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俄國人占領普拉加之後,德國人恢復了對切爾尼亞科夫和若利博日的進攻(這兩個地區都沿維斯杜拉河)。為了回答“蒙泰爾”和切爾尼亞科夫區司令員要求支援的呼籲和進行合作的建議,科希丘什科師派了兩個營到切爾尼亞科夫和若利博日。雖然國家軍和人民軍的戰士一起戰鬥得很出色,切爾尼亞科夫還是守不住。兩支部隊都有一些人從下水道逃到了莫科托夫,科希丘什科師有一些人退回到維斯杜拉河對岸去了,而國家軍的“佐斯卡”營則在試圖逃越德軍防線的時候被消滅了大半。切爾尼亞科夫終於在9月23日陷落。莫科托夫在守軍遭受了百分之七十的損失之後於9月27日陷落。在若利博日,到了顯然不能再繼續抵抗時,科希丘什科師的殘餘部隊,就同“人民軍”的一部分,在俄國人的排炮掩護下,撤退到維斯杜拉河彼岸,但該區司令員“齊維希耶爾”和他手下的國家軍戰士則遵照博爾的命令,停止了戰鬥。9月28日,博爾向倫敦發了一份電報,報告莫科托夫的陷落,並說,如果到10月1日紅軍還不發動進攻,那末,他因為糧食斷絕,將不得不停止鬥爭。他還通過無線電向羅科索夫斯基發出大意相同的最後呼籲。但到9月29日,仍未接到答覆,他於是派人通知德國人,說國家軍願意討論停戰條件,並在同一天與德國人簽訂了撤退平民的協議,然而華沙人民對此沒有什麽反應。
9月30日,博爾接到通知說,他已被任命為波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接替索斯恩科夫斯基的職務。由於他已決心與他的部下共命運,所以,他任命奧庫利茨基(這個人的身分一直沒有泄露)接替他為波蘭境內的國家軍司令,並在9月30日命令奧庫利茨基帶領一批能幹而可靠的參謀人員離開華沙,以繼續進行鬥爭。10月2日,國家軍的代表會見了德國人,就停戰條件簽署了協議,這一協議對國家軍的軍人及其婦女輔助人員,一律給予1929年8月27日的日內瓦公約所規定的戰俘待遇,雖然它對“人民軍”或波蘭工人黨的人員沒有作出安排。根據該項協議,凡華沙的國家軍軍人在起義開始前幹過的事或在地下組織中擔任過職務,一概不追究其責任;對華沙人民也將不援用集體負責的原則來追究其在起義期間或起義以前的行動的責任。居民撤離時,將使他們盡可能少受痛苦,同時協議中還包括關於遣返德國戰俘和醫療傷病員等的內容。博爾和馮·德姆巴赫在第二天作了最後的安排。
博爾的部下守住了小小一塊地方達六十三天之久,這塊地方在他們看來象徵著波蘭的獨立。他們共有一萬五千人陣亡(德國人的損失則是一萬人陣亡,七千人失蹤,九千人受傷),一般居民的傷亡更為驚人。博爾明白,如果他和他的許多部下落在俄國人手裏,可能會有什麽樣的命運在等待著他們,因此他以體麵的條件同德國人簽署投降協議,也許是合乎邏輯的。他和倫敦之間的最後幾次通訊,特別是博爾的最後一份報告,反映了華沙守衛者的勇敢氣質和世界各地波蘭人對他們的深厚感情。博爾在那份報告中說:“我們部隊的表現是了不起的。它使敵人也敬佩。”
博爾-科莫羅夫斯基將軍最後一天出現時穿著便服,他的部下以及在這壯麗的兩個月中和他同甘共苦的其他人也都如此。作為向華沙——這個曾經是波蘭共和國首都的一堆瓦礫——表示最後的敬意,也是象徵性地提醒那些在一旁等待著的德國人注意波蘭人不朽的勇敢精神,他開始唱起了《波蘭未亡》這支歌,其餘的華沙守衛者也陸續跟著唱起來。
第一章 波蘭(下)
第四節 從華沙起義到雅爾達會議
(一)莫斯科的10月會議
(二)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組為盧布林波蘭臨時政府
第五節 1945年2月4-11日雅爾達會議上的波蘭問題
(一)三大國的態度
(二)雅爾達會議上關於波蘭問題的討論
(三)羅斯福和邱吉爾為自己在雅爾達會議上的政策辯護
第六節 從雅爾達會議到1945年6月28日波蘭聯合政府的成立
(一)波蘭對雅爾達宣言的反應
(二)關於波蘭問題的雅爾達協議未能履行
(三)波蘭地下政權領袖的被捕
(四)波(華沙政府)蘇友好、互助和戰後合作條約 1945年4月21日
(五)哈裏·霍普金斯的最後一次出使
(六)十六名波蘭人在莫斯科受審 1945年6月18-21日
第七節 從1945年6月28日波蘭聯合政府的成立到1947年1月的選舉
(一)民族團結臨時政府
(二)波茨坦會議上的波蘭問題
(三)蘇波邊界和賠償問題的解決
(四)波蘭的社會經濟情況
(五)波蘭國內的政治衝突
(六)1946年6月30日的公民投票
(七)1947年1月的選舉
(八)波蘭和西方國家戰後關係中的一些糾葛
第四節 從華沙起義到雅爾達會議
(一)莫斯科的10月會議
由於俄軍推進到巴爾幹,又由於波蘭的最近事態發展,在英美同俄國人之間迫切需要進行會談,以便在對德作戰中協調行動,設法就巴爾幹地區達成一項行得通的協議,並再次努力來解決波蘭問題。因此,邱吉爾和艾登在1944年10月初突然訪問了莫斯科。邱吉爾到達那裏後不久就寫信給米科拉伊奇克,希望他作好準備,如果邱吉爾能夠設法重新恢復8月間中斷了的波蘇會談的話,就請他帶幾位同事乘飛機到莫斯科來。米科拉伊奇克早就聽說,英美政府是支持他的方案的(該方案於8月30日提交給三大國),但俄國人則把它交給了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
9月30日,博爾接到通知說,他已被任命為波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接替索斯恩科夫斯基的職務。由於他已決心與他的部下共命運,所以,他任命奧庫利茨基(這個人的身分一直沒有泄露)接替他為波蘭境內的國家軍司令,並在9月30日命令奧庫利茨基帶領一批能幹而可靠的參謀人員離開華沙,以繼續進行鬥爭。10月2日,國家軍的代表會見了德國人,就停戰條件簽署了協議,這一協議對國家軍的軍人及其婦女輔助人員,一律給予1929年8月27日的日內瓦公約所規定的戰俘待遇,雖然它對“人民軍”或波蘭工人黨的人員沒有作出安排。根據該項協議,凡華沙的國家軍軍人在起義開始前幹過的事或在地下組織中擔任過職務,一概不追究其責任;對華沙人民也將不援用集體負責的原則來追究其在起義期間或起義以前的行動的責任。居民撤離時,將使他們盡可能少受痛苦,同時協議中還包括關於遣返德國戰俘和醫療傷病員等的內容。博爾和馮·德姆巴赫在第二天作了最後的安排。
博爾的部下守住了小小一塊地方達六十三天之久,這塊地方在他們看來象徵著波蘭的獨立。他們共有一萬五千人陣亡(德國人的損失則是一萬人陣亡,七千人失蹤,九千人受傷),一般居民的傷亡更為驚人。博爾明白,如果他和他的許多部下落在俄國人手裏,可能會有什麽樣的命運在等待著他們,因此他以體麵的條件同德國人簽署投降協議,也許是合乎邏輯的。他和倫敦之間的最後幾次通訊,特別是博爾的最後一份報告,反映了華沙守衛者的勇敢氣質和世界各地波蘭人對他們的深厚感情。博爾在那份報告中說:“我們部隊的表現是了不起的。它使敵人也敬佩。”
博爾-科莫羅夫斯基將軍最後一天出現時穿著便服,他的部下以及在這壯麗的兩個月中和他同甘共苦的其他人也都如此。作為向華沙——這個曾經是波蘭共和國首都的一堆瓦礫——表示最後的敬意,也是象徵性地提醒那些在一旁等待著的德國人注意波蘭人不朽的勇敢精神,他開始唱起了《波蘭未亡》這支歌,其餘的華沙守衛者也陸續跟著唱起來。
第一章 波蘭(下)
第四節 從華沙起義到雅爾達會議
(一)莫斯科的10月會議
(二)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組為盧布林波蘭臨時政府
第五節 1945年2月4-11日雅爾達會議上的波蘭問題
(一)三大國的態度
(二)雅爾達會議上關於波蘭問題的討論
(三)羅斯福和邱吉爾為自己在雅爾達會議上的政策辯護
第六節 從雅爾達會議到1945年6月28日波蘭聯合政府的成立
(一)波蘭對雅爾達宣言的反應
(二)關於波蘭問題的雅爾達協議未能履行
(三)波蘭地下政權領袖的被捕
(四)波(華沙政府)蘇友好、互助和戰後合作條約 1945年4月21日
(五)哈裏·霍普金斯的最後一次出使
(六)十六名波蘭人在莫斯科受審 1945年6月18-21日
第七節 從1945年6月28日波蘭聯合政府的成立到1947年1月的選舉
(一)民族團結臨時政府
(二)波茨坦會議上的波蘭問題
(三)蘇波邊界和賠償問題的解決
(四)波蘭的社會經濟情況
(五)波蘭國內的政治衝突
(六)1946年6月30日的公民投票
(七)1947年1月的選舉
(八)波蘭和西方國家戰後關係中的一些糾葛
第四節 從華沙起義到雅爾達會議
(一)莫斯科的10月會議
由於俄軍推進到巴爾幹,又由於波蘭的最近事態發展,在英美同俄國人之間迫切需要進行會談,以便在對德作戰中協調行動,設法就巴爾幹地區達成一項行得通的協議,並再次努力來解決波蘭問題。因此,邱吉爾和艾登在1944年10月初突然訪問了莫斯科。邱吉爾到達那裏後不久就寫信給米科拉伊奇克,希望他作好準備,如果邱吉爾能夠設法重新恢復8月間中斷了的波蘇會談的話,就請他帶幾位同事乘飛機到莫斯科來。米科拉伊奇克早就聽說,英美政府是支持他的方案的(該方案於8月30日提交給三大國),但俄國人則把它交給了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