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義大利來說,伊斯的利亞的礦藏可能比伊鬆佐的水力資源更為重要。義大利已對伊斯的利亞東部的阿爾薩煤礦投下了大量資本。墨索裏尼曾大力強調阿爾薩煤對義大利的重要性,特別是在1935-1936年義大利-阿比西尼亞戰爭中義大利受到製裁而英國的煤停止向它供應的那段時期內。但事實上,阿爾薩煤的質量很低劣,幾乎抵不上運輸費用;這種煤大部分由海路運到的裏雅斯特作為船用煤使用,它之所以還有點價值,僅僅是因為義大利國內其他煤源匱乏。到1942年時,阿爾薩煤礦的年產量約為一百萬噸,即義大利全部煤產量的三分之一。
然而,伊斯的利亞的鋁礬土礦卻很有價值:其產量約為義大利總產量的一半,而鋁礬土和水力發電是義大利重要工業產品鋁的兩種基本原料。但從另一方麵看,義大利也還有別的一些鋁礬土礦,較有名的如阿普利亞區加爾加諾半島上的鋁礬土礦,尚未充分開發,而伊斯的利亞各礦則處於南斯拉夫族聚居地區的中心。伊德裏亞的汞礦對義大利是有價值的,但是它在錫耶納以南的蒙特阿米亞塔另有一處產量很充足的汞礦。
在這一石灰岩地區,水的供應是很重要的。戈裏齊亞的用水,來源於該城東北的山間泉水,這是南斯拉夫族居住的鄉村地區;同樣地,伊斯的利亞西北部各義大利族城鎮的用水係來源於聖喬萬尼-迪-平古恩泰和聖瑪麗亞-德爾-裏薩諾的泉水,兩者都是位於南斯拉夫族居住的地區內。
伊斯的利亞的本地交通主要是靠海路和公路,雖然還有一條穿越南斯拉夫族居住地區的從普拉到的裏雅斯特的鐵路線。但是,隨著汽車交通的發展,從普拉經由西部伊斯的利亞通向的裏雅斯特的那條公路,已變得同鐵路一樣重要,因此如果把鐵路劃歸南斯拉夫而把公路劃歸義大利,是不會引起什麽嚴重困難的。至於爭議中的這個地區的北部的那些鐵路交通線,卻重要得多,因為它們是的裏雅斯特同北部義大利平原以及同中歐聯繫的生命線。
這些鐵路線上的交通自由,對該港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它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此,過去是這樣,今後必然仍是這樣。從的裏雅斯特出發的兩條最重要的鐵路線,是經由波斯圖米亞通往盧布爾雅那、維也納和奧地利東部的那一條,以及經由蒙法爾科內和切爾維尼亞諾通往義大利北部平原的那一條。第三條線經過戈裏齊亞和皮埃迪科萊通往薩爾茨堡和布拉格;這是把的裏雅斯特同奧地利西北部和德國南部連結起來的一條最直捷的鐵路線,不過它是一條單軌線,坡度很陡,還沒有電氣化。第四條線也是單軌,卻是電氣化的,坡度不象經由皮埃迪科萊的那條線那麽陡,路線則相當迂迴,經由烏迪內和蓬泰巴到達塔爾維齊奧。
第五節 的裏雅斯特
(一)引言
怎樣處置的裏雅斯特市及其港口,這是威尼斯-朱利亞問題的癥結所在。的裏雅斯特位於亞得裏亞海的頂端,又處在通往中歐的陸路所經的各個山口的山腳下,它的這一地理位置,在當初作為奧匈帝國的主要港口,因而其商業活動得以通行無阻地進入一個廣闊富饒的腹地的整個時期中,一直是極有利於該港的貿易發展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的裏雅斯特在十九世紀中,特別是在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以後很快繁榮起來,人口也迅速增加。1836年成立了奧地利勞埃德航運公司(1919年後改稱的裏雅斯特勞埃德航運公司);1831年至1838年間設立了一些規模宏大的保險公司;從維也納、格拉茨經由盧布爾雅那而來的那條主要鐵路線於1857年通到了的裏雅斯特。的裏雅斯特曾於1719年被規定為自由貿易港;1891年,當它的自由港地位被取消時,建立了兩個由報稅倉庫公司管理的自由貿易區。1918年的裏雅斯特劃歸義大利後,自由貿易區仍保持不變。作為一個港口,的裏雅斯特還具有天然深水港的優點;1900年就有的那些老船塢的碼頭邊水深達八潯,而維克多·艾曼努爾船塢的海水甚至比這還深。
(二)居民種族情況
的裏雅斯特從羅馬帝國時代起,其居民和文化主要都是義大利族的,但自1382年併入哈布斯堡王朝的版圖以後,它的人口逐漸變成了義大利族、南斯拉夫族(斯洛維尼亞族)和德語民族等各族雜居的一個混合體,而以操意語的人為主。十八世紀起,人口迅速增長;1880年至1930年期間幾乎增加一倍——半世紀內從十三萬一千人增至二十五萬人——而且這增長主要是由於移民,義大利人從西麵移入,斯洛維尼亞人從東麵移入。1910 年的奧地利人口普查表明,那時的裏雅斯特的居民仍然以義大利族占多數——操意語的奧國臣民為十一萬八千九百五十九人,操南斯拉夫語的為五萬九千三百十九人,操德語的為一萬一千八百五十六人,還有外國人三萬八千五百九十七人,其中二萬九千四百三十九人是來自義大利王國的義大利人(王國臣民)。到1946年時,的裏雅斯特的義大利族居民無疑是增加了,南斯拉夫族居民是減少了(1921年義大利人口普查的數字是:義大利族居民二十萬零二千三百八十二人,南斯拉夫族居民一萬八千一百五十人,再加上來自南斯拉夫的南斯拉夫人八千三百零七人),但這個事實對於四大國委員會所要處理的問題來說,是相對地無關重要的,因為,南斯拉夫也好,支持它的人也好,都並不想否認該市人口的種族組成中義大利族占著大多數。他們的要求是以其他理由為根據的,理由之一是人們所公認的這一事實:的裏雅斯特是嵌在南斯拉夫族聚居地區中的一塊飛地,連該市的郊區也都是由南斯拉夫族居住著的,而且從六世紀以來就一直如此。
然而,伊斯的利亞的鋁礬土礦卻很有價值:其產量約為義大利總產量的一半,而鋁礬土和水力發電是義大利重要工業產品鋁的兩種基本原料。但從另一方麵看,義大利也還有別的一些鋁礬土礦,較有名的如阿普利亞區加爾加諾半島上的鋁礬土礦,尚未充分開發,而伊斯的利亞各礦則處於南斯拉夫族聚居地區的中心。伊德裏亞的汞礦對義大利是有價值的,但是它在錫耶納以南的蒙特阿米亞塔另有一處產量很充足的汞礦。
在這一石灰岩地區,水的供應是很重要的。戈裏齊亞的用水,來源於該城東北的山間泉水,這是南斯拉夫族居住的鄉村地區;同樣地,伊斯的利亞西北部各義大利族城鎮的用水係來源於聖喬萬尼-迪-平古恩泰和聖瑪麗亞-德爾-裏薩諾的泉水,兩者都是位於南斯拉夫族居住的地區內。
伊斯的利亞的本地交通主要是靠海路和公路,雖然還有一條穿越南斯拉夫族居住地區的從普拉到的裏雅斯特的鐵路線。但是,隨著汽車交通的發展,從普拉經由西部伊斯的利亞通向的裏雅斯特的那條公路,已變得同鐵路一樣重要,因此如果把鐵路劃歸南斯拉夫而把公路劃歸義大利,是不會引起什麽嚴重困難的。至於爭議中的這個地區的北部的那些鐵路交通線,卻重要得多,因為它們是的裏雅斯特同北部義大利平原以及同中歐聯繫的生命線。
這些鐵路線上的交通自由,對該港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它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此,過去是這樣,今後必然仍是這樣。從的裏雅斯特出發的兩條最重要的鐵路線,是經由波斯圖米亞通往盧布爾雅那、維也納和奧地利東部的那一條,以及經由蒙法爾科內和切爾維尼亞諾通往義大利北部平原的那一條。第三條線經過戈裏齊亞和皮埃迪科萊通往薩爾茨堡和布拉格;這是把的裏雅斯特同奧地利西北部和德國南部連結起來的一條最直捷的鐵路線,不過它是一條單軌線,坡度很陡,還沒有電氣化。第四條線也是單軌,卻是電氣化的,坡度不象經由皮埃迪科萊的那條線那麽陡,路線則相當迂迴,經由烏迪內和蓬泰巴到達塔爾維齊奧。
第五節 的裏雅斯特
(一)引言
怎樣處置的裏雅斯特市及其港口,這是威尼斯-朱利亞問題的癥結所在。的裏雅斯特位於亞得裏亞海的頂端,又處在通往中歐的陸路所經的各個山口的山腳下,它的這一地理位置,在當初作為奧匈帝國的主要港口,因而其商業活動得以通行無阻地進入一個廣闊富饒的腹地的整個時期中,一直是極有利於該港的貿易發展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的裏雅斯特在十九世紀中,特別是在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以後很快繁榮起來,人口也迅速增加。1836年成立了奧地利勞埃德航運公司(1919年後改稱的裏雅斯特勞埃德航運公司);1831年至1838年間設立了一些規模宏大的保險公司;從維也納、格拉茨經由盧布爾雅那而來的那條主要鐵路線於1857年通到了的裏雅斯特。的裏雅斯特曾於1719年被規定為自由貿易港;1891年,當它的自由港地位被取消時,建立了兩個由報稅倉庫公司管理的自由貿易區。1918年的裏雅斯特劃歸義大利後,自由貿易區仍保持不變。作為一個港口,的裏雅斯特還具有天然深水港的優點;1900年就有的那些老船塢的碼頭邊水深達八潯,而維克多·艾曼努爾船塢的海水甚至比這還深。
(二)居民種族情況
的裏雅斯特從羅馬帝國時代起,其居民和文化主要都是義大利族的,但自1382年併入哈布斯堡王朝的版圖以後,它的人口逐漸變成了義大利族、南斯拉夫族(斯洛維尼亞族)和德語民族等各族雜居的一個混合體,而以操意語的人為主。十八世紀起,人口迅速增長;1880年至1930年期間幾乎增加一倍——半世紀內從十三萬一千人增至二十五萬人——而且這增長主要是由於移民,義大利人從西麵移入,斯洛維尼亞人從東麵移入。1910 年的奧地利人口普查表明,那時的裏雅斯特的居民仍然以義大利族占多數——操意語的奧國臣民為十一萬八千九百五十九人,操南斯拉夫語的為五萬九千三百十九人,操德語的為一萬一千八百五十六人,還有外國人三萬八千五百九十七人,其中二萬九千四百三十九人是來自義大利王國的義大利人(王國臣民)。到1946年時,的裏雅斯特的義大利族居民無疑是增加了,南斯拉夫族居民是減少了(1921年義大利人口普查的數字是:義大利族居民二十萬零二千三百八十二人,南斯拉夫族居民一萬八千一百五十人,再加上來自南斯拉夫的南斯拉夫人八千三百零七人),但這個事實對於四大國委員會所要處理的問題來說,是相對地無關重要的,因為,南斯拉夫也好,支持它的人也好,都並不想否認該市人口的種族組成中義大利族占著大多數。他們的要求是以其他理由為根據的,理由之一是人們所公認的這一事實:的裏雅斯特是嵌在南斯拉夫族聚居地區中的一塊飛地,連該市的郊區也都是由南斯拉夫族居住著的,而且從六世紀以來就一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