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德國人入侵時,荷蘭政治生活格局的僵化和不合潮流,已到了危險的程度,因而在荷蘭解放以前,國內外許多具有進步思想的人士,就預言它將重新回到戰前的格局,後來甚至認為已經如此了。可是,盡管有印度尼西亞問題的壓力,和這個國家中的普遍貧困化引起的各種困難,在大戰剛結束後的幾年中,令人寬慰的是,沒有出現政治上的極端主義,在這關鍵性的一點上要比戰前年代好。這主要歸功於女王和她的政府在流亡中以及在回國以後一貫採取的那種可以稱之為預防性的政策。的確,在這方麵,女王的個人影響及其對政策的指導的重要意義是怎麽估計也不會過高的。
在荷蘭如同在別的地方一樣,共產黨人由於在抵抗運動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而大大加強了他們的地位。但是,女王和女王政府比其他國家的流亡政府更早、也更欣然地同抵抗運動成員們進行了政治協商,而且還更進一步,先發製人地提出了抵抗運動戰士們在憲法問題、經濟事務、社會改革等方麵所渴望做到的事情,從而使共產黨人無法很好利用其開始時擁有的這一有利地位。通過這些辦法,政府成功地使那些較為溫和的左派分子脫離了共產黨的影響。
的確,在荷蘭,橫在道路上的最大陰影並不是共產主義,而是正在進行反抗的東印度群島殖民地的問題。這個問題既是國內政治的試金石,又是經濟恢復的主要障礙。的確,在荷蘭本土,人們幾乎一致認為,荷蘭沒有了印度尼西亞是活不下去的。但同時也有很多人承認,舊殖民主義的政府形式必須加以改變,不能復原。這些想法在政界都有所反映。極右的各個政黨要求在印度尼西亞執行強有力的鎮壓政策,中間黨派猶豫搖擺,左翼各政黨則按照各自的政治麵目而提出各種解決方案,從給予這些島嶼“自治領地位”到許以獨立,雖然各左翼黨派的支持者中有許多人並不完全贊同他們的領袖在這個問題上所採取的立場。人們認識到,沒有了印度尼西亞,荷蘭隻有高度工業化才能得救;可是,要使一個其煤炭資源連日常家用需要都難以滿足的國家實現工業化,是一個不易解決的難題。荷蘭是騰不出外匯來進口大量煤炭的;正是由於這一兩難處境,才產生了想把鄰近荷蘭戰前邊界的部分德國煤田併吞過來的建議。可是,後來尋求的,而且終於找到的卻是另一種解決辦法,那就是,同比利時和盧森堡一起組成了叫做“比、荷、盧聯盟”的經濟聯盟。
第二節 流亡回國後荷蘭政府所麵臨的問題
1945年春荷蘭人民獲得解放時,他們剛經歷了繼1944年秋季盟軍在阿納姆失利之後的那個可怕的冬季,而到了幾乎完全精疲力竭的境地。盟軍攻勢的未能一舉成功,不僅使荷蘭人想迅速趕走德國占領軍的希望落了空,而且德國人還對荷蘭居民採取了報復措施,其中有一些措施把荷蘭整個國家帶到了飢餓線的邊緣,在某些地區則真的達到了飢餓線,特別是在鹿特丹。除了這些苦難之外,還有相當大麵積的肥沃土地由於德軍在荷蘭戰役的最後一個階段中採取的防禦措施而遭到水淹,而這最後一個戰鬥階段一直拖到1945年5月第一周才告結束。
在當時看來,荷蘭人遭受的這許多災難中最嚴重的似乎莫過於土地的被淹了,但後來結果表明,水淹影響的消除要比人們原來預料的快得多,而使荷蘭經濟復原速度減慢的最嚴重的長期影響倒是戰爭的其他一些後果。荷蘭是一個人口過剩而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在戰前它依靠鄰近的城鎮市場出售其農產品以賺取外匯。它最重要的一個鄰近市場是魯爾;其次是英國。但是現在由於不同的原因,它們都買不起荷蘭的農產品了。荷蘭的繁榮還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鹿特丹港和阿姆斯特丹港所賺取的利潤,但這兩個港口的運輸業務有三分之二是德國的過境運輸,這種運輸現在也暫時不復存在了。更嚴重的是印度尼西亞問題所帶來的困難,因為荷蘭有六分之一的財富投資在東印度群島,有百分之十五的國民收入取自這一來源。因此很自然地,大部分荷蘭人都把喪失這些殖民地的危險看作是對他們生活水平的嚴重威脅,他們本來已經由於德國人的掠奪,由於負擔十萬名左右占領軍的費用,又由於近年來人口的飛速增長(而且當時仍以每年二十五萬人的數目在增加著),因而他們的生活水平大大降低。這就無怪乎印度尼西亞問題成為國內很關切和熱烈爭論的大事,也無怪乎甚至有一些希望在國內採取激進的進步政策的荷蘭人也支持(或至少默然支持)在殖民地採取鎮壓措施。把它看作是不知悔改的帝國主義而深表憤慨的那些外國觀察家們,並沒有體諒到上述種種考慮。
在國內政治方麵,荷蘭無疑也同其他地方一樣,可以普遍地感到人們渴望出現某種新的局麵——人們不願看到解放後國家的政治生活重又回復到戰前的軌道上去。抵抗侵略者的共同事業,曾使社會黨人、自由黨人、天主教徒、新教徒以及其他各種各樣政見不同的人都走到了同一個陣營中來;抵抗運動的成員們殷切希望,他們隊伍中所做到的這種民族團結能延伸到今後的政治生活中去。屬於所有各種黨派和各種信仰的進步人士想作一番努力,使現存各政治團體聯合為一個有戰鬥力的政黨,在現行國家結構範圍內實現社會和經濟改革。同樣,在工會運動內部也有一股推動力想把現存的各個宗派性工會改換成每一種工業有一個工會,並把每一種工業置於一個由僱主、工人和政府三方代表聯合組成的委員會的控製之下。同時,有一些進步的年輕天主教徒則在兜售一種想法,即用一種合作的製度來重建工業,他們以葡萄牙而不是以法西斯義大利作為樣板,但強調在任何情況下其結果必須是民主的。為此目的,他們準備同新教徒以及接受基督教準則的所有人們聯合,但不願同無神論者——這實質上就是指共產黨人——聯合。
在荷蘭如同在別的地方一樣,共產黨人由於在抵抗運動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而大大加強了他們的地位。但是,女王和女王政府比其他國家的流亡政府更早、也更欣然地同抵抗運動成員們進行了政治協商,而且還更進一步,先發製人地提出了抵抗運動戰士們在憲法問題、經濟事務、社會改革等方麵所渴望做到的事情,從而使共產黨人無法很好利用其開始時擁有的這一有利地位。通過這些辦法,政府成功地使那些較為溫和的左派分子脫離了共產黨的影響。
的確,在荷蘭,橫在道路上的最大陰影並不是共產主義,而是正在進行反抗的東印度群島殖民地的問題。這個問題既是國內政治的試金石,又是經濟恢復的主要障礙。的確,在荷蘭本土,人們幾乎一致認為,荷蘭沒有了印度尼西亞是活不下去的。但同時也有很多人承認,舊殖民主義的政府形式必須加以改變,不能復原。這些想法在政界都有所反映。極右的各個政黨要求在印度尼西亞執行強有力的鎮壓政策,中間黨派猶豫搖擺,左翼各政黨則按照各自的政治麵目而提出各種解決方案,從給予這些島嶼“自治領地位”到許以獨立,雖然各左翼黨派的支持者中有許多人並不完全贊同他們的領袖在這個問題上所採取的立場。人們認識到,沒有了印度尼西亞,荷蘭隻有高度工業化才能得救;可是,要使一個其煤炭資源連日常家用需要都難以滿足的國家實現工業化,是一個不易解決的難題。荷蘭是騰不出外匯來進口大量煤炭的;正是由於這一兩難處境,才產生了想把鄰近荷蘭戰前邊界的部分德國煤田併吞過來的建議。可是,後來尋求的,而且終於找到的卻是另一種解決辦法,那就是,同比利時和盧森堡一起組成了叫做“比、荷、盧聯盟”的經濟聯盟。
第二節 流亡回國後荷蘭政府所麵臨的問題
1945年春荷蘭人民獲得解放時,他們剛經歷了繼1944年秋季盟軍在阿納姆失利之後的那個可怕的冬季,而到了幾乎完全精疲力竭的境地。盟軍攻勢的未能一舉成功,不僅使荷蘭人想迅速趕走德國占領軍的希望落了空,而且德國人還對荷蘭居民採取了報復措施,其中有一些措施把荷蘭整個國家帶到了飢餓線的邊緣,在某些地區則真的達到了飢餓線,特別是在鹿特丹。除了這些苦難之外,還有相當大麵積的肥沃土地由於德軍在荷蘭戰役的最後一個階段中採取的防禦措施而遭到水淹,而這最後一個戰鬥階段一直拖到1945年5月第一周才告結束。
在當時看來,荷蘭人遭受的這許多災難中最嚴重的似乎莫過於土地的被淹了,但後來結果表明,水淹影響的消除要比人們原來預料的快得多,而使荷蘭經濟復原速度減慢的最嚴重的長期影響倒是戰爭的其他一些後果。荷蘭是一個人口過剩而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在戰前它依靠鄰近的城鎮市場出售其農產品以賺取外匯。它最重要的一個鄰近市場是魯爾;其次是英國。但是現在由於不同的原因,它們都買不起荷蘭的農產品了。荷蘭的繁榮還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鹿特丹港和阿姆斯特丹港所賺取的利潤,但這兩個港口的運輸業務有三分之二是德國的過境運輸,這種運輸現在也暫時不復存在了。更嚴重的是印度尼西亞問題所帶來的困難,因為荷蘭有六分之一的財富投資在東印度群島,有百分之十五的國民收入取自這一來源。因此很自然地,大部分荷蘭人都把喪失這些殖民地的危險看作是對他們生活水平的嚴重威脅,他們本來已經由於德國人的掠奪,由於負擔十萬名左右占領軍的費用,又由於近年來人口的飛速增長(而且當時仍以每年二十五萬人的數目在增加著),因而他們的生活水平大大降低。這就無怪乎印度尼西亞問題成為國內很關切和熱烈爭論的大事,也無怪乎甚至有一些希望在國內採取激進的進步政策的荷蘭人也支持(或至少默然支持)在殖民地採取鎮壓措施。把它看作是不知悔改的帝國主義而深表憤慨的那些外國觀察家們,並沒有體諒到上述種種考慮。
在國內政治方麵,荷蘭無疑也同其他地方一樣,可以普遍地感到人們渴望出現某種新的局麵——人們不願看到解放後國家的政治生活重又回復到戰前的軌道上去。抵抗侵略者的共同事業,曾使社會黨人、自由黨人、天主教徒、新教徒以及其他各種各樣政見不同的人都走到了同一個陣營中來;抵抗運動的成員們殷切希望,他們隊伍中所做到的這種民族團結能延伸到今後的政治生活中去。屬於所有各種黨派和各種信仰的進步人士想作一番努力,使現存各政治團體聯合為一個有戰鬥力的政黨,在現行國家結構範圍內實現社會和經濟改革。同樣,在工會運動內部也有一股推動力想把現存的各個宗派性工會改換成每一種工業有一個工會,並把每一種工業置於一個由僱主、工人和政府三方代表聯合組成的委員會的控製之下。同時,有一些進步的年輕天主教徒則在兜售一種想法,即用一種合作的製度來重建工業,他們以葡萄牙而不是以法西斯義大利作為樣板,但強調在任何情況下其結果必須是民主的。為此目的,他們準備同新教徒以及接受基督教準則的所有人們聯合,但不願同無神論者——這實質上就是指共產黨人——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