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果說蘇聯原先的條件在芬蘭人看來是難於接受的話,現在所提出的條件則被認為是根本不能接受的。芬蘭人不明白,他們怎麽能夠在不要求俄國幫助(他們當然不願採取這一步驟)的情況下,一麵把自己軍隊削減到軟弱無能的地步,一麵又把大批德軍驅逐出境。假如他們由於喪失維普裏和塞馬運河,以及現在再加上佩特薩莫,而被切斷其經濟命脈,假如他們在卡累利阿地峽的重要工業被奪走,他們不明白怎麽能付得出這樣一筆巨大得令人難以置信的賠償。國會議員們利用復活節周末考慮了這些條件,並在4月12日對總理拒絕接受蘇聯條件的決定投了全體一致的信任票。4月19日遞交的芬蘭政府給蘇聯的答覆,婉轉地表示芬蘭無法接受這些更為嚴格的停戰條件,其中“有一部分即使僅僅從技術上的原因來說也是不能實現的”。
盡管芬蘭迫切希望退出戰爭,特別是鑑於盟國在德黑蘭會議上所宣稱的團結一致和紅軍的節節推進,但是,從2月中旬開始的談判卻毫無結果。4月22日,蘇方送來了一份簡短的答覆,說“蘇聯政府注意到芬蘭政府在復文中拒絕以蘇聯所提的停戰條件作為談判基礎,並已中斷了停戰談判”。同一天,在莫斯科舉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副外交人民委員維辛斯基回顧了談判經過,嚴厲地批評了芬蘭政府的立場,把談判的破裂歸咎於芬蘭同德國的關係和駐芬德軍的“影響”。維辛斯基說,芬蘭的獨立沒有受到威脅,因為事實上芬蘭並不是獨立的,而隻是德國的一個附庸而已。
(三)1944年6月的俄軍攻勢和賴提-裏賓特洛甫條約及其後果
芬蘭在1944年4月拒絕蘇聯停戰條件以後,美國(以及英國)對芬蘭的態度顯然更強硬了。這在5月12日盟國聯名向納粹德國的各個衛星國發出的一項聲明中表現得很明顯,看來芬蘭現已正式被包括在德國的衛星國之列了。
6月10日,卡累利阿地峽的芬軍冷不防受到蘇軍的猛烈進攻,這在四年來已是第二次了。戈沃羅夫將軍指揮下的大量蘇聯部隊對列寧格勒以北的曼納海姆防線發動正麵攻擊,突破了芬軍的堅固防禦陣地。芬軍迅速後撤,而紅軍已經能夠在十天內,在卡累利阿地峽上推進到1939-1940年“冬季戰爭”中他們曾經到達過的最遠的地方。6月20日,他們再次攻克了芬屬卡累利阿的首府維普裏這一重要的城市。由於俄軍的這些勝利,芬蘭人不得不重新考慮他們關於不按照蘇聯條件議和的決定。起初,看來很象要成立一個新政府以便請蘇聯政府提出條件,但是過不多久,主張不同德國決裂的曼納海姆的影響,以及德國人自己所施加的影響,壓倒了主張同俄國談判的意見。
如果芬蘭同俄國媾和,對德國的後果將是十分嚴重的。它那來自佩特薩莫的寶貴的鎳的供應將告喪失;芬蘭北部的德軍將陷於孤立,蘇聯占領芬蘭或芬蘭的一些基地後,將威脅到極關重要的瑞典鐵礦砂的供應。因此,當芬蘭人向駐在斯德哥爾摩的蘇聯官員重新進行試探性的接觸時,德國就對赫爾辛基施加外交上的和軍事上的壓力,這些壓力隨著德國外交部長的來訪而達到高潮。到了6月27日,幾星期來的謠言和混亂一下子都澄清了。一支德軍分遣隊行進在赫爾辛基的大街上,同時德芬兩國正式宣布:經裏賓特洛甫同芬蘭領導人討論後,德國同意給芬蘭武力援助。不過公告沒有提到賴提總統主動同德國簽署了一項協議,其中保證,為了報答德國的援助,芬蘭政府將不單獨媾和。
在這以前,西方國家對芬蘭的地位還有些捉摸不定,對它的困境也還有些同情,但是,賴提-裏賓特洛甫條約的公布,看來消除了對它的立場的任何懷疑。6月30日,美國駐赫爾辛基的代表要求發給護照離境後,芬蘭同美國的最後聯繫也斷絕了。隨著德國支援的到達,卡累利阿戰線轉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因為,這時蘇聯攻勢的重點轉移到白俄羅斯去了。
芬蘭不再是在打一場“孤立的戰爭”了。它的命運現在似乎已同德國的命運聯結在一起。雖然如此,同德國簽訂的協議在芬蘭人中卻不得人心。因為這項條約的簽訂未經議會授權,人們認為是發生了一次政變。事實上,對政府這一行動的反對竟如此強烈,險些造成一場內閣危機。但社會民主黨人鑑於有保持團結的必要,決定不撤回他們的支持,政府才得暫時維持下去。
7月份整一個月中,賴提總統政府不穩固的基礎愈來愈削弱了。看來,紅軍再次發動攻擊隻是時間問題。裏賓特洛甫條約簽訂後,芬蘭從德國得到的援助小得令人失望,因為德國這時正忙於防守其他戰線。當俄軍穿越愛沙尼亞向波羅的海海岸挺進時,芬蘭的處境已毫無希望,這一點到7月底已非常明顯了。議會裏對政府的強烈反對又一次出現了,這一次的結果是賴提於8月1日宣布辭職。芬蘭議會選出了那位曾三次出任總司令、被視為芬蘭獨立象徵的曼納海姆元帥繼任總統,來領導國家渡過即將來臨的危難時期。
新總統於8月4日宣誓就職後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組成一個更加適合當時情況的政府。8月8日,公布了新內閣名單,其中一大部分閣員是老於處理對蘇關係的人。以具有反俄情緒聞名的賴提、林科米耶斯和唐納都沒有包括在內。曼納海姆組成的顯然不那麽仇視蘇聯的新內閣,是走向新的和談的一個預備步驟。
盡管芬蘭迫切希望退出戰爭,特別是鑑於盟國在德黑蘭會議上所宣稱的團結一致和紅軍的節節推進,但是,從2月中旬開始的談判卻毫無結果。4月22日,蘇方送來了一份簡短的答覆,說“蘇聯政府注意到芬蘭政府在復文中拒絕以蘇聯所提的停戰條件作為談判基礎,並已中斷了停戰談判”。同一天,在莫斯科舉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副外交人民委員維辛斯基回顧了談判經過,嚴厲地批評了芬蘭政府的立場,把談判的破裂歸咎於芬蘭同德國的關係和駐芬德軍的“影響”。維辛斯基說,芬蘭的獨立沒有受到威脅,因為事實上芬蘭並不是獨立的,而隻是德國的一個附庸而已。
(三)1944年6月的俄軍攻勢和賴提-裏賓特洛甫條約及其後果
芬蘭在1944年4月拒絕蘇聯停戰條件以後,美國(以及英國)對芬蘭的態度顯然更強硬了。這在5月12日盟國聯名向納粹德國的各個衛星國發出的一項聲明中表現得很明顯,看來芬蘭現已正式被包括在德國的衛星國之列了。
6月10日,卡累利阿地峽的芬軍冷不防受到蘇軍的猛烈進攻,這在四年來已是第二次了。戈沃羅夫將軍指揮下的大量蘇聯部隊對列寧格勒以北的曼納海姆防線發動正麵攻擊,突破了芬軍的堅固防禦陣地。芬軍迅速後撤,而紅軍已經能夠在十天內,在卡累利阿地峽上推進到1939-1940年“冬季戰爭”中他們曾經到達過的最遠的地方。6月20日,他們再次攻克了芬屬卡累利阿的首府維普裏這一重要的城市。由於俄軍的這些勝利,芬蘭人不得不重新考慮他們關於不按照蘇聯條件議和的決定。起初,看來很象要成立一個新政府以便請蘇聯政府提出條件,但是過不多久,主張不同德國決裂的曼納海姆的影響,以及德國人自己所施加的影響,壓倒了主張同俄國談判的意見。
如果芬蘭同俄國媾和,對德國的後果將是十分嚴重的。它那來自佩特薩莫的寶貴的鎳的供應將告喪失;芬蘭北部的德軍將陷於孤立,蘇聯占領芬蘭或芬蘭的一些基地後,將威脅到極關重要的瑞典鐵礦砂的供應。因此,當芬蘭人向駐在斯德哥爾摩的蘇聯官員重新進行試探性的接觸時,德國就對赫爾辛基施加外交上的和軍事上的壓力,這些壓力隨著德國外交部長的來訪而達到高潮。到了6月27日,幾星期來的謠言和混亂一下子都澄清了。一支德軍分遣隊行進在赫爾辛基的大街上,同時德芬兩國正式宣布:經裏賓特洛甫同芬蘭領導人討論後,德國同意給芬蘭武力援助。不過公告沒有提到賴提總統主動同德國簽署了一項協議,其中保證,為了報答德國的援助,芬蘭政府將不單獨媾和。
在這以前,西方國家對芬蘭的地位還有些捉摸不定,對它的困境也還有些同情,但是,賴提-裏賓特洛甫條約的公布,看來消除了對它的立場的任何懷疑。6月30日,美國駐赫爾辛基的代表要求發給護照離境後,芬蘭同美國的最後聯繫也斷絕了。隨著德國支援的到達,卡累利阿戰線轉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因為,這時蘇聯攻勢的重點轉移到白俄羅斯去了。
芬蘭不再是在打一場“孤立的戰爭”了。它的命運現在似乎已同德國的命運聯結在一起。雖然如此,同德國簽訂的協議在芬蘭人中卻不得人心。因為這項條約的簽訂未經議會授權,人們認為是發生了一次政變。事實上,對政府這一行動的反對竟如此強烈,險些造成一場內閣危機。但社會民主黨人鑑於有保持團結的必要,決定不撤回他們的支持,政府才得暫時維持下去。
7月份整一個月中,賴提總統政府不穩固的基礎愈來愈削弱了。看來,紅軍再次發動攻擊隻是時間問題。裏賓特洛甫條約簽訂後,芬蘭從德國得到的援助小得令人失望,因為德國這時正忙於防守其他戰線。當俄軍穿越愛沙尼亞向波羅的海海岸挺進時,芬蘭的處境已毫無希望,這一點到7月底已非常明顯了。議會裏對政府的強烈反對又一次出現了,這一次的結果是賴提於8月1日宣布辭職。芬蘭議會選出了那位曾三次出任總司令、被視為芬蘭獨立象徵的曼納海姆元帥繼任總統,來領導國家渡過即將來臨的危難時期。
新總統於8月4日宣誓就職後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組成一個更加適合當時情況的政府。8月8日,公布了新內閣名單,其中一大部分閣員是老於處理對蘇關係的人。以具有反俄情緒聞名的賴提、林科米耶斯和唐納都沒有包括在內。曼納海姆組成的顯然不那麽仇視蘇聯的新內閣,是走向新的和談的一個預備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