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經濟情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的裏雅斯特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的裏雅斯特過去不僅是奧匈帝國的主要港口和造船業中心,而且,由於當時在關稅稅率和鐵路運價方麵有著特殊的安排,奧地利帝國的內陸地區通過的裏雅斯特來進行其對外貿易,較之通過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的德國港口更為有利。奧地利帝國政府的這一政策,是該城繁榮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因為,經由的裏雅斯特的那條同海路聯運的陸路交通路線是要越過亞得裏亞海岸與多瑙河流域之間的分水嶺的,通向的裏雅斯特的鐵路的造價和維持費(雖然它們所經過的山口的海拔比較地說來還是低的),總是要比通向與之競爭的那些港口(漢堡、但澤、什切青、格丁尼亞等)的鐵路線更為昂貴,因為後麵那些港口都是通過長長的河穀同內地連接起來的,在這些河穀中造一些補充天然水道的鐵路比較容易,也比較便宜。1918年後出現的那些繼多瑙河帝國而起的國家,是可以自由地考慮到運輸費用的高低來選擇它們所要利用的港口的,同時它們又傾向於根據某些並非盡屬經濟方麵的理由而盡可能地選用那些位於自己領土範圍內的港口,就象過去奧地利帝國政府基於同樣的理由而偏愛的裏雅斯特(匈牙利王國政府則偏愛阜姆)一樣。這些變化產生了很不利於的裏雅斯特的後果,於是南斯拉夫人在1946年時提出了這樣的論點:的裏雅斯特在義大利統治下是永遠不會繁榮的,因為有別的義大利港口同它競爭,隻有把它併入它那“天然的貿易腹地”南斯拉夫,才能使它恢復繁榮。這樣來解釋的裏雅斯特港的貿易衰落是太過於簡單化了,而且也不是完全真實的。雖然在兩次大戰之間的年代裏,義大利通過的裏雅斯特所進行的貿易有一部分確乎是人為地發展起來的,但的裏雅斯特總是義大利在亞得裏亞海的唯一深水港,甚至威尼斯也不是完全代替得了它的。正如上麵已經提到的,二十年代初期,的裏雅斯特貿易所以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在於奧地利帝國的瓦解和中歐的經濟崩潰,而其後在二十年代晚些時候,德國為了想奪取中歐的貿易,對中歐奧匈帝國瓦解後那些繼起的國家運貨去北德各港,特給予低廉的運價,這就進一步加甚了的裏雅斯特的困難。
貿易統計的數字,不論是當初南斯拉夫部分地區還屬於奧地利帝國的那個時候的數字,還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裏的數字,都沒有證實南斯拉夫人所說的南斯拉夫是的裏雅斯特的真正貿易腹地的這一論點。盡管義大利鼓勵對意貿易,1937年度在的裏雅斯特經由鐵路運輸的貿易額中仍有近四分之三是同義大利以外的其他國家進行的;那時對奧貿易占百分之三十四,對意貿易占百分之二十七,對捷克斯洛伐克的貿易占百分之二十,對匈貿易占百分之七點五,而對南斯拉夫的貿易卻隻占百分之五點五。在經由海道運輸的貿易額中,以義大利港口為對手的約占百分之二十五,其餘的主要是同地中海東岸一帶和比這更遠的地區進行的。
對於非義大利籍的使用者來說,這個港口的價值主要在於它所提供的自由港便利。除1891年設立的維克多·艾曼努爾區和達奧斯塔公爵區這兩個主要的自由貿易區外,到1939年時又增闢了兩個自由貿易區,木材碼頭區(木材堆放處)和聖薩巴區(石油提煉廠)。人們在自由貿易區內經營著各種加工工業,這些工業再加上它們的原材料和產品的買賣和轉運,給的裏雅斯特帶來繁榮。沒有證據表明,義大利對該港的控製削弱了它在商業上的價值或導致了偏向於控製國或隻有利於任何某一個國家的過分歧視。
義大利對於的裏雅斯特工業方麵的發展是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裏,義大利建造戰艦和大客輪,使該城擁有一萬七千名直接雇員的主要工業——造船工業——得到好處;建立了一座雇有一千人的鋼廠;1931 年後義大利對石油精煉產品課以進口稅,這就刺激了的裏雅斯特發展起一個大規模的煉油工業。到三十年代後期,該港工業雇用的人員達六萬人;也許兩倍或三倍於直接靠該港貿易為生的人數;工業的這一發展是戰前早就有的趨勢的繼續,並不完全是由於義大利官方政策的人為刺激,雖然貿易和工業(特別是重要的保險業)都是緊緊地同義大利經濟連結在一起的。
第六節 四大國委員會提交外長會議的報告
盡管西方各大國都同意採用1910年的奧地利人口普查數字,四大國委員會還是沒有就意南邊界問題作出一致的決定,在1946年5月提交給外長會議的地圖上,標示出來的不是一條而是四條擬議邊界線。西方國家建議的三條線都把的裏雅斯特留在義大利境內。英國和美國代表提出的兩條線幾乎完全相同,都很接近於上麵所描述的1919年的種族分界線。這兩條線將會使每一方留在異國統治下的居民人數減至最低限度——大約將有十一萬五千名意族居民留在南斯拉夫和七萬名南族居民留在義大利。而且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裏雅斯特的南族居民,阜姆和紮拉的意族居民——是產業工人,如果需要交換的話,交換這些產業工人要比交換土地耕作者(特別是自耕農)容易得多。俄國提出的那條線幾乎把南斯拉夫人要求的所有土地,也就是說幾乎把整個威尼斯-朱利亞都劃歸南斯拉夫。法國擬議的線則使留在異族統治下的雙方兩個少數民族加在一起的總人數減至最少。但這也許可以認為隻是在字麵上而不是在精神實質上貫徹了委員會的指示。如果採用法國擬議的線,那末留在南斯拉夫統治下的意族居民要比留在義大利統治下的南族居民多得多,而且伊斯的利亞海岸上的所有各個意族城鎮將被統統劃在南斯拉夫那一邊。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的裏雅斯特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的裏雅斯特過去不僅是奧匈帝國的主要港口和造船業中心,而且,由於當時在關稅稅率和鐵路運價方麵有著特殊的安排,奧地利帝國的內陸地區通過的裏雅斯特來進行其對外貿易,較之通過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的德國港口更為有利。奧地利帝國政府的這一政策,是該城繁榮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因為,經由的裏雅斯特的那條同海路聯運的陸路交通路線是要越過亞得裏亞海岸與多瑙河流域之間的分水嶺的,通向的裏雅斯特的鐵路的造價和維持費(雖然它們所經過的山口的海拔比較地說來還是低的),總是要比通向與之競爭的那些港口(漢堡、但澤、什切青、格丁尼亞等)的鐵路線更為昂貴,因為後麵那些港口都是通過長長的河穀同內地連接起來的,在這些河穀中造一些補充天然水道的鐵路比較容易,也比較便宜。1918年後出現的那些繼多瑙河帝國而起的國家,是可以自由地考慮到運輸費用的高低來選擇它們所要利用的港口的,同時它們又傾向於根據某些並非盡屬經濟方麵的理由而盡可能地選用那些位於自己領土範圍內的港口,就象過去奧地利帝國政府基於同樣的理由而偏愛的裏雅斯特(匈牙利王國政府則偏愛阜姆)一樣。這些變化產生了很不利於的裏雅斯特的後果,於是南斯拉夫人在1946年時提出了這樣的論點:的裏雅斯特在義大利統治下是永遠不會繁榮的,因為有別的義大利港口同它競爭,隻有把它併入它那“天然的貿易腹地”南斯拉夫,才能使它恢復繁榮。這樣來解釋的裏雅斯特港的貿易衰落是太過於簡單化了,而且也不是完全真實的。雖然在兩次大戰之間的年代裏,義大利通過的裏雅斯特所進行的貿易有一部分確乎是人為地發展起來的,但的裏雅斯特總是義大利在亞得裏亞海的唯一深水港,甚至威尼斯也不是完全代替得了它的。正如上麵已經提到的,二十年代初期,的裏雅斯特貿易所以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在於奧地利帝國的瓦解和中歐的經濟崩潰,而其後在二十年代晚些時候,德國為了想奪取中歐的貿易,對中歐奧匈帝國瓦解後那些繼起的國家運貨去北德各港,特給予低廉的運價,這就進一步加甚了的裏雅斯特的困難。
貿易統計的數字,不論是當初南斯拉夫部分地區還屬於奧地利帝國的那個時候的數字,還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裏的數字,都沒有證實南斯拉夫人所說的南斯拉夫是的裏雅斯特的真正貿易腹地的這一論點。盡管義大利鼓勵對意貿易,1937年度在的裏雅斯特經由鐵路運輸的貿易額中仍有近四分之三是同義大利以外的其他國家進行的;那時對奧貿易占百分之三十四,對意貿易占百分之二十七,對捷克斯洛伐克的貿易占百分之二十,對匈貿易占百分之七點五,而對南斯拉夫的貿易卻隻占百分之五點五。在經由海道運輸的貿易額中,以義大利港口為對手的約占百分之二十五,其餘的主要是同地中海東岸一帶和比這更遠的地區進行的。
對於非義大利籍的使用者來說,這個港口的價值主要在於它所提供的自由港便利。除1891年設立的維克多·艾曼努爾區和達奧斯塔公爵區這兩個主要的自由貿易區外,到1939年時又增闢了兩個自由貿易區,木材碼頭區(木材堆放處)和聖薩巴區(石油提煉廠)。人們在自由貿易區內經營著各種加工工業,這些工業再加上它們的原材料和產品的買賣和轉運,給的裏雅斯特帶來繁榮。沒有證據表明,義大利對該港的控製削弱了它在商業上的價值或導致了偏向於控製國或隻有利於任何某一個國家的過分歧視。
義大利對於的裏雅斯特工業方麵的發展是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裏,義大利建造戰艦和大客輪,使該城擁有一萬七千名直接雇員的主要工業——造船工業——得到好處;建立了一座雇有一千人的鋼廠;1931 年後義大利對石油精煉產品課以進口稅,這就刺激了的裏雅斯特發展起一個大規模的煉油工業。到三十年代後期,該港工業雇用的人員達六萬人;也許兩倍或三倍於直接靠該港貿易為生的人數;工業的這一發展是戰前早就有的趨勢的繼續,並不完全是由於義大利官方政策的人為刺激,雖然貿易和工業(特別是重要的保險業)都是緊緊地同義大利經濟連結在一起的。
第六節 四大國委員會提交外長會議的報告
盡管西方各大國都同意採用1910年的奧地利人口普查數字,四大國委員會還是沒有就意南邊界問題作出一致的決定,在1946年5月提交給外長會議的地圖上,標示出來的不是一條而是四條擬議邊界線。西方國家建議的三條線都把的裏雅斯特留在義大利境內。英國和美國代表提出的兩條線幾乎完全相同,都很接近於上麵所描述的1919年的種族分界線。這兩條線將會使每一方留在異國統治下的居民人數減至最低限度——大約將有十一萬五千名意族居民留在南斯拉夫和七萬名南族居民留在義大利。而且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裏雅斯特的南族居民,阜姆和紮拉的意族居民——是產業工人,如果需要交換的話,交換這些產業工人要比交換土地耕作者(特別是自耕農)容易得多。俄國提出的那條線幾乎把南斯拉夫人要求的所有土地,也就是說幾乎把整個威尼斯-朱利亞都劃歸南斯拉夫。法國擬議的線則使留在異族統治下的雙方兩個少數民族加在一起的總人數減至最少。但這也許可以認為隻是在字麵上而不是在精神實質上貫徹了委員會的指示。如果採用法國擬議的線,那末留在南斯拉夫統治下的意族居民要比留在義大利統治下的南族居民多得多,而且伊斯的利亞海岸上的所有各個意族城鎮將被統統劃在南斯拉夫那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