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就是外長會議著手考慮義大利東部邊界問題時的當地局勢。這條邊界在1948年南斯拉夫否認蘇聯霸權之前,將成為西方和俄國平分世界的分界線的一部分。南斯拉夫要求整個威尼斯-朱利亞都歸它,包括的裏雅斯特在內,它的主要理由是,當地居民極大部分都是南斯拉夫人;義大利人承認鄉村地區居民主要是南斯拉夫人,但主張大體上還是應該按照1919年的“威爾遜線”來劃定邊界,這樣就會把伊斯的利亞的重要礦藏,連同的裏雅斯特、戈裏齊亞和伊斯的利亞沿海各城鎮都留在義大利境內。由於有關該地區的資料不足,且已陳舊,而且即使對於這樣一些現存的資料,爭議雙方或其中一方還認為是不可信的,從而使這個問題增加了困難。1945年9月,外長會議決定成立四大國(法國、英國、美國和蘇聯)調查委員會;1946年2月28日它派出了一個委員會去威尼斯-朱利亞就地調查並提出有關邊界的建議,所建議的邊界應“大體上是一條種族分界線,務使居民留在異族統治下的人數盡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雖然也要考慮到經濟上和地理上的各種特點。
(二)居民種族情況
1919年在考慮按種族分布線來劃定邊界的可能性時,曾證明這樣的一條線是可能劃出來的。它在戈裏齊亞西北的一個地點離開1918年前的奧地利邊界,通過戈裏齊亞正北方,在東部繞過該城,而後一直向南走,到蒙法爾科內以東的杜伊諾入海;然後在這以東幾英裏處重又進入大陸,緊緊沿著的裏雅斯特邊緣繞行,把該城劃在邊界線的義大利一側,然後繼續向南行,穿過伊斯的利亞半島,同該半島西海岸平均保持著七英裏到八英裏的距離,一直到達普拉東南南方的海邊。在這條線的義大利一側,南斯拉夫族聚居較多的隻有戈裏齊亞、的裏雅斯特和普拉,而在這幾個城鎮中,義大利族的人數都遠遠超過他們。在南斯拉夫那一側,則隻是在路辛、阜姆和紮拉有一些人數較多的義大利族居民群。
但是在1945年,情況就沒有這樣清楚,雖然主要的一些特點還是一樣的。人們不了解,自從1924年意南羅馬條約把阜姆劃歸義大利以來,居民的種族組成情況是否有了變化,如果有的話,變動有多大。最後一次表明語言分布情況的人口普查數字,還是義大利1921年的人口普查數字,但南斯拉夫人拒絕接受這些數字;無疑,這些資料確實在某些地區中誇大了義大利居民人數和縮小了南斯拉夫族居民人數。其他可以找到的唯一現成的統計資料是1910年奧地利的人口普查數字(就阜姆而言則是1910年的匈牙利人口普查數字),其中南斯拉夫族的人口數可能是略有誇大的。盡管資料陳舊了些,威尼斯-朱利亞委員會最後還是採用這一普查數字作為基礎。
爭議中的領土,除紮拉和一些島嶼外,包括三個主要地區:戈裏齊亞-格拉迪斯卡、的裏雅斯特和伊斯的利亞。關於這三個地區,1910年的人口普查提供了下列數字:-- 義大利族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族 斯洛維尼亞族 其他 合計
戈裏齊亞-格拉迪斯卡 90,156 187 214,798 22,477 327,618
的裏雅斯特 118,959 2,403 56,916 5l,232 229,510
伊斯的利亞 160,13l 140,966 57,319 41,451 399,867
更仔細地研究一下,就顯示出問題的複雜性。在戈裏齊亞-格拉迪斯卡地區的戈裏齊亞市,甚至在1910年時義大利族就已經占著多數(義大利族一萬四千八百十二人對南斯拉夫族一萬零八百六十八人),但在該市以外的全區人口中占壓倒優勢的卻是南斯拉夫族:南斯拉夫族有七萬零六十二人,而義大利族僅二千七百七十四人。在伊斯的利亞,沿海城鎮的居民主要是義大利族——卡波迪斯特裏亞有義大利族居民九千三百四十人,南斯拉夫族二千四百三十二人;皮拉諾有義大利族居民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三人,南斯拉夫族二千三百二十七人;羅維尼奧有義大利族居民一萬零八百五十九人,南斯拉夫族一百二十人;普拉有義大利族居民三萬零九百人,南斯拉夫族一萬九千九百四十一人——但內地人口卻以南斯拉夫族占壓倒優勢。阜姆則是另外一個格局;該城是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由匈牙利發展起來的,當時匈牙利曾鼓勵義大利人在該地定居,因此到1910年時,阜姆總人口四萬九千八百零六人中義大利族達二萬四千二百十二人,而南斯拉夫族為一萬五千六百八十七人。的裏雅斯特的情況和戈裏齊亞類似,市內居民以義大利族占極大多數,而周圍地區卻都是南斯拉夫族居民,連近郊區也是如此。在路辛等各個島嶼上,有義大利族九千八百八十四人,南斯拉夫族一萬零九十人;在紮拉,有義大利族一萬一千四百七十七人,南斯拉夫族七千一百零八人。因此,威尼斯-朱利亞全區大約有南斯拉夫族居民共四十八萬八千八百人。
(三)經濟情況
撇開那些與的裏雅斯特工商業有關的特殊問題不談,1946 年時如果僅僅考慮居民種族的因素來確定邊界,也是會引起嚴重經濟困難的。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那段時期內,義大利曾在威尼斯-朱利亞地區進行了大量投資,而且,該地區的原料資源如水力、鋁礬土、煤、汞等,對義大利這樣一個原料貧乏的國家來說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不僅如此,義大利人在威尼斯-朱利亞也象在其他地方一樣,已經開發了潛在的水電資源,為了滿足威尼斯-朱利亞地區的工業日益增長的需要,戰前就已在伊鬆佐河穀建成了一批新的電廠,還有一些則已在興建中,或已有了興建的計劃。另一方麵,區內需要的電力有半數以上是從威尼托各電廠通過高壓線輸送到的裏雅斯特正北山裏的奧皮奇納地方的大變壓站來的,而伊鬆佐各電廠所發的電大部分由該區東部和伊斯的利亞的鐵路和工業所使用。
(二)居民種族情況
1919年在考慮按種族分布線來劃定邊界的可能性時,曾證明這樣的一條線是可能劃出來的。它在戈裏齊亞西北的一個地點離開1918年前的奧地利邊界,通過戈裏齊亞正北方,在東部繞過該城,而後一直向南走,到蒙法爾科內以東的杜伊諾入海;然後在這以東幾英裏處重又進入大陸,緊緊沿著的裏雅斯特邊緣繞行,把該城劃在邊界線的義大利一側,然後繼續向南行,穿過伊斯的利亞半島,同該半島西海岸平均保持著七英裏到八英裏的距離,一直到達普拉東南南方的海邊。在這條線的義大利一側,南斯拉夫族聚居較多的隻有戈裏齊亞、的裏雅斯特和普拉,而在這幾個城鎮中,義大利族的人數都遠遠超過他們。在南斯拉夫那一側,則隻是在路辛、阜姆和紮拉有一些人數較多的義大利族居民群。
但是在1945年,情況就沒有這樣清楚,雖然主要的一些特點還是一樣的。人們不了解,自從1924年意南羅馬條約把阜姆劃歸義大利以來,居民的種族組成情況是否有了變化,如果有的話,變動有多大。最後一次表明語言分布情況的人口普查數字,還是義大利1921年的人口普查數字,但南斯拉夫人拒絕接受這些數字;無疑,這些資料確實在某些地區中誇大了義大利居民人數和縮小了南斯拉夫族居民人數。其他可以找到的唯一現成的統計資料是1910年奧地利的人口普查數字(就阜姆而言則是1910年的匈牙利人口普查數字),其中南斯拉夫族的人口數可能是略有誇大的。盡管資料陳舊了些,威尼斯-朱利亞委員會最後還是採用這一普查數字作為基礎。
爭議中的領土,除紮拉和一些島嶼外,包括三個主要地區:戈裏齊亞-格拉迪斯卡、的裏雅斯特和伊斯的利亞。關於這三個地區,1910年的人口普查提供了下列數字:-- 義大利族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族 斯洛維尼亞族 其他 合計
戈裏齊亞-格拉迪斯卡 90,156 187 214,798 22,477 327,618
的裏雅斯特 118,959 2,403 56,916 5l,232 229,510
伊斯的利亞 160,13l 140,966 57,319 41,451 399,867
更仔細地研究一下,就顯示出問題的複雜性。在戈裏齊亞-格拉迪斯卡地區的戈裏齊亞市,甚至在1910年時義大利族就已經占著多數(義大利族一萬四千八百十二人對南斯拉夫族一萬零八百六十八人),但在該市以外的全區人口中占壓倒優勢的卻是南斯拉夫族:南斯拉夫族有七萬零六十二人,而義大利族僅二千七百七十四人。在伊斯的利亞,沿海城鎮的居民主要是義大利族——卡波迪斯特裏亞有義大利族居民九千三百四十人,南斯拉夫族二千四百三十二人;皮拉諾有義大利族居民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三人,南斯拉夫族二千三百二十七人;羅維尼奧有義大利族居民一萬零八百五十九人,南斯拉夫族一百二十人;普拉有義大利族居民三萬零九百人,南斯拉夫族一萬九千九百四十一人——但內地人口卻以南斯拉夫族占壓倒優勢。阜姆則是另外一個格局;該城是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由匈牙利發展起來的,當時匈牙利曾鼓勵義大利人在該地定居,因此到1910年時,阜姆總人口四萬九千八百零六人中義大利族達二萬四千二百十二人,而南斯拉夫族為一萬五千六百八十七人。的裏雅斯特的情況和戈裏齊亞類似,市內居民以義大利族占極大多數,而周圍地區卻都是南斯拉夫族居民,連近郊區也是如此。在路辛等各個島嶼上,有義大利族九千八百八十四人,南斯拉夫族一萬零九十人;在紮拉,有義大利族一萬一千四百七十七人,南斯拉夫族七千一百零八人。因此,威尼斯-朱利亞全區大約有南斯拉夫族居民共四十八萬八千八百人。
(三)經濟情況
撇開那些與的裏雅斯特工商業有關的特殊問題不談,1946 年時如果僅僅考慮居民種族的因素來確定邊界,也是會引起嚴重經濟困難的。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那段時期內,義大利曾在威尼斯-朱利亞地區進行了大量投資,而且,該地區的原料資源如水力、鋁礬土、煤、汞等,對義大利這樣一個原料貧乏的國家來說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不僅如此,義大利人在威尼斯-朱利亞也象在其他地方一樣,已經開發了潛在的水電資源,為了滿足威尼斯-朱利亞地區的工業日益增長的需要,戰前就已在伊鬆佐河穀建成了一批新的電廠,還有一些則已在興建中,或已有了興建的計劃。另一方麵,區內需要的電力有半數以上是從威尼托各電廠通過高壓線輸送到的裏雅斯特正北山裏的奧皮奇納地方的大變壓站來的,而伊鬆佐各電廠所發的電大部分由該區東部和伊斯的利亞的鐵路和工業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