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歐洲的重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九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米科拉伊奇克還被說服去同奧斯卡·蘭格教授晤談了一次。蘭格是波蘭裔的美國公民,他剛訪問過史達林(就象另一位波裔美國公民s·奧萊曼斯基牧師那樣)。蘭格也有這樣一個印象,即史達林不會堅持要求哥尼斯堡。
羅斯福在會談後給史達林發了一份電報,告訴他米科拉伊奇克願意去莫斯科作一番真誠的努力,以重建與蘇聯政府的關係。他在電報中還表示了他的“關心”,希望史達林能接待米科拉伊奇克。蘇聯駐波蘭流亡政府的大使列別傑夫從米科拉伊奇克處獲知流亡政府願意合作後,於6月23日提出了蘇聯的建議;撤除拉奇基耶維奇、索斯恩科夫斯基、庫基耶爾和科特,換上來自英國和美國的波蘭人;波蘭政府還必須公開聲明他們在1943年就卡廷屠殺案向國際紅十字會申訴的行動是錯誤的。米科拉伊奇克幹脆拒絕了這些條件。史達林在答覆羅斯福的電報中說,國家軍與紅軍的合作是“當務之急”,但隻有改組了那“流亡的”波蘭政府,讓來自美國、英國、蘇聯的,特別是來自波蘭本國的“波蘭政治家”參加進去之後,這一合作才能實現。此外,波蘭政府必須承認寇鬆線。由於米科拉伊奇克的表態中沒有“前進一步”的任何表示,史達林覺得很難建議他訪問莫斯科。但是,顯然由於邱吉爾給史達林發去了一份措辭強硬的照會,米科拉伊奇克終於應邀在8月的第一周訪問莫斯科(當時紅軍離華沙已不遠了)。
7月間,華沙的波蘭人接到報告(這一報告又從華沙轉送倫敦)說,在沃林建立的那種格局正在維爾紐斯和利沃夫重現,將近7月底時,又在盧布林重現。俄國人當時設想該地區是蘇聯領土的一部分。不僅如此,他們還小心地採取預防措施,務使該地區內不能建立象1939-1940年間曾經建立過的那種反蘇地下組織。
1944年7月,當紅軍的攻勢開始時,波蘭國家軍奉命把俄國人當作反抗德軍的戰友。但在另一方麵由於俄國人認為東部地區是蘇聯的一部分,又由於波蘇外交關係還沒有重建,因此應當把俄國人看成是對波蘭獨立的威脅。所以,國家軍部隊同紅軍的合作隻能是有限的。國家軍要盡可能獨立作戰,隻有在俄國人提出要求時,才向他們提供有關德國人的情報,隻有在“戰術上極端必要”的條件下,才可與蘇軍人員建立聯繫。戰鬥中的協作隻限於特定地點;對任何要把國家軍部隊併入紅軍或貝林格指揮的部隊的企圖,都要加以拒絕。
實際的情況是,在維斯杜拉河以東地區,有組織的國家軍部隊與進攻中的紅軍建立了聯繫,進行了合作(維爾紐斯戰役之後俄國指揮員曾對他們的協助正式表示感謝)。但是一旦俄國人牢固地控製了每一個軍事目標之後,他們立即要波蘭部隊編入貝林格部隊或者解散這兩者之間作出選擇。如果他們拒絕第一種辦法,他們的領袖就被逮捕或綁架,他們的部隊則被包圍和解除武裝,甚至被關押。
在倫敦的波蘭政府對這些事態發展大為震驚,7月下旬,米科拉伊奇克給羅斯福寫了一封私人信件,詳細敘述了事態的發展,請求他派美國軍官到蘇聯前線去,因為他們的出現也許能對俄國人產生影響,使他們停止對國家軍的暴行。而且,俄國人既在7月間越過了寇鬆線(它的中段與布格河重合),即使按照他們自己的觀點,這也意味著他們當時正在進入波蘭領土,因此必須澄清一下蘇聯對波蘭的政策。
5月間,據蘇聯報紙宣布,波蘭全國人民代表會議的一個代表團來到了莫斯科,以便了解波蘭愛國者聯盟的活動,並受到史達林的接見。那時,全國人民代表會議的組織詳情已經公布,人們已經知道它的權力是以各級“人民代表會議”為基礎的,同蘇聯最高蘇維埃的組織類似。6月23日,波蘭愛國者聯盟承認全國人民代表會議是代表波蘭人民的。根據7月20日和21日發布的兩項法令,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取得了對波蘭愛國者聯盟和蘇聯境內由貝林格指揮的波蘭軍的領導權,在第二天發布的另一項法令中,全國人民代表會議任命了一個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作為“臨時行政當局”,準備在解放區設立臨時總部。這個委員會由二十名委員組成,其中十名來自波蘭愛國者聯盟,十名是“地下運動的領導人”。在後十名中,公開身分的隻有五名,因為其他幾名仍處於地下狀態。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主席是全國人民代表會議中左翼社會主義者集團的領袖奧蘇布卡-莫拉夫斯基。
7月21日蘇聯境內的波蘭軍和波蘭國內的“人民軍”合併,成為統一的“波蘭軍”;7月22日,全國人民代表會議任命齊米耶爾斯基(過去一向以“羅拉”聞名,原是人民軍的司令員)為總司令,同時任命貝林格為副總司令。無庸贅言,在作戰時“波蘭軍”必須聽命於紅軍。在紅軍進入海烏姆的同一天,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發表了“告波蘭人民書”,三天後,莫斯科電台廣播了這個文件。告人民書宣布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的法令所規定的組織變動,還宣布了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治理解放了的波蘭領土的計劃。它說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和全國人民代表會議所依據的法律基礎是1921年3月的“合法的”憲法,而不是倫敦“逃亡”政府所依據的那個“不合法的”1935年憲法。在選出製憲議會以製定一部新憲法之前,1921年憲法的條款繼續有效。告人民書號召波蘭人與紅軍合作,奮起打擊德國人。它宣稱,波蘭人與他們東方鄰邦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過去他們一貫互相打仗,現在他們有了兄弟般合作的堅固基礎。
羅斯福在會談後給史達林發了一份電報,告訴他米科拉伊奇克願意去莫斯科作一番真誠的努力,以重建與蘇聯政府的關係。他在電報中還表示了他的“關心”,希望史達林能接待米科拉伊奇克。蘇聯駐波蘭流亡政府的大使列別傑夫從米科拉伊奇克處獲知流亡政府願意合作後,於6月23日提出了蘇聯的建議;撤除拉奇基耶維奇、索斯恩科夫斯基、庫基耶爾和科特,換上來自英國和美國的波蘭人;波蘭政府還必須公開聲明他們在1943年就卡廷屠殺案向國際紅十字會申訴的行動是錯誤的。米科拉伊奇克幹脆拒絕了這些條件。史達林在答覆羅斯福的電報中說,國家軍與紅軍的合作是“當務之急”,但隻有改組了那“流亡的”波蘭政府,讓來自美國、英國、蘇聯的,特別是來自波蘭本國的“波蘭政治家”參加進去之後,這一合作才能實現。此外,波蘭政府必須承認寇鬆線。由於米科拉伊奇克的表態中沒有“前進一步”的任何表示,史達林覺得很難建議他訪問莫斯科。但是,顯然由於邱吉爾給史達林發去了一份措辭強硬的照會,米科拉伊奇克終於應邀在8月的第一周訪問莫斯科(當時紅軍離華沙已不遠了)。
7月間,華沙的波蘭人接到報告(這一報告又從華沙轉送倫敦)說,在沃林建立的那種格局正在維爾紐斯和利沃夫重現,將近7月底時,又在盧布林重現。俄國人當時設想該地區是蘇聯領土的一部分。不僅如此,他們還小心地採取預防措施,務使該地區內不能建立象1939-1940年間曾經建立過的那種反蘇地下組織。
1944年7月,當紅軍的攻勢開始時,波蘭國家軍奉命把俄國人當作反抗德軍的戰友。但在另一方麵由於俄國人認為東部地區是蘇聯的一部分,又由於波蘇外交關係還沒有重建,因此應當把俄國人看成是對波蘭獨立的威脅。所以,國家軍部隊同紅軍的合作隻能是有限的。國家軍要盡可能獨立作戰,隻有在俄國人提出要求時,才向他們提供有關德國人的情報,隻有在“戰術上極端必要”的條件下,才可與蘇軍人員建立聯繫。戰鬥中的協作隻限於特定地點;對任何要把國家軍部隊併入紅軍或貝林格指揮的部隊的企圖,都要加以拒絕。
實際的情況是,在維斯杜拉河以東地區,有組織的國家軍部隊與進攻中的紅軍建立了聯繫,進行了合作(維爾紐斯戰役之後俄國指揮員曾對他們的協助正式表示感謝)。但是一旦俄國人牢固地控製了每一個軍事目標之後,他們立即要波蘭部隊編入貝林格部隊或者解散這兩者之間作出選擇。如果他們拒絕第一種辦法,他們的領袖就被逮捕或綁架,他們的部隊則被包圍和解除武裝,甚至被關押。
在倫敦的波蘭政府對這些事態發展大為震驚,7月下旬,米科拉伊奇克給羅斯福寫了一封私人信件,詳細敘述了事態的發展,請求他派美國軍官到蘇聯前線去,因為他們的出現也許能對俄國人產生影響,使他們停止對國家軍的暴行。而且,俄國人既在7月間越過了寇鬆線(它的中段與布格河重合),即使按照他們自己的觀點,這也意味著他們當時正在進入波蘭領土,因此必須澄清一下蘇聯對波蘭的政策。
5月間,據蘇聯報紙宣布,波蘭全國人民代表會議的一個代表團來到了莫斯科,以便了解波蘭愛國者聯盟的活動,並受到史達林的接見。那時,全國人民代表會議的組織詳情已經公布,人們已經知道它的權力是以各級“人民代表會議”為基礎的,同蘇聯最高蘇維埃的組織類似。6月23日,波蘭愛國者聯盟承認全國人民代表會議是代表波蘭人民的。根據7月20日和21日發布的兩項法令,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取得了對波蘭愛國者聯盟和蘇聯境內由貝林格指揮的波蘭軍的領導權,在第二天發布的另一項法令中,全國人民代表會議任命了一個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作為“臨時行政當局”,準備在解放區設立臨時總部。這個委員會由二十名委員組成,其中十名來自波蘭愛國者聯盟,十名是“地下運動的領導人”。在後十名中,公開身分的隻有五名,因為其他幾名仍處於地下狀態。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主席是全國人民代表會議中左翼社會主義者集團的領袖奧蘇布卡-莫拉夫斯基。
7月21日蘇聯境內的波蘭軍和波蘭國內的“人民軍”合併,成為統一的“波蘭軍”;7月22日,全國人民代表會議任命齊米耶爾斯基(過去一向以“羅拉”聞名,原是人民軍的司令員)為總司令,同時任命貝林格為副總司令。無庸贅言,在作戰時“波蘭軍”必須聽命於紅軍。在紅軍進入海烏姆的同一天,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發表了“告波蘭人民書”,三天後,莫斯科電台廣播了這個文件。告人民書宣布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的法令所規定的組織變動,還宣布了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治理解放了的波蘭領土的計劃。它說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和全國人民代表會議所依據的法律基礎是1921年3月的“合法的”憲法,而不是倫敦“逃亡”政府所依據的那個“不合法的”1935年憲法。在選出製憲議會以製定一部新憲法之前,1921年憲法的條款繼續有效。告人民書號召波蘭人與紅軍合作,奮起打擊德國人。它宣稱,波蘭人與他們東方鄰邦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過去他們一貫互相打仗,現在他們有了兄弟般合作的堅固基礎。