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威尼斯-朱利亞區
1918年以前,那塊後來在義大利統治下叫做威尼斯-朱利亞的地方,曾全部是在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的疆界之內。從十五世紀起,不論是起初的威尼斯共和國也好,或者是後來的義大利王國也好,其東部邊界都是從亞得裏亞海頂端的伊鬆佐河口以西幾英裏處的一點起,朝著大致正北的方向延伸的,但是在這條線的東麵,的裏雅斯特市和伊斯的利亞半島的沿海各城鎮,從它們接受羅馬化之日起就一直居住著義大利族居民,具有義大利的文化,雖然由於羅馬帝國瓦解後民族大遷徙的結果,直到城鎮門外的所有鄉村地區的居民卻都是斯拉夫人了——在的裏雅斯特周圍和該市以北的鄉村是斯洛維尼亞人,在伊斯的利亞則是克羅埃西亞人。1866 年威尼托併入新建的義大利王國之後,當時仍留在奧地利統治下的的裏雅斯特就成了義大利收復失地主義者的主要目標(威尼托從1814年起到1866年止隸屬於奧地利,的裏雅斯特則從1382年投身於哈布斯堡王朝保護之下起一直在該王朝統治之下),它也是義大利在1915年倫敦秘密條約中同三大協約國所作那筆交易的最重要的一個項目。1919年時義大利人認為,在剛過去的那次大戰中,他們的東部邊界上發生過激烈的戰鬥,這一事實加強了他們根據秘密條約所提出的領土要求的分量。
威尼斯-朱利亞歷來是重要的,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地區,也是中歐與地中海之間的一條重要交通地帶。在它的境內,有在羅納河穀東麵的、穿越地中海與歐洲內陸之間那些高山的一些最低的山口。而這一交通比較方便的有利條件,也正是當初的裏雅斯特作為奧匈帝國主要港口時所以能繁榮起來的原因。的確,甚至在高漲的民族意識已開始在政治上把的裏雅斯特人拉向義大利王國之後,的裏雅斯特的經濟生活仍然是同那個多民族帝國的繼續存在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帝國的存在保證著的裏雅斯特同它商業上的後方腹地之間的交通自由。事實上,隨著哈布斯堡帝國的瓦解,的裏雅斯特確是不再能起它的優越地理位置所帶來的那種經濟作用了;可是在義大利人的心目中,那個一向聳立在它東北邊界外的不友好大國的消失,並沒有減少的裏雅斯特的戰略重要性。
由於1920年到1924年間的各項協議而使義大利獲得的那條邊界線,主要地是由戰略考慮所決定的。該線從奧地利邊界上的蒙特福爾諾起,順著地中海和黑海間的分水嶺朱利亞-阿爾卑斯山的山脊定,再由此大致朝著東南偏南方向行經地勢較低的卡爾索(卡爾斯特)那一帶多孔、荒涼的石灰岩山地,到了離誇爾內羅灣頂端的海岸不到一英裏處轉而向東行若幹英裏,以便把義大利通向阜姆的鐵路線以及阜姆這個前匈牙利港口本身都劃在義大利境內。這條界線最後在隔著一條小河的阜姆和蘇沙克兩地之間到達海岸。義大利還獲得了亞得裏亞海中的某些島嶼,其中有北麵的刻索島(茨雷斯島)和路辛島(洛希尼島)和在遙遠的南麵的拉戈斯塔島(拉斯托沃島)和佩拉戈薩島,還在達爾馬提亞大陸上取得了紮拉這塊小飛地。從戰略上看,這條邊界線無論在陸上或海上處處都使義大利比南斯拉夫占上風。在朱利亞-阿爾卑斯山以南,邊界線劃在分水嶺的南斯拉夫一側,從而使義大利得以控製從南斯拉夫那邊過來的通道,而義大利的占有普拉和那些島嶼則保證了它對亞得裏亞海的海軍控製。
這條界線沒有考慮到當地居民的種族情況,把四十萬左右的南斯拉夫人劃在該線的義大利那一邊;而在這一地區,如同在阿爾托-阿迪傑一樣,義大利在兩次大戰之間那段時期內的表現也是不好的。南斯拉夫族的學校被取締;義大利語被定為處理官方事務的唯一用語;1929 年簽訂拉太朗協定以後,甚至對南斯拉夫族居民在有關教會事務方麵的自由也有所限製(南斯拉夫族居民同義大利族居民一樣都是信奉天主教的),規定威尼斯-朱利亞地區內的所有神父都必須是義大利臣民,而且必須能講義大利語。
1943年義大利崩潰之後,德國人接管了的裏雅斯特,並把該城作為亞得裏亞海濱海行政區的首府;但是在1944年一年中,南斯拉夫人逐漸贏得了對威尼斯-朱利亞山區部分的控製,並在義大利共產黨遊擊隊的配合下,在的裏雅斯特保持著一個秘密組織。1945年2月間,陸軍元帥亞歷山大曾在貝爾格勒同狄托元帥達成過口頭協議,言定威尼斯-朱利亞應歸西方盟軍管轄,但1945年4月下旬,南斯拉夫部隊向前推進,越過了伊斯的利亞半島,並於4月30日向的裏雅斯特的德國駐軍發動了進攻。然而,德軍拒絕向南斯拉夫人投降,堅持了兩天,並在5月2日向紐西蘭部隊投降。同時,邱吉爾於4月30日就堅持的裏雅斯特應由英美部隊占領的政策徵得了杜魯門的同意;5月12日,杜魯門用更有力的措詞重申了他的立場,並頂住了華盛頓內部的反壓力,堅持不改變這一立場,雖然他這樣做並不是沒有困難的。威尼斯-朱利亞有過一段持續七星期的緊張時期,當時的裏雅斯特及其鄰近一帶由亞歷山大的部隊和南斯拉夫人同時占領著,但最後,按照1945年6月20日達成的杜伊諾協議,南斯拉夫軍隊撤到了那條所謂“摩根線”的後麵。這樣就保證了由英美軍隊占領的裏雅斯特,由他們占領一條包括往北通向伊鬆佐河穀頂端的公路、鐵路交通線的狹長地帶以及伊斯的利亞半島南端包括普拉在內的一小塊飛地,而同時仍然讓南斯拉夫人控製著這一有爭議地區的大部分,包括伊斯的利亞的一些沿海城鎮。
1918年以前,那塊後來在義大利統治下叫做威尼斯-朱利亞的地方,曾全部是在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的疆界之內。從十五世紀起,不論是起初的威尼斯共和國也好,或者是後來的義大利王國也好,其東部邊界都是從亞得裏亞海頂端的伊鬆佐河口以西幾英裏處的一點起,朝著大致正北的方向延伸的,但是在這條線的東麵,的裏雅斯特市和伊斯的利亞半島的沿海各城鎮,從它們接受羅馬化之日起就一直居住著義大利族居民,具有義大利的文化,雖然由於羅馬帝國瓦解後民族大遷徙的結果,直到城鎮門外的所有鄉村地區的居民卻都是斯拉夫人了——在的裏雅斯特周圍和該市以北的鄉村是斯洛維尼亞人,在伊斯的利亞則是克羅埃西亞人。1866 年威尼托併入新建的義大利王國之後,當時仍留在奧地利統治下的的裏雅斯特就成了義大利收復失地主義者的主要目標(威尼托從1814年起到1866年止隸屬於奧地利,的裏雅斯特則從1382年投身於哈布斯堡王朝保護之下起一直在該王朝統治之下),它也是義大利在1915年倫敦秘密條約中同三大協約國所作那筆交易的最重要的一個項目。1919年時義大利人認為,在剛過去的那次大戰中,他們的東部邊界上發生過激烈的戰鬥,這一事實加強了他們根據秘密條約所提出的領土要求的分量。
威尼斯-朱利亞歷來是重要的,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地區,也是中歐與地中海之間的一條重要交通地帶。在它的境內,有在羅納河穀東麵的、穿越地中海與歐洲內陸之間那些高山的一些最低的山口。而這一交通比較方便的有利條件,也正是當初的裏雅斯特作為奧匈帝國主要港口時所以能繁榮起來的原因。的確,甚至在高漲的民族意識已開始在政治上把的裏雅斯特人拉向義大利王國之後,的裏雅斯特的經濟生活仍然是同那個多民族帝國的繼續存在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帝國的存在保證著的裏雅斯特同它商業上的後方腹地之間的交通自由。事實上,隨著哈布斯堡帝國的瓦解,的裏雅斯特確是不再能起它的優越地理位置所帶來的那種經濟作用了;可是在義大利人的心目中,那個一向聳立在它東北邊界外的不友好大國的消失,並沒有減少的裏雅斯特的戰略重要性。
由於1920年到1924年間的各項協議而使義大利獲得的那條邊界線,主要地是由戰略考慮所決定的。該線從奧地利邊界上的蒙特福爾諾起,順著地中海和黑海間的分水嶺朱利亞-阿爾卑斯山的山脊定,再由此大致朝著東南偏南方向行經地勢較低的卡爾索(卡爾斯特)那一帶多孔、荒涼的石灰岩山地,到了離誇爾內羅灣頂端的海岸不到一英裏處轉而向東行若幹英裏,以便把義大利通向阜姆的鐵路線以及阜姆這個前匈牙利港口本身都劃在義大利境內。這條界線最後在隔著一條小河的阜姆和蘇沙克兩地之間到達海岸。義大利還獲得了亞得裏亞海中的某些島嶼,其中有北麵的刻索島(茨雷斯島)和路辛島(洛希尼島)和在遙遠的南麵的拉戈斯塔島(拉斯托沃島)和佩拉戈薩島,還在達爾馬提亞大陸上取得了紮拉這塊小飛地。從戰略上看,這條邊界線無論在陸上或海上處處都使義大利比南斯拉夫占上風。在朱利亞-阿爾卑斯山以南,邊界線劃在分水嶺的南斯拉夫一側,從而使義大利得以控製從南斯拉夫那邊過來的通道,而義大利的占有普拉和那些島嶼則保證了它對亞得裏亞海的海軍控製。
這條界線沒有考慮到當地居民的種族情況,把四十萬左右的南斯拉夫人劃在該線的義大利那一邊;而在這一地區,如同在阿爾托-阿迪傑一樣,義大利在兩次大戰之間那段時期內的表現也是不好的。南斯拉夫族的學校被取締;義大利語被定為處理官方事務的唯一用語;1929 年簽訂拉太朗協定以後,甚至對南斯拉夫族居民在有關教會事務方麵的自由也有所限製(南斯拉夫族居民同義大利族居民一樣都是信奉天主教的),規定威尼斯-朱利亞地區內的所有神父都必須是義大利臣民,而且必須能講義大利語。
1943年義大利崩潰之後,德國人接管了的裏雅斯特,並把該城作為亞得裏亞海濱海行政區的首府;但是在1944年一年中,南斯拉夫人逐漸贏得了對威尼斯-朱利亞山區部分的控製,並在義大利共產黨遊擊隊的配合下,在的裏雅斯特保持著一個秘密組織。1945年2月間,陸軍元帥亞歷山大曾在貝爾格勒同狄托元帥達成過口頭協議,言定威尼斯-朱利亞應歸西方盟軍管轄,但1945年4月下旬,南斯拉夫部隊向前推進,越過了伊斯的利亞半島,並於4月30日向的裏雅斯特的德國駐軍發動了進攻。然而,德軍拒絕向南斯拉夫人投降,堅持了兩天,並在5月2日向紐西蘭部隊投降。同時,邱吉爾於4月30日就堅持的裏雅斯特應由英美部隊占領的政策徵得了杜魯門的同意;5月12日,杜魯門用更有力的措詞重申了他的立場,並頂住了華盛頓內部的反壓力,堅持不改變這一立場,雖然他這樣做並不是沒有困難的。威尼斯-朱利亞有過一段持續七星期的緊張時期,當時的裏雅斯特及其鄰近一帶由亞歷山大的部隊和南斯拉夫人同時占領著,但最後,按照1945年6月20日達成的杜伊諾協議,南斯拉夫軍隊撤到了那條所謂“摩根線”的後麵。這樣就保證了由英美軍隊占領的裏雅斯特,由他們占領一條包括往北通向伊鬆佐河穀頂端的公路、鐵路交通線的狹長地帶以及伊斯的利亞半島南端包括普拉在內的一小塊飛地,而同時仍然讓南斯拉夫人控製著這一有爭議地區的大部分,包括伊斯的利亞的一些沿海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