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們可以認定,平型關之役確實是一次成功的突擊戰,與中共大肆宣揚的[大捷],有一段蠻大的距離。但是,我們必須肯定,在那麽艱苦的日子裏,能有這麽點好消息,對民心士氣的影響。”


    25日晨,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第3大隊及輜重部隊1000餘人,乘汽車100餘輛,附輜重大車200餘輛,被115師圍於平型關地區。日軍第5師師團長板垣征四郎得知所屬部隊將被圍後,急令其在蔚縣、淶源的第42旅團速向平型關增援,均被第115師獨立團和騎兵營阻擊於靈丘以北和以東地區。被圍於小寨至老爺廟之間的日軍,在6架飛機的掩護下,以密集隊形再次猛攻老爺廟及其附近地區,企圖殺出一條生路。由於敵我短兵相接,日軍飛機也無能為力,其反撲復被第686團擊退。隨後,第686團集中全力,在第685團和第687團各一部配合下,全殲了被圍日軍。13時,戰鬥結束。當日黃昏,第343旅向東跑池一帶日軍出擊,由於國民黨軍未按預定計劃出擊,致使殲滅東跑池日軍的計劃落空。


    此戰,擊斃日軍精銳板垣師團第21旅團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輛,繳獲輕重機槍20餘挺,長短槍1000多支,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全殲日軍,也是全國抗戰以來所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粉碎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在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此戰還粉碎了“八路軍不打陣地戰”的鬼話。115師以3個團的兵力打圍殲戰,以師獨立團和騎兵營在靈丘打陣地戰阻擊日軍。運動戰中的圍殲戰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必需靠外圍的陣地戰來獲得必須的時間。沒有必要的陣地戰,則不可能實現圍殲戰。


    正確的說,八路軍是以運動戰為主,陣地戰為輔。陣地戰是為運動戰創造戰機,贏得必要的時間才會使用,而且必須不惜代價的守得住才行。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被白崇禧濃縮為“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然而,以空間換時間,在兩黨的理解上卻有很大的差距。在國民黨這邊,理解為節節抵抗的消極防禦。而在共產黨這邊,則為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以大範圍的機動,尋求有利的戰機,積極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從作戰指導思想上來看,中國軍隊在裝備上處與劣勢,節節抵抗式的作戰,必然帶來巨大的傷亡,而巨大的傷亡必然對士氣產生消極影響。處與劣勢的軍隊要保持士氣不縋,必須要有勝利。而這勝利不是靠硬碰硬的死拚來獲得,因為弱勢軍隊是做不到的。勝利必須靠正確的戰略戰術來獲取,也就是以地形,時間上的突然性等彌補裝備上的劣勢。在總體上,我方處於劣勢,但我軍則應依靠積極的機動,以局部的絕對優勢來獲得勝利。


    這兩種戰略戰術的指導思想,誰更符合中國軍隊的實際狀況,誰優誰劣,難道不是一目了然嗎?


    平型關之圍殲戰進行中,擔任陣地阻擊戰的楊成武獨立團在靈丘以東腰站頑強阻敵援兵,斃傷300餘人。在阻擊任務完成後撤離。


    此戰,八路軍以3個團(4000餘人)的兵力全殲日軍1個步兵大隊、一個輜重大隊(1000餘人)。日軍極為頑強,全部拚死。另以1團加1營的兵力阻擊日援軍,斃傷300餘人。


    反觀國軍,以6個團(約9000人)的兵力出擊日軍2個大隊(1000多人),竟被反製。


    第七集《淞滬會戰》上


    第八集《淞滬會戰》下


    第九集《喋血長空》


    第十集《失去海岸線的勇士們》


    第十一集《南京保衛戰》


    第十二集《南京大屠殺》


    第十三集《徐州會戰》上


    第十四集《徐州會戰》下


    在以上各集中,我看到了國軍將士拚死殺敵,為國捐軀的戰鬥記述。我的外祖父(黃埔軍校畢業)時任上尉連長,就是在淞滬會戰中陣亡的。在那些身影中自然就有我外祖父的身影。


    然而,雖然將士忠勇、軍心可用,卻難掩指揮失當(徐州會戰除外,那卻是雜牌軍的主功)。


    我不禁要問:從1931年918事變起到淞滬會戰的7年間,日本亡我之心全國皆知,國府為這註定要發生的戰爭作了軍事準備了嗎?


    滿片都在強調國軍裝備與日軍相差懸殊,隻好用士兵的血肉之軀與日軍的戰車火炮死拚。然而,國軍的那些蘇械師、德械師與日軍的戰力相差不遠,它們都到那裏去了?為何不見這些師的蹤影?


    《一寸河山一寸血》是真實地講述了歷史?還是有所隱瞞?


    第十五集《大遷徙》


    從1931年918日軍炮擊瀋陽北大營開始,一直到1945年8月抗日勝利為止。這十四年間,中國人歷經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遷徙。此一行列之龐大,路程之遙遠,地區之遼闊,時間之漫長,在人類史上都屬罕見!這次大遷徙當在一千萬人以上。


    然而,其中國軍的黃河決堤,水淹三省製造的難民;以及河南由水旱蝗湯所製造的難民至少要占一半以上。


    小常識性錯誤:孫運璿談到用騾子拉拖車運機器,而畫麵上出現的卻是小毛驢。(通常拉車用馬騾、不用驢騾。驢騾體形小,不耐長途重荷,主要用於乘騎)


    台北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存有一萬六千箱古物,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片中詞:“青年永遠都是一個國家的希望,在大遷徙的行列中,他們是最耀眼亮麗的一群,也是最克苦耐勞簡樸可愛的一群。年輕人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們心頭存有無盡的希望,隻要有希望,什麽環境都難不倒他們。在戰火中他們相伴成長,完成學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抗戰之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hcxy200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hcxy2000並收藏抗戰之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