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華沙駐有蓋世太保和納粹黨衛隊,警備森嚴,但由於國家軍的通訊係統組織得很完善,還是能夠在通知發出後二十四小時內動員四萬名男子和四千二百名婦女。7月27日,當德國總督菲舍爾回到華沙,採取措施要把居民動員起來建築工事時,發動起義的必要性就變得很明顯了。“人民軍”領袖們已在張貼通告,號召華沙居民在他們的領導下奮起抗德。7月31日,博爾的司令部接到報告,說紅軍已占領了維斯杜拉河東岸華沙郊區的很多地方;在聽到蘇聯部隊已突破普拉加前沿德軍防線的消息後,博爾就得出結論,認為行動的時刻已經來到。他同副總理和國家軍的參謀部人員進行了一次磋商,當揚科夫斯基同意博爾的決定後,就發出了在次日(即8月1日)下午5時起義的命令。事先已向倫敦提出了一個請求,要讓國家軍正式取得戰鬥人員的地位,同時請求派波蘭傘兵旅來支援華沙,並供應彈藥武器。 後來,在選擇起義時間的問題上,博爾受到了很多批評。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和新“波蘭軍”的那些波蘭人不無理由地指責博爾的戰略錯誤。據後來透露(博爾還引了德國古德裏安將軍供詞中的話來證實這一點),雖然德國人似乎是在混亂中潰退,事實上他們卻正在後撤到維斯杜拉河防線,沿著這條防線,他們築有非常強固的防禦工事,而且他們還打算守住普拉加,作為河東岸的一個橋頭堡。據說俄國人當時了解到這一點,因此他們打算不用正麵攻擊而改用包抄行動來奪取華沙,這就需要時間和準備。而且,紅軍在波蘭的7月攻勢過分拉長了交通線,因此他們自然應該在維斯杜拉河這一天然障礙前暫停一下,以鞏固戰果。俄國宣傳部門很可以提出這樣一個有力的論點,說博爾根本沒有打算把起義和紅軍的行動配合起來,因為他自己承認這次起義不要依靠俄國人的支持。根據此後的事態發展來看,博爾認為該地區德國後備力量不足的估計似乎是不準確的,他自己就提到赫爾曼·戈林裝甲師於7月30日開入華沙,增援防守普拉加的德國第七十三步兵師。也許,俄國人攻勢的放慢有助於德國人調集後備部隊,因為在起義稍後階段,除負責鎮壓華沙起義的黨衛隊大隊長馮·巴赫的部隊外,又增加了“骷髏”師和黨衛隊“北歐海盜”師。


    在起義開始時,國家軍和華沙人民都充滿了愛國熱情,為能夠發泄積累了五年的對德仇恨而興高采烈。在發動攻勢的最初二十個小時內,波蘭人占領了維斯杜拉河西岸約占華沙三分之二的地區。波蘭共和國國旗又一次在華沙上空飄揚:國家軍的報紙《新聞公報》每天發表戰況和國家軍領袖們激勵人心的講話,街上偶或可以聽到以前的革命歌曲“華沙維揚卡”的旋律。可是德國人迅速擊潰了河對岸普拉加區的起義,固守著那裏的橋頭堡。華沙的鐵路交通在起義期間一直中斷,公路交通則繞道駛經架設在華沙北麵的浮橋。戰鬥是殘酷的,因為德國人把波蘭人當作“土匪”對待,有時拿平民作盾牌用。在開始幾天,由於人們情緒激動,波蘭領袖們阻止不了彈藥的大量消耗,不多久博爾就不得不下令節約彈藥。波蘭的攻勢力量因此減弱了。考慮到武器比較缺少,市民們在同德國裝甲部隊格鬥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很了不起的,他們奪得了好幾輛坦克和大量的裝備,博爾在8月4日接到報告說,已有五十輛坦克被擊毀。打坦克的最有效武器是用一瓶汽油製的叫做“莫洛托夫雞尾酒”的臨時湊合的代用品。


    起義期間,博爾無疑掌握了華沙人民的絕對領導權,因為甚至共產主義的波蘭工人黨和“人民軍”部隊當時也同國家軍和華沙人民並肩作戰。然而到8月4日,德國人在俯衝轟炸機和重炮的掩護下開始了有組織的進攻,攻勢集中在奧霍塔和沃拉。8月7日,博爾被迫把他的司令部從沃拉轉移到斯塔雷-米亞斯特科;到8月10日,德國人已能把斯塔雷-米亞斯特科的部分地區、市中心、若利博日、莫科托夫、波維斯萊和切爾尼亞科夫孤立起來。專門鎮壓起義的老手馮·巴赫,大約在8月的第一周來到華沙負責指揮這次攻勢。


    8月10日以後,形成了一個多少有點穩定的格局。雙方的防線可以辨認出來了,波蘭人在德國人攻勢下失去的土地經常通過反攻而收復。在各個被孤立的地區之間利用城市地下的下水道網建立了通訊聯繫。8月4日,由兩架英國哈利法克斯式轟炸機進行了試飛後,接著從8月11日到16日,每天晚上都有英國、南非和波蘭飛行員駕駛的從義大利境內基地飛來的英國皇家空軍飛機空投食品和武器彈藥;但由於飛機的損失很大,不得不改變空投的地點,把物資改投在市郊的一些接收點。雖然英國廣播公司在8月2日就廣播了起義爆發的消息,莫斯科電台起初卻對此保持沉默。在7月下旬和鬥爭開始後的最初幾天裏,波蘭人就聽得到維斯杜拉河對岸俄國重炮的炮聲,也看到了俄國戰鬥機同德國飛機在市區上空交戰;但在8月4日那一天,炮轟突然停止,俄國的飛機也從華沙上空消失,到了8月10日,俄軍向華沙的推進顯然已經停止了。


    與此同時,米科拉伊奇克已決定繼續他的行程,離開羅去莫斯科。在德黑蘭,他接到羅斯福和邱吉爾發給莫斯科的電報副本,在電報中,他們要求史達林給予友好接待,並改變其(指史達林)對波蘭政府的態度。米科拉伊奇克在他的同事格臘勃斯基和羅默爾的陪同下,於7月30日到達莫斯科。他們在飛機場上受到的接待是冷冰冰的,而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成員也已經來到了莫斯科,並同俄國人簽署了互派使節的協議,這一消息並沒使局勢明朗化。第二天,當莫洛托夫冷淡地問米科拉伊奇克來此幹什麽時,米科拉伊奇克回答說,他想要會見史達林,以便討論聯合抗德和波蘇關係等問題,並拒絕了莫洛托夫要他首先會見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建議。其後四十八小時內,米科拉伊奇克通過英國人的途徑,首次獲悉華沙發生了起義,這就使他在8月3日晚上9時半與史達林的第一次會晤有了思想準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