,他們當然要領取蘇聯政府簽發的護照了。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想成為無國籍的人。他們的新女婿莫佳·紮列茨基從打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居住時起,就持有蘇聯護照;他們的大兒子阿勃拉姆從在西伯利亞學習時起,也持蘇聯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