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紅軍既已到達了“蘇聯和波蘭之間的國界”,蘇聯政府就於7月26日宣布了它的意圖。它說,將讓波蘭人自己行使政權;俄國人對波蘭或波蘭的社會製度沒有什麽企圖,紅軍的出現“完全是由於軍事上的需要”。因此,他們決定與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就紅軍統帥部和波蘭行政當局間的關係訂立一個協定。於是就在同一天簽訂了一個協定。協定中承認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應在解放了的波蘭土地上設立行政機構。這個機構將支持為建設“波蘭軍”而採取的措施,並同蘇軍總司令進行合作和建立有效的聯繫;蘇軍總司令將在作戰所需要的時期內在波蘭執掌最高統帥權。在這以後,波蘭的行政權將由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掌握。
8月2日,塔斯社的一項新聞公報宣布,蘇聯政府和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將互派使節。尼古拉·布爾加寧上將被任命為蘇聯駐波蘭政府的代表,w·日莫夫斯基則是民族解放委員會駐莫斯科的代表。波蘭愛國者聯盟在8月3日的一則廣播中,宣布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代表已經到達盧布林。十二天後,1944年8月15日,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和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舉行了一次聯席會議,並宣布他們這次會議的所在地盧布林為波蘭臨時首都。
第三節 華沙起義 1944年8月1日至10月3日
(一)起義的發動
當米科拉伊奇克於1944年7月底離開倫敦乘飛機去莫斯科時,他同波蘭的事態發展失去了直接聯繫。一到開羅,他獲悉蘇聯政府已與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簽訂了一個協定(這一消息使他考慮不再繼續旅行而返回倫敦);而且僅僅幾天以後,他就得到消息說,隨著紅軍接近維斯杜拉河,華沙市內的國家軍已在該市大多數居民的支持下舉行起義,對德國人展開了攻擊。
在起義開始前的幾周裏,波蘭流亡政府和國家軍的軍政領袖們,對波蘭境內的抵抗活動應該採取哪種形式問題,看法上有過許多混亂和矛盾。米科拉伊奇克和其他政治領袖顯然贊成搞一次遍及整個波蘭的總起義,但是索斯恩科夫斯基則反對在沒有英美支持的情況下這樣做,特別在波蘭東部最近事態發展之後更是如此,他建議繼續在德國人的後方搞“布爾紮”(即破壞和牽製)活動。“布爾紮”活動的計劃原來並不包括城市內部的武裝行動,但在1944年7月間國家軍軍官們修改了“布爾紮”計劃,把華沙市內的起義也包括進去。然而,華沙起義的實際行動計劃,作為準備在西方盟國支持下或在德國崩潰的情況下舉行的總起義的一部分,已經製定了好幾年了。當時的局勢還由於米科拉伊奇克和索斯恩科夫斯基都因公不在倫敦而變得更加複雜;按照波蘭政府的一項決議和米科拉伊奇克所發的一項指令,關於起義這一議而未決的問題,就留給在華沙的副總理揚科夫斯基去斟酌決定了。
雖然博爾聲稱他同意索斯恩科夫斯基的意見,他還是詳細地闡述了他當時贊成在華沙單獨舉行起義的理由。他說起義之所以必須舉行,不僅是為了向全世界表明國家軍堅決抗德的大無畏態度,以駁斥俄國人宣傳的所謂國家軍在執行“等待”政策,從而在暗中幫助德國人的說法,而且也是為了防止那些急待奮起抗德的華沙人民接受“人民軍”(現已與那些同紅軍“一起”作戰的波蘭部隊合併)的領導,以及防止他們日後接受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領導。因此,博爾的希望是,國家軍至少應在紅軍入城十二小時以前完全解放華沙並控製其市政機關,而且這一希望是得到民族團結會議一致支持的。如果這個計劃成功的話,俄國人將被迫對國家軍採取措施,這些措施將不象在波蘭東部採取的那樣隱蔽,而是公開使用暴力,地下組織的領袖們希望這樣一來會震動國際輿論。既然國家軍的計劃是獨力解放華沙,因此防止同紅軍指揮員協調行動,顯然有利於博爾,而且事實上他在7月間就已向各地的國家軍司令員發出指示,命令他們在同德國人作戰時盡可能不和俄國人協同行動。
俄國人顯然指望紅軍在8月上旬進入華沙,並且希望華沙城內舉行起義,但是他們希望起義由地下的“人民軍”領導,這樣就能使起義和紅軍的行動配合起來。然後由貝林格指揮的波蘭部隊進軍援助波蘭首都,而這支新的“波蘭軍”將把那個城市的行政權移交給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這些打算由於國家軍領導的起義而落空,因此設法使“博爾的起義”或政變(他們以後就是這樣稱呼它的)歸於失敗是符合俄國人利益的。所以,在起義的頭幾天,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成員通知他們城內的同事說,華沙起義不能指望俄國人幫助,他們應盡量設法少浪費生命。
7月下旬,在俄國的攻勢麵前,德國人的撤退似乎正在變為潰敗。華沙幾座橫跨維斯杜拉河的橋上擠滿了車輛,擠滿了德國軍隊和平民。有一段時間,華沙的德國民政當局撤離了該市,市內已是一片緊張期待的氣氛。博爾在他的總部裏不斷接到很多報告,說東線的德軍部隊在崩潰,俄國部隊在逼近華沙市郊,維斯杜拉河西岸華沙周圍地區德軍後備力量明顯不足,等等。莫斯科電台和前波蘭愛國者聯盟主辦的電台經常廣播文告,號召波蘭人奮起反抗德國人,到7月底時這樣的廣播似乎愈來愈頻繁了。7月26日,博爾通知倫敦說,他將把起義的日期和時刻報告波蘭政府。由於總理和總司令都不在倫敦,由一位內閣部長克瓦平斯基發出一個回電(顯然沒有能及時到達),回電中說由於索斯恩科夫斯基曾指示要避免舉行公開起義,因此如果博爾下令起義,必須由他自己負責。
8月2日,塔斯社的一項新聞公報宣布,蘇聯政府和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將互派使節。尼古拉·布爾加寧上將被任命為蘇聯駐波蘭政府的代表,w·日莫夫斯基則是民族解放委員會駐莫斯科的代表。波蘭愛國者聯盟在8月3日的一則廣播中,宣布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代表已經到達盧布林。十二天後,1944年8月15日,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和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舉行了一次聯席會議,並宣布他們這次會議的所在地盧布林為波蘭臨時首都。
第三節 華沙起義 1944年8月1日至10月3日
(一)起義的發動
當米科拉伊奇克於1944年7月底離開倫敦乘飛機去莫斯科時,他同波蘭的事態發展失去了直接聯繫。一到開羅,他獲悉蘇聯政府已與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簽訂了一個協定(這一消息使他考慮不再繼續旅行而返回倫敦);而且僅僅幾天以後,他就得到消息說,隨著紅軍接近維斯杜拉河,華沙市內的國家軍已在該市大多數居民的支持下舉行起義,對德國人展開了攻擊。
在起義開始前的幾周裏,波蘭流亡政府和國家軍的軍政領袖們,對波蘭境內的抵抗活動應該採取哪種形式問題,看法上有過許多混亂和矛盾。米科拉伊奇克和其他政治領袖顯然贊成搞一次遍及整個波蘭的總起義,但是索斯恩科夫斯基則反對在沒有英美支持的情況下這樣做,特別在波蘭東部最近事態發展之後更是如此,他建議繼續在德國人的後方搞“布爾紮”(即破壞和牽製)活動。“布爾紮”活動的計劃原來並不包括城市內部的武裝行動,但在1944年7月間國家軍軍官們修改了“布爾紮”計劃,把華沙市內的起義也包括進去。然而,華沙起義的實際行動計劃,作為準備在西方盟國支持下或在德國崩潰的情況下舉行的總起義的一部分,已經製定了好幾年了。當時的局勢還由於米科拉伊奇克和索斯恩科夫斯基都因公不在倫敦而變得更加複雜;按照波蘭政府的一項決議和米科拉伊奇克所發的一項指令,關於起義這一議而未決的問題,就留給在華沙的副總理揚科夫斯基去斟酌決定了。
雖然博爾聲稱他同意索斯恩科夫斯基的意見,他還是詳細地闡述了他當時贊成在華沙單獨舉行起義的理由。他說起義之所以必須舉行,不僅是為了向全世界表明國家軍堅決抗德的大無畏態度,以駁斥俄國人宣傳的所謂國家軍在執行“等待”政策,從而在暗中幫助德國人的說法,而且也是為了防止那些急待奮起抗德的華沙人民接受“人民軍”(現已與那些同紅軍“一起”作戰的波蘭部隊合併)的領導,以及防止他們日後接受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領導。因此,博爾的希望是,國家軍至少應在紅軍入城十二小時以前完全解放華沙並控製其市政機關,而且這一希望是得到民族團結會議一致支持的。如果這個計劃成功的話,俄國人將被迫對國家軍採取措施,這些措施將不象在波蘭東部採取的那樣隱蔽,而是公開使用暴力,地下組織的領袖們希望這樣一來會震動國際輿論。既然國家軍的計劃是獨力解放華沙,因此防止同紅軍指揮員協調行動,顯然有利於博爾,而且事實上他在7月間就已向各地的國家軍司令員發出指示,命令他們在同德國人作戰時盡可能不和俄國人協同行動。
俄國人顯然指望紅軍在8月上旬進入華沙,並且希望華沙城內舉行起義,但是他們希望起義由地下的“人民軍”領導,這樣就能使起義和紅軍的行動配合起來。然後由貝林格指揮的波蘭部隊進軍援助波蘭首都,而這支新的“波蘭軍”將把那個城市的行政權移交給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這些打算由於國家軍領導的起義而落空,因此設法使“博爾的起義”或政變(他們以後就是這樣稱呼它的)歸於失敗是符合俄國人利益的。所以,在起義的頭幾天,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成員通知他們城內的同事說,華沙起義不能指望俄國人幫助,他們應盡量設法少浪費生命。
7月下旬,在俄國的攻勢麵前,德國人的撤退似乎正在變為潰敗。華沙幾座橫跨維斯杜拉河的橋上擠滿了車輛,擠滿了德國軍隊和平民。有一段時間,華沙的德國民政當局撤離了該市,市內已是一片緊張期待的氣氛。博爾在他的總部裏不斷接到很多報告,說東線的德軍部隊在崩潰,俄國部隊在逼近華沙市郊,維斯杜拉河西岸華沙周圍地區德軍後備力量明顯不足,等等。莫斯科電台和前波蘭愛國者聯盟主辦的電台經常廣播文告,號召波蘭人奮起反抗德國人,到7月底時這樣的廣播似乎愈來愈頻繁了。7月26日,博爾通知倫敦說,他將把起義的日期和時刻報告波蘭政府。由於總理和總司令都不在倫敦,由一位內閣部長克瓦平斯基發出一個回電(顯然沒有能及時到達),回電中說由於索斯恩科夫斯基曾指示要避免舉行公開起義,因此如果博爾下令起義,必須由他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